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文体娱乐榜 > 正文

新闻调查

时间:2024/11/22 19:57:5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作用。

  • 中文名: 新闻调查
  • 外文名: News Probe
  • 类型: 新闻评论,调查类
  • 制片地区: 中国
  • 发行/播出时间: 1996年05月17日
详细介绍

发展历程

创办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对此专家用三个走向进行了概括:走向娱乐、走向财经和走向调查。而“走向调查”的标志则是以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创办为标志的。

如果说1993年5月,《东方时空》的问世是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第一步,那么1994年4月1日推出《焦点访谈》,则是中央电视台进行新闻改革的第二步。而《新闻调查》的创办则是第三步。逐步走向深入的新闻节目改革,标志着中央电视台正向国际大台迈进。 正是由于这个节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就特别高。

1996年年初,当时的评论部主任孙玉胜找到了时任《焦点访谈》一组制片人的张步兵和《东方时空·音乐电视》的制片人王坚平来担纲重任。很快,中国电视界最优秀的一批电视人逐渐汇聚在《新闻调查》的大旗之下。

张洁,从《东方时空·东方之子》加盟《新闻调查》,编导的节目《生命》获第36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特别奖,2003年起任《新闻调查》第四任制片人。

夏骏,1996年加盟《新闻调查》,《改革开放20年》总导演,1998年任《新闻调查》第二任制片人,曾任民营银汉电视公司总经理。

赛纳,1996年加盟《新闻调查》,2000年任第三任制片人,2003年创办《面对面》并任首任制片人,现负责新闻评论部的节目研发。

王利芬,1996年加盟做出镜记者和编导,代表作《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跨世纪的握手》,后创办《对话》、《经济信息联播》,曾任中央电视台广经信息中心资讯节目工作室主任。

刘春,1996加盟《新闻调查》,曾任执行制片人,编导了《山顶上的希望》、《成克杰腐败案》等,现为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

钱钢,著名报告文学作家,1996年9月加盟,任记者、策划,后任《南方周末》主编,现任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学者、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项目”负责人。

王志,1996年加盟,任出镜记者,代表作《与神话较量的人》。现任《面对面》出镜记者和第二任制片人。

节目形态

《新闻调查》到底要做成什么样?刚刚汇聚到一起的这个团队并不是特别清晰。

后来,时任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和副主任袁正明明确提出:“我们要做中国的《60分钟》。”让大伙明白了要干什么,并由此自然而然地构想出未来节目的形态。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王牌节目,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收视率最高的10个节目之一,曾经连续22年高居全美收视排行榜前10名。在分析研究《60分钟》节目的过程中,确立了把《新闻调查》做成调查类节目的共识,并提出用调查的方式来做这种深度新闻节目的设想,对理想中的节目形态做出了初步界定。比如采用纪录式的双机拍摄方式,使用专任出镜记者,节目既是拍摄采访对象,也是拍摄记者的活动,这在当时的中国电视界是开创性的。

第一期开拍的节目《西古县村纪事》:1996年4月,中央电视台对晚间9点段实行竞标,共有近10几个栏目参加招标。为了迎接这次竞标,制片人张步兵确定了两个选题作为样片开拍,一个是西古县村纪事,一个是宏志班。《宏志班》由夏骏负责,《西古县村纪事》由张洁负责。

在张洁带领摄制组出发前,制片人张步兵交待了三句话:《焦点访谈》的题材、《东方之子》式的采访、《生活空间》的拍摄方式。

但是诞生于1996年的《西古县村纪事》,她的命运注定是多舛的。

由于节目涉及到上访,涉及到三农,涉及到基层民主这些尖锐的矛盾,并且当时还出现过类似节目播出后成百上千的人上访的现象,所以《西古县村纪事》在当年未能播出也就不奇怪了,更重要的是它使《新闻调查》不得不转换路数。

首播节目《宏志班》:《新闻调查》开拍的第二个样片是《宏志班》。

节目讲的是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为救助北京地区成绩优秀而经济困难的学生,将这些学生编在一个班里,学校免全部学费,并在高中三年每年给予1500元的生活补助。几个月以后,《宏志班》节目面世,制片人张步兵和王坚平意外地发现,节目比他们想象的要好。

《宏志班》这样一个小的题材,做出了特殊的味道,让人感到很丰富饱满入情入理,不乏情感和故事,更闪现出理性的光辉。这给《新闻调查》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小选题也可以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多层次透视。而这种多层次的深刻理性,又可以通过一些细节和故事来表达和展开。

紧接着,《宏志班》作为《新闻调查》的样片参加中央电视台晚间九点时段节目竞标,以排名第一的实绩脱颖而出,夺得周五黄金时段。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正式开播,首播节目《宏志班》。开播时节目打出的口号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由于《宏志班》强烈的形式感,从形式到内容上呈现出的独特形貌,所以这个节目一面世就奠定了《新闻调查》的基准节目样态: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这种节目形态一直沿用至今。

理论探求

2003年当《新闻调查》旗帜鲜明地打出调查性报道的口号,但是当时国内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研究还不是特别深入,大多是在舆论监督的语境下进行的理论探讨。因此,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实践的同时,《新闻调查》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

《新闻调查》认为,一个选题能否算得上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只要符合这三个要素,就是调查性报道。

而电视调查性报道是调查性报道中的一类,从实现的过程来看,电视调查性报道有四个特点:

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

个性化的调查记者。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节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

深入的独家发现。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

完整的调查过程。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

运作机制

为了追求节目的高品质和职业化,《新闻调查》设置了最专业化的细致分工,有制片人、记者、编导、摄像、录音、策划、秘书、制片、统筹、后期制作等工种。一个节目的完成,需要这些工种分工合作。制片人负责栏目的整体运作和日常管理,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记者,专司采访,编导整体把握结构故事,摄像实现内容的影像化,录音负责声音的纪录和表达,等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专业特点都发挥到极致,以确保这个栏目的高品质。

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为保证节目生产运作的效率,从2003年开始《新闻调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力资源专家的帮助下,在中国电视界首次引入资源管理的概念,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绩效评估体系;调查性报道的风险机制;记者中心制;积极借助外脑等等。

制作过程

《新闻调查》的节目制作,从立项到完成整个传播过程,一般有七个过程:选题遴选—选题申报—前期调查与拍摄—后期制作—样片送审—节目播出—总结评价。

选题申报:每周一、周四栏目定期召开选题会,节目组成员将自认为符合选题标准的信息提交选题会筛选讨论,经制片人认可后,按照节目规定的统一格式撰写选题报告,交制片人审阅,然后呈送分管台领导审批。批复后的选题报告是制片人安排拍摄任务、编导选择题材的依据。《新闻调查》选题遴选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调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观众十分关注,另外,调查性还特指选题具有调查的空间,必须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准备调查:为保证节目的真实深入,立项的选题在摄制组进行前期拍摄之前,往往都要进行先行调查,称作前前期调查。一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确定哪些人可以在镜头前接受采访,选择调查方式和路径等。

前期:摄制组赴新闻事件发生地进行拍摄、采访。开机拍摄前,摄制组应该召开会议,就策划案的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就调查重点、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预案。

后期剪辑:后期剪辑是调查成片的关键环节。编导需要组织起画面、声音和语言等元素,重建事件的逻辑、展现调查的过程、突出调查重点。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新闻调查】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新闻调查 小编为您整理新闻调查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文体娱乐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