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美食特产榜 > 正文

涨渡湖黄颡鱼

时间:2024/9/25 23:51:59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涨渡湖黄颡鱼,中国著名特产,在湖北久负盛名。黄颡鱼俗称黄腊丁,央丝。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脂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肉质细嫩,无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质含量丰富,是我国常见的食用鱼类。涨渡湖,被誉为武汉的白洋淀,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李先念、刘西尧、张体学、陈少敏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 分类: 水产海鲜
  • 产地: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

一、涨渡湖黄颡鱼

  • 涨渡湖黄颡鱼是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湖北十大最有名的鱼排行榜前几名的鱼。
  • 涨渡湖黄颡鱼,又名黄骨鱼、黄辣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等,其体型硕长、头阔且平、背部隆起、腹部平坦、尾柄粗短,背部为墨绿色、从背部至腹部逐渐变为淡黄色,体侧难见斑纹,腹鳍灰黑色、尾鳍上有灰色条斑。
  • 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是我国常见的食用鱼类,也是餐桌上的珍品食肴。
  • 涨渡湖黄颡鱼最适合的做法是做汤,黄骨鱼汤的肉质嫩滑爽口,汤白如玉、味鲜汁浓。
№目 录
    详细介绍

    涨渡湖黄颡鱼, 中国著名特产,在湖北久负盛名。是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涨渡湖是武汉市新洲区的一个淡水湖泊,被誉为新洲农业品牌“四个楚天第一”之一的黄颡鱼,就出产在这里。

    特点

    黄颡鱼俗称黄腊丁,央丝。英文名:Yellow cartfish 。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脂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肉质细嫩,无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质含量丰富,是我国常见的食用鱼类。

    主要分类

    黄颡鱼的分类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

    岔尾黄颡鱼吻短,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脂鳍短。臀鳍条21~23。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尤以中、下游湖泊为多。营底栖生活。食昆虫、小虾、螺蛳和小鱼等。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水系。

    江黄颡鱼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腹鳍末端达臀鳍。脂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为底层鱼类。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最大个体2市斤左右。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光泽黄颡鱼

    吻短、稍尖。须4对,上颌须稍短,末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较胸鳍刺为长,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带锯齿。腹鳍末端能达到臀鳍起点。脂鳍基部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2~25。尾鳍深分叉。江湖中、下层生活。食水生昆虫和小虾。4~5月在近岸浅水区产卵。生殖时,雄鱼在水底掘成锅底形圆穴,上面覆盖水草,雌鱼产卵于穴中,雄鱼守候穴旁保护鱼卵发育。个体不大,常见体长为80~14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瓦氏黄颡鱼

    在分类学上属于鱼鲶形目,鲿科鱼类,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瓦氏黄颡鱼喜栖息于江河缓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体,底栖生活,其肉质细嫩肉、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大的多,最大个体可达1kg以上。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一笑易欢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涨渡湖黄颡鱼】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涨渡湖黄颡鱼 小编为您整理涨渡湖黄颡鱼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美食特产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