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清末某年秋天的冀中平原的锁井镇。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48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48亩地的凭证——古铜钟!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树林中,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挥着明晃晃的铡刀,赤膊上阵保护古钟,严老祥也挥斧助战。冯兰池砸钟难以得逞,他请来地主严老尚调虎离山,骗走了朱老巩,砸毁了古钟。朱老巩悲愤交加,吐血而死。他死后,冯兰池又想斩草除根,逼死了他的女儿,逼得他15岁的儿子朱小虎离乡背井去闯关东。
30年后的初春,当年的小虎子——朱老忠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怀着复仇的强烈愿望返回了故乡。在保定火车站,他遇到了童年的伙伴严志和。严志和不堪忍受冯兰池的压迫,正要去闯关东。朱老忠劝说严志和:天塌下来有我朱老忠接着,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咱拧成一股绳和冯老兰干,非报这份血仇不可!朱老忠回到家乡的消息传到冯家大院,冯老兰十分惊恐,他的儿子冯贵堂劝他对村民施行小恩小惠。
这年秋天,严志和的大儿子运涛、江涛,朱老忠的儿子大贵、二贵在地里劳动时,逮到一只非常名贵的脯红鸟,他们希望以鸟换车马。冯老兰见到这只鸟后,非常渴望得到这只鸟,但却遭到了孩子们的拒绝。冯老兰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指使人将大贵抓去当壮丁。朱老忠明知是报复,但强压住心中的愤怒,想实现一文一武的复仇计划,忍痛割爱,让大贵去当兵。
第二年春天,出外做工的运涛偶遇中共地下县委书记贾湘农,在其引导之下,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共产党就是穷人党,并开始在村里宣传革命道理,与他相爱的姑娘春兰大胆地穿起了绣有“革命”二字的衣服。二人的感情越来越好,不怀好意的冯老兰为了娶春兰“做小”,乘机中伤。大家非常生气。
大革命的汹涌澎湃,运涛受党派遣南下参加了北伐军。临行前,他与春兰海誓山盟,依依昔别,运涛在北伐军中任见习连长,给家里的第一封信报告了北伐军节节胜利的大好消息。第二封信却告诉家人,他已于1928年4月被捕,被关押在济南监狱。严志和为了探监,卖了二亩宝地,正欲起程,运涛的奶奶得知了孙子被捕的消息,暴病而死。严志和的精神几乎崩溃,一病不起。朱老忠帮助严志和办完了丧事,又陪江涛到济南探监。他们见到了以政治犯身份被判无期徒刑的运涛。运涛告诉他们,他是堂堂正正的共产党员,是被背叛革命的蒋介石投入大牢的。此时已是共青团员的江涛决心像哥哥一样,为阶级的解放而斗争。
1929年冬天,中国共产党保定特委贾湘农和江涛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根据广大农民的要求,在年关发动群众抗捐抗税,组织农民进行反割头税斗争。按照特委部署,江涛回到所井镇,发动群众。朱老忠、朱老明、朱老星、严志和、武老拔以及当兵归来的大贵都积极投入到斗争之中。腊月二十五大集那天,按照贾湘农的指示,锁井镇的农民在江涛的带领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张嘉庆带领纠察队担任保卫,朱老忠等人紧紧地护卫着江涛、贾湘农。江涛、大贵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县政府迫于压力,屈服了。反割头税斗争取得了胜利,农民认识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纷纷要求加入农会。朱老忠、严志和、大贵等在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秋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入侵中国东三省。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和敌寇的暴行激怒了中国人民,保定二师也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学潮斗争。江涛、张嘉庆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二师学潮涉及到全市,13所学校罢课,要求停止剿共,枪口对外。省府宣布解散学校,开除了数十名学生,并派军队包围了学校,形式十分严峻。为了突出敌人的包围,朱老忠、严志和给保二师送来了米面。但敌人提前冲破了学生的防线,血腥镇压了保二师学潮,学生死伤多人,江涛被捕入狱,张嘉庆受伤被关进教会医院。严志和因二儿子又被捕入狱,悲痛欲绝,想跳河自杀。朱老忠鼓励他要挺住,为孩子报仇。
学潮失败的第二天,朱老忠装扮成三轮车夫,从教会医院救出了张嘉庆。
背景介绍
1943年以后,梁斌奔波于紧张的战地生活,较长时间内放下了创作,直到1953年,他才重新拿起笔来,全面去构思长篇小说《红旗谱》。为了能够使《红旗谱》具有历史真实感,梁斌不仅为了增加生活体验而南下参加农村土改,而且还多次去拜访当事人和重游革命故地,听到了更多关于“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学潮”的民间传说。梁斌写《红旗谱》的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几乎没有遇到多大的创作阻碍,洋洋数十万言的文稿短时间内便得以完成。1956年,梁斌信心十足地把书稿交给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萧也牧和张羽在仔细阅读之后,发现作品描写革命斗争的主题很好,既符合对新中国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出版宗旨,而小说中的传奇色彩又能够获得广大青年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他们同时也认为稿件本身的艺术质量却还远未达到一部红色经典的出版要求。于是,张羽看完初稿后给梁斌回了一封长信,他从“第一读者”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梁斌在张羽和萧也牧的鼓励之下,再次回到河北去拜访当年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对《红旗谱》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更为严格细致的重大修改。
作者介绍
梁斌(1914-1996年),原名梁维周,蠡县梁家庄人,中国当代作家。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先后创作了《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父亲》、《千里堤》、《抗日人家》、《五谷丰登》、《爸爸做错了》、《血洒卢沟桥》等作品。他的剧本在根据地演出,激励了冀中军民的斗争意识。
鉴赏评价
《红旗谱》所反映的时代正是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历史悲剧即将结束,新的觉醒、新的斗争序幕已经拉开的新旧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北伐战争,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九一八”事变,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但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红旗谱》就是在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冀中平原锁井镇朱严两家农民三代人和冯家地主两代人之间尖锐的斗争的描写,谱写了一部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它以断代史的形式,以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意识,诠释中国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反压迫与压迫的阶级矛盾和冲突.……这样鲜明的主题,不仅使我们看到作者对那个时代中国农民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也使我们体会到革命战争小说的创作理念和时代背景。
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文学理论家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小说)由此展示了中国农民从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斗争的历史转折,表现了中国农民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觉醒、成长的历史和他们在民主革命斗争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完成了以阶级矛盾为主线,以农民为主要同盟军的中国民主革命史的文学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从民间的角度来解读《红旗谱》,就会发现这部小说在描写北方民间生活场景和农民形象方面还是相当精彩的……小说语言风格浑厚朴素,在看似有点自由散漫的叙事中,仿佛是无意地点染、绘织出一幅幅乡间的人情风土画卷。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红旗谱】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