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文体娱乐榜 > 正文

莫菲

时间:2023/9/11 10:46:16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莫菲》为贝克特第一部引起人们注意的长篇哲理小说,由于作者坚决不同意修改,它是在被拒绝42次之后于1938年才最终得以出版。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莫菲,是一个“精神衰弱的唯我主义者”,热恋中的女友希望能让他回到现实世界中,找一份工作,过上普通而安稳的生活,但注定是失败之举。该小说取材于贝克特在伦敦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早期在阅读中留意的或起草过的材料。这部作品中充斥的是贝克特惯有的晦涩的、瓦解的语言和他所描画的一个分崩离析的世界。

  • 中文名: 莫菲
  • 类型: 长篇小说
  •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 发行/播出时间: 2013年01月08日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莫菲: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长篇小说。2013年1月8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内容介绍

贝克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莫菲》被拒绝42次之后于1938年才最终得以出版。在小说中他构画了一个“精神衰弱的唯我主义者”莫菲的形象,热恋中的女友希望能让他回到现实世界中,找一份工作,过上普通而安稳的生活,但注定是失败之举。作品中充斥的是贝克特惯有的晦涩的、瓦解的语言和他所描画的一个分崩离析的世界。

作者介绍

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20世纪爱尔兰、法国作家,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他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估价员,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法国新教徒。幼时,他曾在德国人开设的幼儿园和法国人开设的中学接受教育,这些都培养了他杰出的语言才能,为他日后用英、法两种语言创作打下基础。

贝克特的板球打得十分出色,是一名左手击球手和左臂中速投球手。曾代表都柏林大学和北安普敦郡打过两场一级比赛。因此,他成为唯一一位被选入号称板球圣经的维斯登板球年(Wisden Cricketers Almanack)的诺贝尔奖得主。

1927年,贝克特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学学士学位。1928年,他因出色的多语言才华而被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用为英文教师,并移居巴黎。在巴黎期间,贝克特的思想日益成熟。他结识了同样旅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他们共同翻译了很多爱尔兰的文学作品。

1930年,贝克特离开巴黎,回到都柏林三一学院教授法文,并开始钻研笛卡尔的哲学,并获得哲学硕士学位。两年后,贝克特因不喜欢枯燥的教书工作而辞职,开始漫游欧洲。彼时的爱尔兰推行所谓“神权政治”和严格的书籍检查法令,这些都让贝克特非常反感。于是他于1938年起正式定居巴黎。

贝克特与他的母亲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他曾在多部作品中描写过这种心理体验。即使在巴黎定居后,贝克特每年都要回国探望母亲。然而,母亲对宗教的虔敬信仰却并未影响到贝克特。他曾说过:“对我来说,信仰是一种无聊的感觉,因此我放弃了它。”与此相反,从青年时代开始,贝克特就喜欢新潮哲学,并对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思潮产生浓厚兴趣。20年代与乔伊斯的结识,使得贝克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甚至专门撰写过题为《但丁、布鲁诺、维柯与乔伊斯》(1930年)和《论普鲁斯特》(1931年)的论文。这些研究工作是日后贝克特创作的重要理论支柱。

贝克特一生行事低调,埋头创作,很少谈论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在他的祖国爱尔兰,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和同时代的许多大师一样,贝克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在战争中所遭遇的劫难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深刻的、理性的思考。旅居法国期间,他就曾经参加过巴黎的地下反纳粹组织,并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大战结束后,他也曾为爱尔兰红十字会工作。直到1945年底返回巴黎,他才开始从事专职的文学创作。早年的这些阅历使贝克特的作品始终将人类的命运和存在状态作为思索和描述的对象。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莫菲】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莫菲 小编为您整理莫菲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文体娱乐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