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七星瓢虫

时间:2024/11/18 14:43:24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七星瓢虫是瓢虫科、瓢虫属昆虫,也是一种有名的益虫,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主要受食物和温度的影响。七星瓢虫是迁飞性昆虫,成虫和幼虫的觅食行为属于广域搜索与区域集中搜索行为的转换。成虫可以捕食麦蚜、棉蚜、桃蚜、壁虱等害虫,秋天还常常取食植物的花粉,不仅大大的减轻了很多瓜果、农作物、树木遭受的害虫损害,还顺带帮植物传授花粉。

  • 中文学名: 七星瓢虫
  • 拉丁学名: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 英文名: Seven-spotted Lady Beetle
  • 别称: 金龟,新媳妇,花大姐,七星瓢?,七星花鸡
  • 界: 动物界
  • 门: 节肢动物门
  • 亚门: 六足亚门
  • 纲: 昆虫纲
  • 亚纲: 有翅亚纲
  • 目: 鞘翅目
  • 亚目: 多食亚目
  • 科: 瓢虫科
  • 亚科: 瓢虫亚科
  • 属: 瓢虫属
  • 种: 七星瓢虫
  • 亚种: 2种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七星瓢虫(学名: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是瓢虫科、瓢虫属昆虫。成虫体长5.2-6.5毫米,宽4.0-5.6毫米;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一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左右两侧各有3个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一个更大的黑点;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斑;体腹及足黑色。

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主要受食物和温度的影响。七星瓢虫是迁飞性昆虫,成虫和幼虫的觅食行为属于广域搜索与区域集中搜索行为的转换。七星瓢虫主要以蚜虫为食,有时还取食小土粒、真菌孢子和一些小型昆虫,秋天还常常取食植物的花粉。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

七星瓢虫的名称由其鞘翅上的7个黑色斑点而来,但是其身上的斑点数量是各不相同的。

常见种类

近种区别

七星瓢虫幼虫与异色瓢虫幼虫相似。区别在于七星瓢虫幼虫淡蓝灰色,异色瓢虫幼虫灰黑色。七星瓢虫幼虫腹部背面和侧面,每节生有六个短刺;第一、四两节背面两侧,各有一对黄色短刺;其余各节短刺皆为黑色。异色瓢虫幼虫腹部背面两侧,每节生有六个分枝的枝刺,第四两节的背面两侧,各有一对桔红色枝刺,其中第一节的两个枝刺基部相连,形成一个桔红色大斑。

某些金花虫类的卵,如柳叶甲的卵和七星瓢虫的卵很相似,常被误认为七星瓢虫卵,但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①两者产卵习性不同,柳叶甲常在柳叶上产卵,而七星瓢虫通常不在树叶上产卵;②柳叶甲卵粒是长圆形,卵块排列疏松而不整齐,七星瓢虫的卵粒是梭形,排列紧密而整齐。

生长与分布

近种区别

七星瓢虫广泛分布于北美洲、欧洲、亚洲。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华东和西南地区。

亚种分化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七星瓢虫日本亚种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brucki Mulsant,1866

七星瓢虫指名亚种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1758

形态及特征

成虫

七星瓢虫体长5.2-7.0毫米,宽4.0-5.6毫米。虫体卵圆形,背面光滑并拱超呈半球状。刚羽化的成虫柔软,嫩黄色,2-3小时后,整个体躯和鞘翅变硬,颜色由黄变红,同时鞘翅上出现7个黑色斑点。

七星瓢虫和其它昆虫一样,体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各部分均由若干个体节组成。头部生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口器,口器两侧有一对下颚须。头部较小,经常后缩在发达的前胸背板之下,胸部生有两对翅,三对足。腹部八节,但腹面只能看到6一7节。腹部末端有外生殖器和肛门。胸部和腹部侧面生有气孔,是呼吸时气体进出的通道,七星瓢虫和许多有硬翅鞘的昆虫(分类学上称鞘翅目)一样,有一对角质坚硬的前翅。平时,这一对的翅并合,覆盖在胸腹部的背上。后翅为半透明的膜质,平时折叠,匿于前翅之下。七星瓢虫的下颚须末节呈斧状,足的咐节是四节,但第三节特别小,并匿于第二节的两个分叶之间,粗看很象是三节。

七星瓢虫雌雄形态,斑纹相同,雌虫常较雄虫大些。两者可靠的鉴别特征是雄虫腹部腹面末端,有一小的横的凹陷,而雌虫则平坦而光滑,无此凹陷。

幼虫

七星瓢虫幼虫体表有一层较坚硬的表皮,它的伸展性有限,所以生长到一定阶段,必须蜕去老皮,着生新皮,才能继续成长。每蜕一次皮,就增加一个龄期,幼虫共蜕三次皮,有四个龄期。初孵幼虫(一龄)身体很小,只有2-3毫米,孵化后,就聚集在原卵块的残壳上,约经8-12小时,开始分散取食。约两天后,蜕皮变为二龄,此时体长已增大一倍多,腹部第一节背面两侧,出现两个黄色肉瘤,三龄幼虫除体长加大外,腹部第一、四两节的背面两侧,各有一对黄色肉瘤,但第四节的肉瘤不很明显,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到四龄时,这两对肉瘤都非常明显。当幼虫老熟时,体形变粗,最后以尾端固着在植株等附着物上,准备化蛹。

体长7毫米,宽5毫米。体黄色。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黑点,中央2个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2个黑点,两侧角有2个黑斑。中胸背板有2个黑斑。腹部第2-6节背面左右有4个黑斑。腹末带有末龄幼虫的黑色蜕皮。

生活习性

食性特点

七星瓢虫的下颚须是它的主要触觉和嗅觉器官。七星瓢虫经常在蚜虫的寄主植物上爬动、搜索,当下颚须触到蚜虫时,能迅速地用上颚咬住,将蚜虫吞食。如果下颚须没有触到,即使蚜虫就在它的眼前,似乎也不能发现。七星瓢虫成虫和幼虫虽都取食蚜虫,但因虫态不同,口器结构不同,取食方法也有差别。成虫取食时,通常将蚜虫咬住,经过口器的简单咀嚼后,将蚜虫躯体、附肢等完全吞下。大龄幼虫取食基本上和成虫一样。但初龄幼虫因口器小,吞食力差,取食时常在蚜虫体上咬一个孔,吸食汁液,最后留下蚜体残壳。一头七星瓢虫的成虫,平均一天吃棉蚜100-120头,吃菜蚜147头,吃杏蚜59头。幼虫食蚜量则因龄期的大小而不同,龄期小吃的少,龄期大吃的多。

七星瓢虫有吃卵和互相捕食的习性。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七星瓢虫成虫很容易吃掉已产下的卵块。即使有充足的蚜虫,它们也喜欢吃卵;幼虫则常互相捕食。同一卵块早孵出的个体,常吃掉尚未孵化的卵粒。大龄幼虫常吃掉小龄幼虫。蛹也常被成虫和大龄幼虫吃掉。

七星瓢虫虽然主要是吃蚜虫,但并不仅仅限于以蚜虫为食。中国北京的金山脚下,在秋天蒿草和荆条上并没有蚜虫,七星瓢虫成虫却群集其上,数量很多。经过仔细观察和消化道解削并在显微镜下检查,发现七星瓢虫在早春不仅吃蚜虫,还取食小土粒、真菌孢子和一些小型昆虫。秋天,七星瓢虫则常常取食植物的花粉。

发育过程

七星瓢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发育阶段。七星瓢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主要受食物和温度的影响。在适宜的食物条件下,温度不同,发育的速率也不相同。幼虫期在15℃条件下,长达44.1天,而在24-26℃时只有8-9.4天。高于30℃发育速率又逐渐降低,33℃时幼虫期又延长到16.2天。温度不适宜时发育缓慢的原因,除直接受温度影响外,取食速率低也有关系。一头四龄幼虫在25℃左右时,每天取食一百多头蚜虫,而在15℃时,仅取食十几头。

越冬行为

七星瓢虫以成虫越冬,多选择较干燥、温暖的枯枝落叶下、杂草基部近地面的土块下、土缝中、树皮裂缝处潜伏,蛰伏越冬后,若遇温度回暖,又爬出越冬场所活动。出蛰后的七星瓢虫迅速在林木、杂草和作物之间活动,特别是带蚜虫的作物与开花果木上。七星瓢虫是迁飞性昆虫,成虫和幼虫的觅食行为属于广域搜索与区域集中搜索行为的转换。

避敌本领

七星瓢虫有着惊人的避敌本领。只要有天敌来扰或受到外界突然的刺激,它就会发生一种叫做“神经休克”现象,有点像失去知觉似的一动不动。“休克”过后,受到刺激的神经系统恢复正常,它又清醒过来,开始爬行。这种“死去活来”的举止,人们称它“假死”。如果用手去捏它,它就会使出第二招避敌本领,在它6条足上的各关节中间,渗出一种黄色汁液来,这些汁液散发出来的辣臭味,可使人闻之感到腻烦,就连鸟类闻到这种怪味,也“退避三舍”。

饲养方法

野外捕捉

活动场所

七星瓢虫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场所不一样。冬天,七星瓢虫在小麦和油菜的根茎间越冬,也有的在向阳的土块、土缝中过冬。春天,一旦气温升到10℃以上,越冬的七星瓢虫就苏醒过来,开始活动,在麦类和油菜植物株上能找到它。夏天,随着气温升高和食物增多,七星瓢虫大量繁殖,凡是有蚜虫和蚧虫寄生的植物,如棉花、柳树、槐树、榆树、豆类等植株上,都能找到七星瓢虫,有时甚至出现大批七星瓢虫聚集的景象。秋天,田间七星瓢虫的数量减少,它常在玉米、萝卜和白菜等处产卵,这时候,早晚的气温较低,七星瓢虫往往隐蔽起来,不易发现,需在上午7点钟以后至太阳下山之前采集。

捕捉方法

越冬的七星瓢虫不食不动,只要找到,捕捉很方便,用手就能捉住。其他季节的七星瓢虫善爬能飞,可以利用它假死习性,用塑料袋迅速套住栖息着七星瓢虫的枝条,抖动一下,七星瓢虫立即掉落在袋里,接着,把枝条抽出,扎紧口袋,就可以带回实验室。

饲料培育

人工饲养七星瓢虫,首先要解决饲料问题。可以到野外采集天然饲料蚜虫,但这种方法费工多,有时还不易采到。所以用人工培养大量蚜虫,满足七星瓢虫食用。可用蚕豆苗人工培养蚜虫。当分栽的蚕豆苗长出3-4厘米高时,把野外采集的少量蚜虫放在豆苗上,在室温20-30℃、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培养10-15天,蚜虫就能大量繁殖,这时就可用蚜虫作七星瓢虫的饲料。

饲养方法

将蛹或成虫放入成虫饲养笼内,每笼放雌虫500-750头,并搭配1/4的雄虫。成虫喂人工饲料或蚜虫,每天喂饲料和加水。新羽化的成虫,经过几天的取食,逐步达到性成熟,便交尾产卵。产卵时间多在晚上7-9点钟。卵产在笼顶和内侧的纸上,收卵时,将笼内的纸取出,换上新鲜的纸就成了。收卵每天1-2次,同时换饲料和水。收卵时先准备一批空饲养笼,笼底打开,顶面向光,然后将有虫的笼底面纱布拆开,笼底对准笼底,成虫马上向有光的方向集中,进入新的笼内。

成虫饲养时,如食料不足,就不产卵。成虫在黑暗条件下活跃,晚上可适当加光照,减少成虫活动,避免相互碰伤。

散发利用

七星瓢虫大量繁殖后,可以放到田间,帮助人类消灭蚜虫和蚧虫。如棉田出现大量蚜虫危害,这时可以把七星瓢虫散放到棉田里,它就能将蚜虫吃掉。散发时,在棉田边走边放七星瓢虫,走几步放几只,以求散放均匀:①掌握好散放时间,以傍晚时散放为宜。因为傍晚气温较低,光线较暗,七星瓢虫活动性较弱,不易迁飞;②采用成虫和幼虫混放。因为幼虫没有迁飞能力,不会逃逸,而它也有吃蚜虫的本领;③散发前一天停止喂食,再进行散放,可以降低七星瓢虫迁飞活动能力;④散放后两天内,不进行中耕和其他田间管理,以免使七星瓢虫受惊迁逃。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产卵

七星瓢虫卵通常成块地产在茎叶或土块上。卵粒梭形,竖立,整齐地排列成块。每个卵块一般30粒左右。最多可达百余粒,少的则仅有几粒。刚产下的卵淡黄色,后逐渐变为杏黄色。将孵化时,呈黑渴色。

新羽化的七星瓢虫成虫,待体躯和翅鞘硬化后,便开始活动取食,3-4天后交尾。七星瓢虫有多次交尾习性,但经一次交尾,雌虫所产的卵就都能孵化。秋季越冬代成虫交尾后,虽活动取食,但卵巢并不发育,翌春活动取食后才开始产卵。非越冬代成虫交尾3-5天后,便开始产卵。产卵开始以后,几天内就达到了高峰,产卵盛期持续一个月左右。在盛期的33天里,产下了全部卵粒的95%以上。产卵盛期,一头雌虫一天可产好几个卵块。七星瓢虫因取食的蚜虫种类不同,产卵量大小也不同。取食它喜欢吃的蚜虫时,产卵量就大,取食不害欢吃的蚜虫时,产卵量就小。

卵期及寿命

七星瓢虫卵期长短和温度有关系,当16-17℃时,卵期8天,24-26℃时,卵期仅2-3天。七星瓢虫成虫寿命因世代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越冬代成虫寿命一般都较长,可达8-10个月,非越冬代成虫一般可活2-3个月。

生殖滞育

七星瓢虫的生殖滞育突出地表现于2个方面:①种群中产卵雌虫所占的比例,简称为产卵率,无滞育时达100%;如越冬后蚜虫充足时便是如此。而其第二代则因有生殖滞育,产卵率下降。②成虫羽化后产卵前期延长的程度,这主要由卵巢发育缓慢或暂时停顿所造成。显示出这种差异的是雌虫。而雄虫在滞育期间其行为、趋性和生殖附腺的分泌活动虽与生殖期有所不同,但仍可交尾,睾丸中有成熟精子。雌虫滞育时卵巢管停止于原卵区阶段,滤泡不进行发育。这时咽侧体及其细胞体积均小,无合成保幼激素的活性。体内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脂肪体虽很发达,但不合成卵黄原蛋白。

人工繁殖

卵的收集

早春田间采集的越冬代七星瓢虫,因其发育阶段不同,一般采回饲养1-7天后即开始产卵。瓢虫产卵没有固定的时间,产卵的地点也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在盒壁及植物上都可产卵,为了集卵的方便,可以裁一长22厘米、宽5厘米的薄纸,卷成纸筒,衬在纸盒内或玻璃器内,使其尽量紧贴在纸盒内壁,这样卵多产在衬纸上。采卵时,可将衬纸取出,将有卵粒部位的纸剪下,放另外的空纸盒中,然后再用纸片补好衬纸,仍放盒内再用。取卵时应仔细检查盒内植物上有无卵粒,特别在气候干燥时,植物常常干缩,卵粒常隐藏其中,如发现卵粒,应将带有卵粒的部位剪下。如果用瓶养,瓢虫卵产在瓶壁上,取卵时可用毛笔沾少许清水,将卵湿润,经数秒钟后,再用毛笔尖轻轻将卵拨下,放在涂有少许稀浆糊的纸上,只要卵粒保持完整,仍然正常孵化。但这样取卵,很难保证全部卵粒完整无损,且操作费时,因此在大规模饲养瓢虫寸,仍以纸盒为宜。

瓢虫成虫有取食卵粒的习性,产卵后,应及时将卵粒取走。每日取卵的时间,可结合两次喂食同时进行,边换饲料、边取卵。产卵高峰期,最好能每日取卵三次。

卵的保存

七星瓢虫的卵是一粒粒竖立成排,形成整齐的卵块,由饲养盒中取出以后堆放在一起,很容易彼此摩擦,影响孵化率。七星瓢虫的卵在20℃时,只需5-6天即可孵化。25℃时只需3天即可孵化。如果长时间堆放在一起,不仅降低孵化率,而且幼虫孵化以后,也不便于收集饲养。因此,每次取出卵粒以后,应及时进行处理。可通过制取卵卡解决以上问题。

七星瓢虫的产卵期可长达20-30天,产卵的高峰期亦有7-10天,因此,收集的卵块必须立即进行低温保存,以防止逐日孵化不便集中使用。加之自然气候的变化或人工饲养瓢虫的条件改变,都会造成瓢虫的产卵高峰期、卵的孵化期与田间蚜虫发生的时间不相配合,也常需要对卵做低温保存。保存的时间长短,温度高低都有一定的限度。在0℃时保存3天,其孵化率仍能达到70%以上。超过3天,孵化率大为降低。如在4℃时,可保存7天,孵化率在70%以上。在11-13℃之间,卵可保存20天,其孵化率仍然达到80%左右。实验表明,七星瓢虫发育起点温度为10℃左右,低于这个温度,瓢虫卵虽可短时间保存,但其成活率不高。如保存在发育起点温度之上,保存天数较长,孵化率亦高。因此,卵的保存温度以10-12℃为宜。

卵的孵化

卵的孵化要求有一定的温湿度条件。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上,卵虽然可以孵化,但其最适宜的温度是20-25℃,相对湿度70-80%。因此在卵需要孵化时,应由贮存处取回,放于室温中进行。一般在棉蚜开始迁飞棉田时,日平均温度皆在15℃左右,均能满足卵的孵化温度条件,孵化的关键条件就在于湿度。如湿度在80%以上,小幼虫很容易由卵壳内孵出,但在干燥低湿的条件下,小幼虫常在卵口处挣扎,不易脱出。严重时,甚至不孵化。因此大量的卵需要孵化时,应创造高湿条件。孵化时可在孵化室内地面泼水,挂湿布等,增加室内湿度;亦可同时在盛放卵卡的容器内放湿棉球,容器顶部再盖以湿布,增加卵卡周围水分的蒸发条件,经过这样处理以后,卵的孵化时间较快,孵出后小幼虫生命力较强。

卵孵化时,应加强检查与管理,每日至少检查4次,发现幼虫孵出后,应及时取出。在卵的孵化高峰时,应3-4小时检查一次,并且要求日夜有人看管。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七星瓢虫】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七星瓢虫 小编为您整理七星瓢虫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