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43年3月—1945年3月,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学习。
1945年4月—1948年3月,在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48年3月—1952年8月,在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畜产学科动物营养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动物营养学博士学位。
1952年10月—1957年7月,回到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担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饲料组长。
1980年1月—2010年1月,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学委会主任。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2010年1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工作。
2022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48年—1952年,在日本,解决了耕牛由于缺乏钴而引起的恶性贫血症。
1954年—1955 年,主持推广收获后玉米秸秆青贮技术,解决了部分农区冬春耕牛青黄不接时的饲草问题,证实了“用稻壳喂猪不仅无饲用价值,而且成本高,喂得越多,长得越慢”的问题。
1958年,主持中国国产饲料资源普查及开发利用项目,首次统一了饲料样品采集《暂行饲料分析方法》及有关执行方案,翌年在中国出版了第一部《国产饲料营养成分表》。
1966年—1976年,利用算盘、巴罗表等传统手段,整理、勘校、筛选印发了《国产饲料营养成分表》,供中国同行参考。
1976年,在乌兰县宗务隆公社筹建集体猪场,推广科学养猪,在该公社建成了猪、肥、粮良性循环的示范猪场。
1979年,通过“六五”期间农业部重点攻关项目开展全国大协作,及时地补充、更新并出版了《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
1983年,主持并启动了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的全国性协作网建设。
1986年—1990年,实现了饲料营养研究成果信息的现代化管理。
20世纪末,提出了“中国饲料分类法及编码系统”;在中国国内首次设计建成了系统研究“应激源”的第四代“畜禽代谢人工气候舱”;对农牧结合问题提出了要从“有啥喂啥”到“种啥喂啥”向“喂啥种啥”过渡的循环经济观。
学术论著
1994年《动物营养研究进展》
1996年《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畜牧卷》
1996年《动物营养学》
1997年《动物营养参数与饲养标准》
2000年1月《中国饲料学》
获奖记录
科研获奖
1985年,《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饲料卫生标准及检测方法,获得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95年,中小型动物人工气候试验室的研制及功能检验,获得农业部成果鉴定。
1996年,猪鸡饲料营养参数及饲料配方新技术的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9年,三新饲料配方系统,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1年,《中国饲料学》,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荣誉表彰
1998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杰出贡献奖。
1997年,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小瓜看热点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张子仪】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