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海南孔雀雉

时间:2024/11/18 20:39:35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海南孔雀雉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海南岛西南部仅存的山林中,非常稀少,在海南岛的总数不超过2700只,属世界濒危鸟类,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孔雀雉体羽松软,一般呈褐或灰褐色,散布以皮黄色细点,两翅及尾还具金属光泽的眼状斑,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宛若千眼相视,在日光下展现绚丽夺目的迷人光彩,于求偶季盛放在雄鸟开屏的尾羽上,如同一万朵热情洋溢的美丽鲜花。

  • 中文学名: 海南孔雀雉
  • 拉丁学名: Polyplectron katsumatae
  • 英文名: Hainan Peacock-pheasant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鸟纲
  • 亚纲: 今鸟亚纲
  • 目: 鸡形目
  • 科: 雉科
  • 属: 灰孔雀雉属
  • 种: 海南孔雀雉
  • 亚种: 无亚种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海南孔雀雉(学名:Polyplectron katsumatae):是珍稀濒危雉类之一,雄鸟体长50-67厘米,体重456-710克;雌鸟体长33-52厘米,体重460-500克。雄鸟头上常具羽冠;脸部多少裸出;体羽松软;一般呈褐或灰褐色,散布以皮黄色细点,两翅及尾还具金属光泽的眼状斑;尾有20-24枚尾羽,中央尾羽较最外侧的约长一倍,因而呈凸尾状;两翅的次级飞羽几乎与初级飞羽同长;第一枚初级飞羽较第二枚短甚,第2枚较第10枚为短,第7枚稍微最长:跗蹠长而强,较中趾连爪为长;雄鸟具距,通常2个,有时1或3个。雌鸟体形较小;羽色型较简较钝,眼状斑较少;跗蹠及尾较短:无距。

栖于1500米的山林及竹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若受惊扰,即行遁去。很少高飞到树端,而钻入稠密的枝桠间。夜间栖息在树枝上。食物几乎都是昆虫和蠕虫。为中国特有种,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15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竹丛中。海南孔雀雉对活动区的利用非常稳定,活动区面积较小。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繁殖期不同月份雄性海南孔雀雉的活动区面积变化较小,而雌性的活动区面积则变化较大,繁殖前期最大,繁殖期逐渐减小,繁殖后期又接近繁殖前期的活动区大小。海南孔雀雉没有明显的集群行为。在同一领域内出现的雌鸟和雄鸟活动区重叠面积很大,并且活动点经常交错在一起。根据个体在活动区不同区域的活动类型和时间分配,把海南孔雀雉的活动区进一步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功能的亚区,即夜栖区、觅食区和过渡区。海南孔雀雉的活动区都位于山地雨林中。

分布范围

海南孔雀雉是分布于中国海南岛的特有种,非常稀少,见于海南岛西南部仅存的山林中。分布在海南的灰孔雀雉经过长期独立进化,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已从特有亚种提升为独立物种,其命名也从灰孔雉变更为海南孔雀雉。

其在海南省主要分布地区是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和黎母山等保护较好的原始林区。此外,东南部的加新,中北部的澄迈、屯昌的南味岭以及六连岭等地区也记录到海南孔雀雉的踪迹。

形态及特征

雄鸟

体长50-67厘米,体重456-710克。上体全部大都乌褐色;头上具蓬乱而延长的发状冠羽,杂以近白色细点;后颈披有翎领,呈乌褐色,并具棕白色横斑;背羽也乌褐,而具近白色较大的点斑;背以下则兼具近白色点斑和横斑;两翅的表面与背同色,而且与背一样都具有金属绿蓝带紫色的眼状斑,每个斑外围以狭窄的黑褐色圆圈及较宽阔的白圈;初级飞羽纯乌褐色,仅外翈稍有淡褐色细点;尾羽与背同色,但白点较大些,并在离尾端约20-30毫米处有成对的眼状斑,这些斑较背上的较大约1-2倍,且较为绿色。颏和喉白;胸和两胁和后颈略同;下体余部与背相似;眼状斑在尾羽腹面呈近黑色的椭圆斑。虹膜珠灰;脸上裸出部为近黄的肉色;上嘴黑,下嘴尖端亦黑,余部角色;脚和趾黑褐;跗蹠具二个短距。

雌鸟

体长33-52厘米,体重460-500克。羽色与雄鸟相似,但较暗纯;眼状斑较少辉亮,各斑外围的黑圈和白圈均代替以折断的斑;较短尾羽的眼状斑均消失不见;喉部的白色比较扩大;头上的羽冠稍较发达。虹膜褐,灰褐或灰色;脸上裸出部纯为肉色;脚和趾较淡。

近种区别

海南孔雀雉体长70厘米,雄性成鸟似灰孔雀指名亚种(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bicalcaratum),但较小得多;羽色较暗浓,而具白色横斑;眼状斑较小,呈金属深绿色,而外围以黑色;头上羽冠及颈上翎领均不发达。脚具二个短锐的距。

繁殖方式

2月下旬至3月初开始进入繁殖期。多筑巢于密林中的沟谷地及山区耕地附近的次生林,巢在自然下凹的地面。3-5月繁殖,每巢产卵2-5枚,孵化期21天。

价值及其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种群现状

据国际动物学权威杂志《Zoological Science》(《动物科学》)2008年刊登的一篇论文提出,经过长期独立进化,海南孔雀雉和灰孔雀雉的遗传距离在过去数百万年间差距越来越大,大约于440-600万年前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2004年,海南省林业局、海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通过DNA测序和分子遗传标记等科学手段研究,发现海南孔雀雉和灰孔雀雉的遗传距离为3.1%,超过了鸟类种与种水平间的遗传距离的范围,应为独立的物种。

栖息地破坏:灰孔雀雉是非常稀少的一种鸡类,由于赖以生存的次生落叶季雨林和常绿季雨林生境遭到破坏,其分布区正在迅速消失和退缩,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岛坝王岭的密度都在每公顷0.01-0.02只之间,在海南岛的总数不超过2700只,在西藏东南部的数量不足100只。

常见天敌是青鼬,白昼活动的中型猛禽亦捕杀孔雀雉。人类的捕杀对孔雀雉构成很大威胁。几十年来,在海南和西双版纳对橡胶、咖啡、茶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木材的开发利用,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被砍伐,严重地破坏了孔雀雉的栖息生境条件,致使孔雀雉种群数量已相当稀少,已处于相当濒危的境地。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海南孔雀雉】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海南孔雀雉 小编为您整理海南孔雀雉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