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万岁通天帖》

时间:2023/10/4 16:39:26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国宝级文物。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十卷二十八人书,在唐代称为《宝章集》。《宝章集》原十卷久已亡佚,传之于世的是摹本。摹本在流传过程中曾两遭火劫,至今仍清晰可见火烧的痕迹。重装后,次序错乱,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书翰。王羲之墨迹早在北宋时期就不易获致,唐摹本日渐稀少。这件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卷勾摹精妙,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书法的临摹品,也是唯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书法珍品,它为研究我国书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包含着深厚历史与艺术价值,有下真迹一等之誉。

    详细介绍

    《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硬黄纸本,行草书,是东晋王羲之等七人十帖的唐摹书法精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宋代《秘阁续帖》、明代华夏《真赏斋帖》、文徵明《停云馆帖》、王肯堂《郁冈斋帖》、清代《三希堂法帖》曾刻录。其中以真赏斋为精刻而有名。

    法帖来历

    公元697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凤阁侍郎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献出。《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记载:“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又进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则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记载相同。唐代窦臮《述书赋》“后不欲夺志,遂尽模写留内,其本加宝饰锦,缋还王氏。”

    《万岁通天帖》的名称始于宋代岳珂。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十卷二十八人书,在唐代称为《宝章集》。原本久已亡佚,因此岳珂著《宝真斋法书赞》卷七著录,称残存的七人十帖连尾款的一卷为《万岁通天帖》。

    《宝章集》原十卷久已亡佚,传之于世的是摹本。摹本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著名书画收藏家、藏书家华夏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火烧痕迹犹存。重装后,次序错乱,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书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万岁通天帖》前后钤有唐宋间诸旧藏印。北宋始不断收刻于各法帖中。

    法帖目录

    《万岁通天帖》目录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第三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郭桂阳帖》),行草书;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书;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职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书;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书;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无申帖》)行书。共七人十帖。卷尾有“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的衔名。

    启功认为:“《万岁通天帖》次序与《宝真斋法书赞》、《真赏斋帖》微异。原有人数,按《旧唐书》所记,三组为三十九人,今卷所存仅五分之一;如按窦蒙《述书赋·注》所说‘凡二十八’,则今卷也仅存四分之一。”

    意义价值

    评价

    元代张雨跋赞:“右唐摹王氏进帖,岳氏具言始末,传信传宝为宜。然双钩之法,世久无闻,米南宫所谓下真迹一等。阁帖十书林以为秘藏,使以摹迹较之,彼特土苴耳,晋人风裁,赖此以存,具眼者当以予为知言。好事之家,不见唐摹,不足以言知书者矣。”明代文徵明《跋通天进帖》:“右唐人双勾晋王右军而下十帖,岳倦翁谓即武后通天时所摹以留内府者。通天抵今八百四十年矣,而纸墨完好如此。唐人双勾,世不多见,况此又其精者,固当为唐法书第一。”

    清代朱彝尊评价:“钩法精妙,锋神毕备,而用墨浓淡,不露纤痕,正如一笔独写”。

    启功在《唐摹〈万岁通天帖〉书后》认为:“世传王羲之的书迹有两类: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一是唐代蜡纸钩摹的墨迹本。至于他直接手写的原迹,在北宋时只有几件,如米芾曾收的《王略帖》等,后来都亡佚不传,只剩石刻拓本。”“至于《万岁通天帖》不但没有误摹之笔,即原迹纸边破损处,也都钩出,这在《初月帖》中最为明显,如此忠实,更增加了我们对这个摹本的信赖之心。”

    价值

    唐摹《万岁通天帖》较之台湾收藏的《远宦帖》,日本收藏的《孔侍中帖》、《丧乱帖》等更为重要。以其忠于原作风貌,为人们提供了研究二王以及东晋至六朝书法的可靠依据。《万岁通天帖》包含着深厚历史与艺术价值。

    流传递藏

    《万岁通天帖》上有北宋“史馆新铸之印”朱文方印、“颖川祯”朱文半印、“居仁文府”白文印、“临濮侯裔世家”白文方印、“种杏轩”白文方印、南宋“绍”“兴”朱文连珠印。元“王芝”朱文长方印、“王芝”白文椭圆印、“王芝私印”白文方印、华幼武“春草堂审定记”等印。帖后有宋代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等人题跋。

    《万岁通天帖》摹本初藏北宋建隆史馆,历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及韩庄敏家。又为岳珂收藏,并著录于《宝真斋法书赞》;元代曾为王芝、岳飞五世孙岳浚、张雨、无锡华幼武秘藏,明代传至华幼武后裔华夏,藏于真赏斋。清代入清内府收藏;1922年溥仪携往长春,1948年由郑洞国率部在长春起义时,交于负责接收的解放军部队,1954年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重要展览

    2019年10月7日至2020年1月5日,该作品在辽宁省博物馆将举办大型文物特色展览“又见大唐”中展出。

    相关阅读

    关于唐摹本

    古代摹书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先勾后填;第二种,不勾径自影写;第三种,勾摹兼临写后加以修饰。摹本又称为拓本,把纸或绢覆在真迹上,用光照明,双勾填墨而制成的副本,如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这样的唐摹本又有“响拓”和“硬黄”之说。所谓“响拓”,就是人处于暗室之中,将纸覆在帖上再铺于窗洞上,借助室外光线透射摹写,俗称“影书”或“影覆”。唐代“弘文馆”设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员,如冯承素、诸葛贞、韩道政、汤普彻等。故宫博物院藏神龙本《兰亭序》即出自冯承素之手。

    日本学家表立云认为《万岁通天帖》是“并行线拓”。表立云于1988年在辽宁省博物馆观览《万岁通天帖》时,使用放大镜对其细部进行了观察,发现此帖并非为人们一直认为的“双钩填墨法”,而是很细的墨线十分精心地排列出来的。尤其《尊体安和帖》(《翁尊体帖》)、《一日无申帖》(《喉痛帖》)中,笔画间大的飞白处,一根根细线齐整排列的样子断然明了。因为此法和双钩填墨法不近相同,表立云称其为“并行线拓”。这一方法近似于古代肖像画中毛发的画法。

    诗赞

    万岁通天帖赞

    作者:岳珂(宋代)

    洛石赤心,以出宝图。

    燕涎鸡晨,即端制书。

    有奕王门,南土华腴。

    献其家珍,陈于玉除。

    笔法之神,匪临伊摹。

    史馆之储,尚其不诬。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万岁通天帖》】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万岁通天帖》 小编为您整理《万岁通天帖》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