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战国时期的家具构件。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时期中山国王“错”墓出土,长51厘米。猛虎身躯浑圆、色彩斑斓,弓身右曲,三足着地,一爪腾起,正将捕捉的小鹿送入张开的巨口之中。老虎的凶猛与小鹿的弱小形成鲜明对比。典型的战国时代风格。动物腹下刻有铭文,说明制作时间及官匠姓名。
文物流传
1974年河北省文物部门接到报告,平山县三汲乡农民大规模平整农田,不断到附近两座大土丘上取土,一些古代文物已被挖出并造成了破坏,考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对现场进行清理勘察。中字形的墓室格局证明这是一个王的陵墓,考古工作者发现这个墓穴的主墓室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盗掘。正当失落的情绪在发掘现场滋生的时候,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民工在取土时,一脚踩出了个大窟窿。对窟窿进行清理后,发现原来是个库。库与主墓室毫不相连,这种墓葬形式,以后被证明为是战国时期中山国陵墓所独有的,也正是由于库的存在,才使大量的珍贵文物躲过盗劫,得以为世人所见。随着1号墓两侧库的打开,人们如愿以偿的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最先出土的是大量奇巧瑰丽的生活用品。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错金银双翼神兽、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十五连盏铜灯等相继出土。出土器物的精美显然大大超出了人们印象中,考古学家清理到西库的时候,一件高63厘米、重28公斤的巨大青铜方壶上,四面刻满了450个字的铭文。它告诉后人,这里埋葬着中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他的名字叫“错”。文中提到“皇祖文武、桓祖成考”,说明在“错”之前,还有文公、武公、桓公、成公四位先王。据推断,1号墓中的“错”是中山国的第五代君王。方壶的出土,弥补了史书中对中山王世系缺失记载的遗憾,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文物特征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长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公斤。器座以虎为主体,虎双目圆睁,两耳直竖,正在吞食一只柔弱的小鹿。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挣扎,短尾用力上翘,始终无法脱身。虎后肢用力蹬地,前躯下踞,整个身躯呈弧形,虎的右前爪因抓鹿而悬空,座身平衡借用鹿腿支撑。整个器形构思巧妙而自然。虎、鹿皮毛斑纹均用金银镶错而成,生动逼真。
虎的项部和臀部各立一个长方形銎。銎两侧同饰山羊头面,羊口即为銎口。沿两銎口直线相交,可成84度交角,接近直角,安上屏扇恰成曲尺形。整件器物表现出虎、鹿的动态和身躯结构,增加了器物的艺术效果。此物器物构思巧妙,铸工精湛,在国内十分罕见。
文物研究
古时候,由于许多宫殿前部敞开,房屋建筑也不太严密,需在房内张设屏风挡风,同时一所建筑往往具有多种功能,需要随时用屏风分割室内空间,因此,屏风的使用非常广泛。这一风俗不难考证,许多古代墓葬中都有使用屏风的壁画、画像砖,也有出土小型模型和实用的屏风。
中山王“错”墓的屏风座据考证是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实物,由屏风扇和屏风座两部分组成。漆木制的扇面已经腐朽,但仍可以看出原物的形状、颜色和尺寸。屏风原为两扇围屏,呈矩尺形。扇面涂红漆,边框涂黑漆,漆上用红色和橙色绘画出活泼的小鸟和翻腾的云气。每扇屏风的立框中间,都镶有一个铜质兽面铺首衔环作为装饰。屏风底座是三件铜质错金银动物。
器物铭文
虎腹下铸有竖读铭文:“十四祀,牀麀,啬夫徐戠,制省器”12字,记述了器物铸造者、墓主人墓葬的级别和浩大的墓葬场面。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战国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