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春秋云纹铜禁

时间:2024/11/19 6:04:46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云纹铜禁,春秋中期青铜器,1978年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出土,为国宝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禁为承置酒器的案。这件铜禁发掘出土时,禁体破裂成十余块,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先生,带着他的几位徒弟,用了4年时间,最终将云纹铜禁完整修复,使铜禁恢复原貌。粗细不一的铜梗,支梗纵横交错,相互卷曲盘绕,筑成铜禁禁体的朵朵“云彩”,故得名云纹铜禁。此器身为长方形,通高28.8厘米,通长131厘米,通宽67.6厘米,重94.2公斤。铜禁整体由禁体、12条龙形附兽、12条龙形座兽三部分组成。禁体由禁面及四周侧壁组成,壁厚不足5厘米,中空。云纹铜禁纹饰繁缛,工艺复杂,是我国最早的失蜡法工艺铸造的青铜器之一。
    详细介绍

    春秋云纹铜禁是春秋中期青铜器,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春秋云纹铜禁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量95.5千克,呈长方形。

    春秋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工艺精湛复杂,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文物特征

    春秋云纹铜禁禁长103厘米、通长124厘米、禁宽47.3厘米、通宽68.3厘米、禁高14.5厘米、通高29.5厘米,重达95.5公斤,呈长方形。十二条龙形附兽昂首鼓腹翘尾;头顶的冠饰与两旁的角饰都是浮雕透孔云纹,兽尾插着尾花。兽首面对禁面张嘴吐舌,舌头翻卷着至于禁面上边,其状像是眼睛在盯着禁上的美酒,垂涎欲滴。禁底有12个龙形兽支撑着禁身,挺胸凹腰。

    云纹铜禁由禁体、12条龙形附兽、12条龙形座兽三部分组成。禁体由禁面及四周侧壁组成,壁厚不足5厘米,中空。在铜禁不足5厘米的厚度中,有五层结构:第五层由特粗直铜梗组成口字型;第四层细铜梗,-端附着在第五层口字型铜梗上,平伸后弯曲向上或者向,上分叉后支撑第三层铜梗;第三层铜梗为较细直梗;第二层立于第三层铜梗上,,是逐渐变得更细的小圆立柱或者下面分叉的人字形立柱。这四层铜梗穿插连接,形成一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支撑着云纹图案,起到稳定及承重作用。第一层亦是最外面一层是云纹,大多由C形纹、变形人字纹和X形纹组成,它们互相交错但不交叉,形成透雕的云纹平面。禁面中间由一块长方形平面铜板组成,在铜板的背面有一根起加强作用的横梁。

    底座四角及禁下端承托铜禁的12个座兽的臀部上方有12个浇口,浇口处留有残柱。在禁侧底边每两个座兽的中间点有12个冒口痕迹。

    禁的四周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前后各四个,左右两侧各2个。附兽与禁体是卯榫结合,禁体上有12个榫头,12个附兽的肚子上各有一个卯。足兽也是如此,禁底部有12个凸出的柱状,足兽腰部有一个孔,可以穿插进去。

    流传历史

    1977年夏末,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水库水位下降,一座深藏在水库之下的千年古墓被冲开,大批的青铜器和玉器被冲出丹江,暴露在丹江的两岸。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刻赶赴现场,开始了收集散落文物和现场勘探的工作。经过一番探查,考古工作人员发现此处是一个墓葬密集的古墓群。但是由于当时雨季来临,丹江水位上涨,发掘工作被迫中断了。

    第二年,文物部门立刻对这片墓地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共发掘出了24座春秋时期的楚墓和一部分汉墓,出土了许多价值不菲的珍贵文物,其中2号墓出土了成套的青铜礼器,在出土的众多精品中,云纹铜禁就是其中之一。

    出土环境

    南阳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南阳淅川县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西接陕西,南邻湖北,北面和东边连接伏牛山脉,丹江、淅水贯穿全境,丹江与淅水交汇的川地及丹江下游的顺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这一地区古人类主要生活集聚地。下寺,位于淅川县城南五十公里丹江西岸的龙山脚下,东距丹江西岸六公里。此处是一座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与西北方向的上寺遥相呼应,可惜自丹江水库建成蓄水后下寺及龙山大部被水淹没。

    1977年秋,库区水位下降,在原下寺北约一公里处的龙山南端一座古代墓葬里的青铜器、玉器等露出水面,引起了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的重视。1978年3月浙川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专业人员对该区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重点地区经考古钻探发现了二十四座古代墓葬,遂将这一新情况上报南阳地区文化局和河南省文化局。河南省文化局会同南阳地区文化局抽调省、地、县三级文物部门多名工作人员组成了丹江库区文物考古发掘队。自1979年3月至4月30日对淅川下寺墓地开展了科学发掘,共计清理出大中型墓五座,小型墓十五座,车马坑五处等,出土珍贵文物一千余件。

    文物鉴赏

    此禁整体呈长方形,构思非常奇特。铜禁的四周都装饰有透雕的多层云纹,在云纹的下面,由数层粗细不同的铜梗组成错综复杂而又玲珑剔透的花纹。内层以粗而直的铜梗做骨干,中层铜梗稍细且从上而下向两侧伸出后再向,上弯曲,外层的铜梗则最细,呈相互独立的卷草状。内、中、外三层铜梗相互套结,但内层粗铜梗起主要支撑禁身作用。禁面中间留一长方形平整光亮的素面。禁身的上部四周攀附有12条龙形怪兽,前后各4条,左右各2条,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十分壮观。禁的下部是12条虎形怪兽,两长边各3只,四角及两短边各1只,蹲在禁下作为足,支撑着器身。这种错落有致的设计、奇巧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使整件器物霸气十足,形成了神秘而鲜明的艺术效果,叹为观止。

    创作技巧

    云纹铜禁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件。失蜡法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三大铸造方法之一,它是利用蜡的可熔性,来铸造结构复杂并且不易分离的部件的铸造方法。

    文物价值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春秋云纹铜禁为其中之一。

    据文献记载,中国最早使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初,而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

    重要展览

    2018年2月12日,春秋云纹铜禁在北京故宫箭亭广场的“《国家宝藏》特展”展出。

    社会评价

    国家人事部学部委员会一级国画艺委乔保同: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但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由此,学界认为失蜡法铸造工艺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网易网)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春秋云纹铜禁】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春秋云纹铜禁 小编为您整理春秋云纹铜禁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