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西周颂簋

时间:2024/10/5 5:57:04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颂簋,西周时期的盛食器,原刘喜海的旧藏,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此器制作于西周晚期,为周宣王时器,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为圆盖圆腹,子母口,盖顶部有圆形捉手;双耳作兽首形,有珥;器、盖口沿饰窃曲纹,腹与盖上部饰瓦纹,足部为垂鳞纹。器身和盖上均铸有铭文,盖器铭文相同,为对铭,均为15行152字,记录了“颂”受天子册命的过程。此器造型庄重、铸工精良、纹饰瑰丽、铭文秀美,与颂壶、颂钟并称“三颂”,既为西周时期的优秀书法作品,又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难得一见的青铜器珍品。
    详细介绍

    颂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敛口,鼓腹,圈足下另有三小足;口上有高隆盖,盖与器母子合口,盖顶有圈状捉手;腹部两侧有兽首半环耳并垂珥。在装饰上,颂簋的器口和盖沿各饰一周兽目交连纹(或称窃曲纹),中间像眼,两侧各连接一回勾状曲线。这种纹饰是从动物形象,确切地说是从一种卷曲的龙纹变化而来的,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晚期,也是当时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腹部和盖面,装饰着数道平行的凹槽状纹饰,称横条沟纹,因像老式房子上的瓦沟,所以也称瓦棱纹、瓦纹,这种纹饰,在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非常盛行。颂簋盖顶的捉手内,饰团龙纹,圈足饰垂鳞纹。

    文物简介

    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西周后期盛食器。隆盖,顶有圈形把手。圆腹,圈足,下附三兽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兽首耳。口沿上下各饰窃曲纹一周,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圈足饰重环纹。形制庄重。盖器同铭,各铸十五行一百五十二字,铭文大意为:周王册命颂掌管成周贮(匿)甘家,监督新造,积贮货物,以为宫御之用。周王赏赐颂玄衣、省纯、赤市、朱黄、攸勒等物品。颂接受命册,退出中廷,然后再回返,向周王献纳瑾璋。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策命官员的制度。铭文与颂鼎同。现藏山东省博物馆。为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铭文内容

    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在)周康卲(昭)宫。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书,王乎(呼)史虢生册令(命)颂。王曰:颂,令女(命汝)官(司)成周贮,监(司)新?(造)贮用宫御。易女幺(赐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韍)、朱黄(衡)、(銮)旂、攸(鋚)勒。用事。颂??(拜稽)首。受令(命)册,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纳觐璋)。颂?(敢)对?(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作朕)皇考龏吊(恭叔)、皇母龏始(恭姒)宝??(尊簋)。用追孝,(祈)匃康、屯右(纯佑),彔(通禄)、永令(命)。颂(其)万年??(眉夀)无彊(疆),(畯)臣天子霝冬(灵终),子孙永宝用。

    颂簋的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各15行150字,另有重文2字。铭文大意是:周王三年五月甲戌这一天,周王在周的京城康昭宫(“王在周康昭宫”第2行)。清晨,周王来到太室就位(“旦,王各大室即位”第2至3行),宰弘陪同颂进门站立在中廷(“宰弘佑颂入门立中廷”第3至4行),史官之长尹氏授王的命书(“尹氏受王命书”第4行)。周王呼史官虢生册命颂(“王乎史虢生册命颂”第4至5行)。周王亲自任命颂在成周洛阳担任职务(“王曰:颂,命汝官司成周贮”第5至6行),大概是宫廷负责杂务的执事官,主管监造新宫,或认为是掌管仓库(“监司新造贮用宫御”第6至7行)。任命的同时,还赐给他带花边的黑色丝质礼服(“玄衣黻纯”第7行)、赤红色的围腰(“赤市”第8行)、拴着红丝带的玉璜(“朱黄”第8行),以及旗帜和马具(“銮旂、攸勒”第8行)等。颂向天子行跪拜大礼(“颂拜稽首”第9行),并献上玉璋表示感谢(“返入瑾章”第10行),事后铸造了颂簋、颂鼎和颂壶,用来祭祀亡父龚叔和亡母龚姒(“用作朕皇考恭叔皇母恭姒宝尊簋”第11至第12行)。铭文中“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第10至11行),意思是感怀天子的美德,它和末尾“子子孙孙永宝用”(第15行)的辞句,常见于周代的青铜器上。

    时代信息

    颂簋制作于西周晚期,共和或宣王时期。此时,铜簋基本都配有对应的器盖,器盖倒放就是一个盘子,也可以用来盛食。器足为兽面象鼻形,象的题材在铜器中常见,大概商周时期象的分布比现在要靠北,在当时交通如此不便的情况下,人们也能见到。例如殷墟出土有完整的小象骨骼,并且项戴铜铃,可能是主人生前的宠物。

    器物装饰

    器身的主要纹饰是窃曲纹,窃曲纹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有的中间填以目形纹,在铜器上往往连接成带状。《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时仍沿用。窃曲纹是龙纹和饕餮纹的变体,窃曲纹卷曲的条状当是取形于夔纹、顾龙纹之身躯,但其构造、布局则不仅取形于诸种龙纹,而且借鉴了饕餮纹与上述变形饕餮纹图案构形手法。然而从总体看,窃曲纹的出现使以往庄严、神秘的动物纹解体,进一步促进了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化与几何图形化,因而在青铜器纹饰发展史中有着重要作用。颂簋的窃曲纹中间是目纹,即眼睛的样子,整体呈“S”形,两端分叉,这是典型的西周晚期的样式。

    流传经历

    颂簋的流传如同其他青铜重器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学者刘喜海在北京购得,并编入《清爱堂彝器款识》。刘喜海(1793—1853),诸城人,刘墉从孙,是清道、咸间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字燕庭(又作燕亭、砚庭)、吉甫,山东诸城人,别号三巴子。善鉴赏金石,著有《海东金石苑补遗》等鉴赏书籍,其所补编《古泉汇考》为当时古泉学集大成之巨著,嘉惠后世泉学研究;《三巴金石苑》为巴蜀地区历代金石图文并茂之第一部著录,对后世影响颇大。

    后来此簋归李宗岱。李宗岱(?—1896),字山农,南海(今广州)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副榜贡生。山东候补道员署山东盐运使、布政使,著名收藏家。1885年,先后在平度、招远开办采金工场。1889年,到牟平开办矿务公司。其后代在玲珑办矿达50年之久。

    后转手黄县丁氏“泰来”号的丁树贞(一说原为黄县焦氏收藏)。丁树贞(1861—1915),字干圃,号仲立、煦农、陶斋,别号长年,为山东著名的金石收藏家。斋号“海隅山馆”,其数世亦官亦商,家资巨富。丁氏为人慷慨大方,并热心社会公益,常有捐资之善举,被清延加封三品衔,赏戴花翎,并候选知府。后丁氏家道破落,弟兄分家时分割财产,使其器盖分藏。20世纪40年代,器为胶东古物管理委员会黄县文管分会收集,后转入山东省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丁氏后人张秀琳女士将所藏簋盖捐献给山东省博物馆,颂簋始成完璧。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西周颂簋】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西周颂簋 小编为您整理西周颂簋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