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西汉麃孝禹碑

时间:2023/10/6 8:29:09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麃孝禹碑,是刊刻于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的一方碑刻,又称“麃孝禹刻石”和“河平刻石”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此碑高147厘米,宽45厘米,圆形碑首,上刻粗花纹屋形,下有两鸟相对,左为鹤,右己泐,均阴刻。碑文隶书,2行15字,有界栏。该碑刻立于汉碑初兴之时,墓碑的定制尚未形成,因此该碑的形制、书丹、绘画等别具一格。其风格遒劲苍古,可为古隶代表,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汉碑的实物。
    详细介绍

    《麃孝禹碑》是刊刻于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的一方碑刻,又称“麃孝禹刻石”和“河平刻石”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麃孝禹碑》为国家一级文物,呈圆首长方形,通高182厘米,宽40-46厘米,厚24-26厘米,根部界格外高36厘米。碑阳阴线刻竖向三栏界格,顶端阴刻房檐形装饰,整体类似房屋形状。中栏界格较窄,无字,中间有一浅坑。左右界格上方各刻一鸟,其中左侧一鸟保存较好,长喙、长项、细长腿、短垂尾,形似鹤。鸟下方各刻隶书铭文一行,右行8字,左行7字,记述了立碑的时间、地点、碑主。左下方界格外刻有宫本昂等人的题记。书法上,其笔画瘦挺坚细,生涩迟拙,结字与用笔微带篆意,线平直,以方折为主,圆匀而较少起伏,无波磔,质朴遒劲。

    碑刻内容

    碑文

    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平邑□里麃孝禹┘

    题记

    同治庚午扬州宫本昂、宫昱,任城刘恩瀛访得此于平邑。江曙、高文保来观。

    (说明:□,表示漫法不清的文字;┘,表示分行。)

    创作背景

    《麃孝禹碑》刊刻于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墓碑。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棺椁入葬时,墓穴旁边往往设有一种类似轳辘的支架,用绳索借助此架徐徐将棺椁送入墓穴,用毕随棺椁一起埋于墓穴。这种支架或木质或石质,在形制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上半部大都有因用途需要而开凿的一个圆洞——碑穿。随着墓祭风俗的渐次盛行,后来这种支架一律采用石质,上面刻写墓主姓氏、官职及卒葬年月等,不再埋入墓穴之内而是立于坟前,这便是后来墓碑的雏形。大致在西汉晚期,有人在碑上刻上了字,创作出了《麃孝禹碑》等刻字碑。一说《麃孝禹碑》的内容虽刻有墓主姓名、籍贯和立石年代(或卒年),却没有对墓主先世的追溯、生平事迹的记录和表示哀悼赞颂的言辞等墓碑主要内容,文字仅两句十五字,过于简单,不成章体,仍未脱《公乘得守丘刻石》的题铭性质。且刻立目的也仅局限于标志墓地,而没有墓碑那种颂扬墓主功德休烈,光宗耀祖的作用,虽与墓碑有某些共同之处,可是从整体来看还不能说即是墓碑,仍当以属墓碣为妥。

    艺术鉴赏

    技法

    书法上,《麃孝禹碑》的用笔浑穆圆厚,粗细匀同,具有篆书之遗韵,如“平”字、“八”字、“麃”字的部首、“孝”字的“子”部,直接援引篆书之法。结体上,极其随意大胆,如起首“河”字的最后一笔尽情舒张,以致左右两部分极不平衡,造成险峻之美。同时造型宽绰舒放,大小错落,甚似于同时代的简帛文字,具有沉稳而不失豪放、古朴而不乏情趣的整体感,笔法看似比较单一,实则跌宕起伏、充满生机、富于艺术性,如“平”字、“年”字垂竖之纵意而下,“亥”字、“孝”字等之欹侧有致,“河”字、“里”字、“八”字、“丁”字等之悬殊对比,“河”字、“里”字、“三”字、“麃”字等之疏密开合。布局上,十五个字有欹有正,大小不一,如“河”字与“丁”字等相较,彼此之差达数倍;字的间距宽窄不等,无规矩可循。由于这几方面的强烈反差,整体上自然形成一种拙趣。

    作品评价

    近代书法家康有为:《叶子侯碑》浅薄,前汉时无此体,与《麃孝禹碑》殆是赝作。(《广艺舟双楫·卷二·本汉第七》)

    清代金石学家莫友芝:①此西汉石之仅存者,笔意浑劲,兼分篆。(《金石笔识》)②今存汉石,自西京者希矣。曲阜之鲁孝王刻石,及扬州淮南厉王墓之中殿第廿等小石,并此三耳。结字萧散天真,笔意浑劲,兼分篆亦与中殿相似。(《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附录卷第二·汉麃孝禹碑》)

    近代碑帖鉴藏家陈景陶:西汉刻石,世称难得,书体由篆入隶,浑劲宽放,堪与《鲁孝王五凤石》《广陵厉王中殿石》媲美于艺林,称西汉碑云。(《悫斋碑案》)

    历史传承

    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泗水知县宫本昂治河平邑时,于土堤发现《麃孝禹碑》,将其带走,存于学宫。这是主流说法,亦与碑阳左侧题刻铭文同治庚午(公元1870年)访得此碑于平邑在时间、地点上均相符。《〔光绪〕泗水县志》则称:“麃孝禹碑……平邑今属费,与泗无涉矣,不知圯于何年,经中古人移作墓圹,圹塌而碑复出,则在吾泗境也。同治八年,宫子行明府宰吾泗,闻之,舁至学宫。”认为《麃孝禹碑》应为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发现于泗水境内。《麃孝禹碑》被发现后,辗转归李宗岱(字山农),“移置别墅,筑碑亭以保之”,藏于济南东流水李氏汉石园。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为山东莒县南乡大店(今属莒南县)人庄钰(字式如)所得,旋存济南,后转至山东图书馆内附设的山东金石保存所。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山东图书馆馆长王献唐等携精选古籍、金石、书画南迁川渝,其中一部分暂存孔府,一部分无法带走仍存原处,《麃孝禹碑》等笨重的石刻文物即滞留济南。同年11月,国民党军队实行焦土政策,焚毁山东图书馆海岳楼等建筑。之后,日军侵入济南,馆内滞留的文物失窃、散佚,损失殆尽,《麃孝禹碑》于此时流失,不知去向。公元1950年7月,在济南经四路纬一路成大汽车行厕所内重新发现《麃孝禹碑》,山东省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即将其运回收藏。公元1956年,山东省博物馆成立,《麃孝禹碑》入藏山东省博物馆。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西汉麃孝禹碑】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西汉麃孝禹碑 小编为您整理西汉麃孝禹碑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