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文体娱乐榜 > 正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时间:2023/10/7 5:17:2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为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出了中秋月夜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月光、栖鸦、冷露、桂花,听其自然融合,造成寂寥、清凉、潮湿的境界,对怀思之情有衬托作用;后面两句写望月怀人而浮想联翩,由自己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由自己的相思联想到天下人的相思,是诗意的一大升华。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意境幽美,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 中文名: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类型: 七言绝句
  • 作者: 王建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选取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三个典型特征,写出了中秋的独特夜景。后两句没有从正面抒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自己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意境幽美,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内容介绍

作品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

中庭地白树栖鸦⑵,冷露无声湿桂花⑶。

今夜月明人尽望⑷,不知秋思落谁家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作“十五夜望月”。宋本《王建诗集》及《万首唐人绝句》题下自注:“时会琴客。”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之夜。杜郎中,名不详。一说,杜郎中指杜元颖,为杜如晦五世孙,唐穆宗时曾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又,据尹占华考证,杜郎中疑为杜羔。《新唐书·杜羔传》:“羔贞元初及进士第。……未几,授户部郎中。”郎中,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形容月光明亮,满地皆白。树栖鸦:乌鸦栖息在树上。

⑶冷露:清冷的露珠。桂花:八月桂花盛开,传说月中又有桂树,此处兼有二义。

⑷尽:都。

⑸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又为琴曲名,蔡邕《青溪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五曲。落:在,到。一作“在”。

白话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背景介绍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给友人杜郎中的。诗题下原注:“时会琴客”,说明中秋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此诗写成当夜,也可能曾配合琴曲演唱。

作者介绍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关辅(今属陕西)人。出身寒微。大历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王司马集》。

鉴赏评价

文学赏析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圆月悬空,呈现出明亮、圆满和美丽的视觉形象。这首诗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故友无限的思念之情。

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写庭中赏月之景。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从视觉入手,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联想起李白《静夜思》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则是从听觉着手,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太可能看到黑色的鸦鹊栖宿;而鸦鹊在树阴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以凭听觉感受出来。如北宋周邦彦《蝶恋花·早行》有“月皎惊乌栖不定”之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进一步借助感觉写月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不仅是桂花树,还可以进一步使人联想到树下的白兔、挥斧的吴刚、“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这样就等于将广寒宫的凉意带到了人间,却令人不觉。诗人用“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这时呈现的安静,既是鸦鹊在巢中的安静,又是有含蓄的安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此句虽无一字写人,而望月之人宛在。诗人注明“时会琴客”,可见他在当夜并不孤单。那么诗中徘徊庭中之人,就不一定指诗人自己了。有人认为这是诗人匠心独运,以设想友人思念自己着笔,也是说得通的。

以上两句并列了中秋月夜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月光、栖鸦、冷露、桂花,听其自然融合,造成寂寥、清凉、潮湿的境界,对怀思之情有衬托作用。后面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宕开一笔,写望月怀人而浮想联翩,由自己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由自己的相思联想到天下人的相思,是诗意的一大升华。前两句写景,却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今夜月明人尽望”,应当是从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从军北征》)“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脱化而来的,写中秋节天下望月之同情。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各不相同的。诗人怅然于亲友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是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同时愈发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有的版本“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诗中写月景,层次井然,有动有静,虚实结合,和谐统一;写思情,从具体到抽象,思绪缓缓展开,情感层层推进,情深意远。

名家点评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难描难画。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落句有怀。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杨慎列为能品。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几人?郭濬曰:清音缓节,幽然飒然。周珽训曰:爱月常情,秋思各有不同,“在谁家”三字凄婉,蓄无穷之意。敖英曰:后二句言谁不赏景,惟宴处超然者,心与景融。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地白,月光也。明则鸦惊,今既栖树,则夜深矣,是以见露之沾花。此时望月者众,感秋者谁?恐无如我耳。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则末句不知其所谓矣。选诗最当存其自注。通首平仄相叶,无一字参差,实为七言绝句之正调。凡音律谐,便使人诵之有一唱三叹之意。今作者何可但言体制,而不讲声调也。朱之荆补笺: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清代巢父《唐诗从绳》: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性情在笔墨之外(末二句下)。

清代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中庭地白树栖鸦”,地白,月光也。中庭月白,夜已深矣,故林鸦皆已栖宿。“冷露无声湿桂花”,秋露已冷,夜深则落,虽无花,而桂花已沾湿矣。“今夜月明人尽望”,眼前对景,肚里寻思,遂不免望月而叹曰:今夜之月明如昼,如此岂非尽人所望乎?而悲叹不一也。“不知秋思在谁家”,望月之家,有知秋思可悲者,有不知秋思可悲者,是同此月也,照三千世界之悲欢,究不知秋思落在哪一家也。然其言不知秋思之人,乃即深于秋思者矣。

清代袁枚《诗学全书》:见露而动秋思,恐感秋者无如我也。上首(按:指耿湋《秋日》)言秋日,此首言秋月,所谓正入正出。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笔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别。末句以唱叹口气出之,感慨无限。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小编为您整理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文体娱乐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