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梗概
本书描写的是十二世纪初、中叶宋、辽、金之间长达数年的战争,分四卷出版。
中国历史上,十二世纪是个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众星灿烂的时期。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就是以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为背景,形象地再现了在我国辽阔的疆域上曾经并存过的辽、宋、金三个政权和它们的兴衰变化,塑造了一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民族英雄。这里面,不但有为救亡图存而九死不悔的北宋爱国将领刘韐、宗泽、马扩、岳飞等人,也有强悍英武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英气勃勃的辽军柱石耶律大石等人。在这些人物中,作者倍加着力刻画,因而也格外光彩照人的是宋朝青年爱国将领马扩。
作品目录
分卷介绍
金瓯缺:第一卷
本卷写宋徽宗年间,北宋与金达成共同夹击残辽的“海上之盟”后,宋朝统治集团盲目乐观地以为只要勤兵巡边,就可逼辽纳土称臣收复燕京。以徽宗为首的东京臣民们早已习惯于歌舞升平的盛世繁华生活,朝中诸多权臣如蔡京、童贯等人,只知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对边防之事漠不关心。徽宗终日沉浸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名妓李师师的爱恋中,对战争并不具备足够的认识。
朝中老将种师道迫于皇命仓促出征,新一代的青年武将刘锜、马扩等人敏感地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马扩毅然与新婚不久的妻子、军人之女亸娘告别,投身到守卫边疆、收复国土的队列之中。
金瓯缺:第二卷
在朝中畏战派权奸童贯的错误领导下,北宋军队在前线白白坐失良机,最终不得不发动一场仓促的攻辽战争。在契丹辽国大将耶律大石的猛烈抗击和掩杀下,宋朝军队遭遇惨烈失败,北部边关防卫全线崩溃。
金国乘胜灭辽,并挟灭辽之威,背弃盟约,向宋朝统治者索要重金以归还燕京。宋朝君臣为粉饰太平,被迫接受金国勒索,最后只从狡猾的金朝贵族手中赎回一座被大肆洗劫过的空城。
马扩看透女真人的贪婪与野心,预料金人迟早会南下侵犯北宋,力谏宋朝统治者未果之后,决心联合一批军民抗金力量,挽救危亡。
金瓯缺:第三卷
本书前二册写到宋辽战争结束后,已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北宋君臣仍不改变文恬武嬉的沓泄作风。本册开始,风云突变,金军两路南下,直趋东京。东京军民展开气壮山河的东京保卫战。九个月中,金军先后二度攻打东京,汴京终告陷落。书中还穿插写抗战派将领马扩一家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父、侄战死;爱妻亸娘经历了流产、早产、难产三重灾难,反得不死;马扩本人尽心殚力以图救亡,却遭陷系狱。作品笔势凌厉,大气磅礴,犹如群山万壑,直奔荆门。读来令人时而血沸气促,义愤填膺;时而潸然泪下,慨叹再三。
金瓯缺:第四卷
本卷写东京陷落后,北宋灭亡,徽、钦二宗及宗室被俘北迁。北行道上,徽宗感赋《宴山亭》,恰好成为他本人及其王朝的挽歌。
本书正文以马扩留下老母、爱妻为人质,率随从奔五马山抗金为结束。尾声则概述了此后十多年中的政局和战局,最后写马扩潜入金军占领区,探望身为女奴、已病入膏肓的妻子亸娘。诀别之情,令人潸然。亸娘临终前犹以不能目睹日月重光、金瓯无缺而抱恨终天。面临一场伟大的民族战争,爱国志士不惜断头沥血奏出历史上悲壮的乐曲。无耻官僚或觍颜事仇,或为虎作伥。两者形成强烈的对照。
全书在悲愤压抑的气氛中结束。
人物介绍
很多人对南宋初年的历史比较熟悉,如岳飞等民族英雄抗金故事,但对北宋末年的历史却了解不多。《金瓯缺》这部历史小说对这段历史做了详细精彩的演绎。
北宋末年,女真逐渐兴盛,在与辽国的战争中取得很大优势,辽之五京,金夺其四。宋庭想收复五代时被后晋石敬瑭卖掉的燕京,遂和女真结盟,共同伐辽,被抽调前往的是西军。西军久镇边陲,实为大宋难得的精锐之师,其统领为一代名将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朝廷同时还派出了宣抚使童贯,此次伐辽便是他一手促成。童贯之所以撺掇宋徽宗伐辽,实受其幕僚赵良嗣之影响.赵良嗣本为辽属汉儿,因仕途不顺,且看出辽国日衰,已至败亡边缘,遂投奔童贯得以归宋。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人打败后,逃亡在外,辽人又拥立耶律淳为皇帝。赵良嗣的族叔李处温因拥立新皇耶律淳有功,官至丞相。他想凭这条线招降耶律淳,以得大功,故撺掇童贯.童贯亦做如是想,宋徽宗亦以为然。种师道统领的西军开赴前线后,受朝廷压制不许与辽人交战,西军士气日渐低落。造成大军压境的局面后,宋廷便派马扩出使辽国。
马扩是个传奇人物,为人正直,文武双全。他曾出使女真,被完颜阿骨打称做“也力麻力”,神射手之意,仿如蒙古人的“哲别”,很受金人器重。据传在一次狩猎中曾救过完颜阿骨打,不知是否确有其事。后马扩在北宋灭亡后,联络义军,转战敌后,声势颇大。马扩的事迹,在《南宋史》中较简略,但在《金瓯缺》与描写南宋初年局势的《偏安恨》中,有详细地演绎。
时耶律淳老病,掌国的其实是萧皇后。辽国有两大族,一为契丹,一为奚,世代结盟,守望相助。自耶律阿保机立国之始,便立誓耶律氏的皇后必为奚族萧氏。
马扩不辱使命,至燕京后搭上李处温这条线,逼降了萧皇后,和辽国派来具体谈判的使臣一道归来。
招降辽国之事似已水到渠成,可惜生出了意外。因为不论是宋庭还是辽庭都忽略了一个人,此人便是契丹民族英雄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是个目光远大、胸怀大志之人,他一条腿有残疾,故弃武习文,点了翰林,后来连年的战事又使他回到战场。耶律大石在军队、辽国百姓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此时已然是前线统帅。契丹话中翰林称做"林牙",故契丹人皆尊称他做"大石林牙"。
同在前线统兵的还有耶律大石的上司四军大王萧干,此人乃萧皇后的哥哥,因了这层关系坐到这个位置上。他对耶律大石也很敬佩,肯听他的建议。在两国使臣即将到达前线的前夕,耶律大石建议奇袭宋军,一番透彻的分析后,萧干也同意了。 是夜,耶律大石与萧干分统契丹、奚军过河袭击,大破毫无防备的宋军。宋军败退十数里,已无险可守,情况不妙之极。
大石林牙与萧干奏明萧后,改换国书,要与宋联合抗金。其实,这确是对宋、辽两国有利的大计.金人灭了辽,哪还有宋人的好日子过?
可惜童贯等已成了惊弓之鸟,一心只想早点回东京汴梁的安乐窝,对辽国此议根本不放在心上。可怜种师道的西军在童贯等人矫诏威逼下,仓促退兵,又被耶律大石掩杀一场。
耶律大石要除掉李处温,萧后不肯,调和不得,便将耶律大石软禁。其时,耶律淳死,改元之后,萧后成了实际上的女皇。
辽国汉军统帅郭药师闻得耶律大石被软禁,便与宋庭通消息,愿意归附.于是,又开始了第二次伐辽战争。失去耶律大石的辽国军队士气低落,前线攻守易势。
郭药师献计奇袭燕京.在外城告破的危急关头,辽人聚集到耶律大石身边,保住了王城。随着萧干的飞速回援,参与奇袭的宋军伤亡殆尽。耶律大石回到辽军,前线再度攻守易势。完颜阿骨打背约出兵攻取燕京,阿骨打称:我在三面将燕京逼住,留下一路让你宋军去取,可你打不下来,我自然去打了。宋庭实在无能,受人笑语。宋庭无奈,在战后出钱将燕京赎回.不料燕京被金人烧杀掳掠一空,花费无数财力只得了一座空城。
阿骨打兵临关下之时,辽人情知不敌,遂分路败退。耶律大石往西而去,军队被金军打散,自己也被俘虏,颇受礼遇.后耶律大石逃出,许多辽人汇聚到他身边,一度与天祚帝汇合,但终不和出走。
耶律大石招募万余众穿过回鹘西去,在中亚广袤的草原上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1125年,耶律大石建立了西辽王朝。数代后,于1218年为成吉思汗的西征军所灭。
点评鉴赏
相关评价
本文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把笔墨集中到宋徽宗末年到宋高宗偏安江南一隅这段多事之秋,时间与空间跨度大。但是由于作者组织小说系统有方,使得开卷读来,只觉历史一幕幕有条不紊地展现在面前,毫无混乱无主次之感。宋金海上之盟和议夹击辽国,然后有宋两次伐辽,伐辽事败,金国却胜了辽,宋从金手中买回燕京以护面子。金军挟灭辽之威乘势攻宋,宋仓皇应战,到两次东京保卫战,到二皇被虏,到临安称帝,南宋偏安江南一隅。这期间,政权更迭,人事沉浮,刀光剑影,狼奔豕突,要写要讲的事很多,而且这种事件人物之间关系复杂,盘根错节,如何去叙述呢?这是考作者的功力所在的。
徐兴业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以马扩一家人的遭遇为线索,层层展开叙述,围绕这个线索,写出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况,同时在大的背景前又极力描绘出马扩一家人的沉浮,用大背景为马扩一家人命运作渲染、铺垫,马扩一家人的命运又反过来渲染当时的重大的政治军事情况,使得文章读来生动鲜明、感人肺腑,同时有了马扩一家人的命运作头绪,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作者就有选择了,面对众多材料,利我者用之,不利我者舍之,取舍自如,因而作者叙述起来,从容得体,舒卷自如。光有了线索只能为组织故事提供一个形式上的脉络,要把各个故事完整地组织起来,还要涉及到它们各自的“灵魂”,就是说各个故事在内在情感、基本政治态度、政治倾向等问题上要具有一致性。作者很好地注意到这一点,他抓住了爱国主义精神为本文的中心灵魂,各个故事的取舍莫不是以之为准绳的。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北宋南宋人民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斗争,同时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嘲笑、讽刺了当时一些卖国贼。有了以马扩一家命运为线索,以爱国主义精神为灵魂,文章写起来就避免了六头无主,面对众多的复杂的历史事件,可以清醒地侧重讲述了。同时又可以以此为准绳决定叙述的详略,叙述的缓急。徐兴业灵活地运用了这些方法,使得本文纵横开合,缓急错落有致,叙述清晰而不含混,作者本人态度鲜明,文章一气到底,情感洋溢,痛快淋漓!
特色赏析
作者熟悉历史,在不拘于历史的基础上,大量地进行艺术想象,注重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的有机融合。例如对师师命运的描写、对刘锜、马扩等人物的行动的描写,都是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的结果,金圣叹在评论《水浒传》的时候曾经有云:“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所谓“以文运事”者,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因文生事”者,只是顺着笔性去写,削高补低都由我。徐兴业是“因文生事”,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纵横笔墨,写得天马行空,荡气回肠,然而又不违背历史,实是难得。
这部书写得波澜壮阔、引人入胜。人物众多,其中不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譬如宋朝的李纲,坚持抗金立场,不怕被昏君罢官,总想着还我河山,直至离开人世。辽国的英雄耶律大石(辽德宗),文武全才、弓马娴熟,中过进士,曾入翰林院。他屡次遭到契丹贵族的不公平对待,但对民族的热爱刻骨铭心,带着军民奋勇抗敌,还曾扣下宋的来使以图达到宋、辽共同抗金的目的。后来金灭辽,耶律大石又辗转大漠,艰苦奋战,建立了西辽的统治,直至被蒙古吞并。明代侠义小说《水浒全传》提到过李师师,但写的是他与宋徽宗、浪子燕青的故事。宋代传奇《李师师外传》,历史小说《金瓯缺》对李师师则是充分地肯定了其抗金的立场。李师师这么一个市井中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为了抗金也可以义无反顾,比起朝中那些昏庸之辈也要强很多。
《金瓯缺》的作者以饱含爱国深情的文笔讲述一个朝代的灭亡,一场战争的残酷和一个家庭的遭遇。他刻画人物,笔法细腻,栩栩如生;追述史实,笔触严谨,字斟名酌;叙述战事,笔势凌厉,大气磅礴,犹如群山万壑,直奔荆门。令人时而血沸气促,义愤填膺;时而潸然泪下,慨叹再三。全书在记叙、描写间加入大量抒情、议论,诗词歌赋也间或有之,读来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特别是使用民间掌故和民俗、俚语,使文章更添趣味性和生动性。《金瓯缺》不愧是一本精彩的优秀历史小说。
作者简介
徐兴业(1917—1990)浙江绍兴人。1937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任上海国学专修馆、稽山中学教师,上海通成公司职员,1949年后历任上海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店员工会教育科长,上海立信会计学校和建中学教师,上海市教育局研究室干部,上海市教育出版社编辑,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1977年退休后,发表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获第三届茅盾文学荣誉奖。另外还撰有《中国古代历史讲话》、《心史》等。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一笑易欢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金瓯缺(小说)】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