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文体娱乐榜 > 正文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纪录片)

时间:2024/9/19 19:30:08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是一部由MurrayLerner执导,IsaacStern主演的纪录片。影片纪录了小提琴大师斯特恩1979年对中国的访问,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风貌,尤其是神童的天才和教师的尽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艾萨克·斯特恩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他对中国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厚情谊。在文革结束的1979年,斯特恩作为西方第一位来华演出的小提琴大师,在北京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本片获得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

  • 中文名: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 外文名: From Mao to Mozart: Isaac Stern in China
  • 导演: Murray Lerner
  • 主演: Isaac Stern
  • 类型: 纪录片 ,音乐
  • 片长: 84分钟
  • 语种: 英语
  • 制片地区: 美国
  • 主要奖项: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
  • 发行/播出时间: 1981年2月23日
№目 录
    详细介绍

    剧情简介

    影片纪录了小提琴大师斯特恩1979年对中国的访问,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风貌,尤其是神童的天才和教师的尽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艾萨克·斯特恩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他对中国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厚情谊。在文革结束的1979年,斯特恩作为西方第一位来华演出的小提琴大师,在北京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他的此次中国之行被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传记片、艺术纪录片导演艾伦·米勒拍摄成新闻纪录电影《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这部影片向世界展示了刚刚开放的中国和中国年轻音乐家的才华,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导演:

    Murray Lerner

    主演

    Isaac Stern

    David Golub

    演员表

    Isaac Stern

    主演介绍

    「我是音乐家,没有音乐我将不存在,音乐是我生命的中心,它也是一般人生命的中心」--艾萨克?史坦(Isaac Stern,1920-2001)

    史坦於2001年9月23日,也就是举世震惊的911恐怖攻击事件之後12天,死于纽约,享年81岁!

    笔者简单的整理了关於他的超连结,包括有:官方网站、小传、录音清单,以及国外媒体对他去世的相关报导,另外撰写一篇关於史坦的短文,让乐迷一同悼念这位对世界乐坛,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小提琴巨匠。

    史坦职业演出生涯的时间超过一甲子,他也是当代录音最多的小提琴家,一生留下超过100张录音,涉猎200多首作品,范围广及63位作曲家。他主要的录音从前身CBS直到後来的Sony,从1945年签约至今,双方合作关系超过半世纪。1985年史坦更被Sony封为公司首位「桂冠艺人」。其实,早在史坦健在时,1995年Sony便已经为他推出45张CD特辑「Isaac Stern: A Life in Music」。

    史坦1920年7月21日,生於俄国与俄国交界的克列缅涅兹Kreminiecz小镇,该地如今在乌克兰境内。1921年时,十个月大的他跟著双亲为了躲避俄国革命来到美国,因此在旧金山受教育、长大。旧金山的岁月对史坦影响很大,主要是在小提琴启蒙以及室内乐合奏训练两方面。史坦四岁开始学钢琴,八岁开始拉奏小提琴,并在旧金山开始自己的演出生涯,他师事旧金山交响乐团首席Naourn Blinder(Blinder的老师是布罗兹基,而布罗兹基则是黑尔梅斯贝格在维也纳的学生)。他13岁第一次举行音乐会,第一场管弦乐演出在1936年,拉奏圣桑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由Willem Van den Berg指挥旧金山交响。一年之後,史坦在蒙都指挥相同乐团下演出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并且全国广播。1937年,17岁的史坦第一次到纽约登台,演出塔替尼《魔鬼的颤音》与葛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当时的乐评认为他的演出「真诚富有活力的演奏风格」,但也批评史坦运弓太过用力,低音虽然饱满但高音刺耳。史坦自从17岁之後就没有再拜师,一直到过世为止,职业演出生涯都靠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史坦1943年首度登上卡内基,名气大噪,这回《纽约时报》对他猛进的技艺大加赞赏,「琴音圆润具高度音乐性,运弓控制力过人、音准精确。」当时他演奏巴哈无伴奏小提琴曲」莫札特e小调奏鸣曲、布拉姆斯d小调奏鸣曲。可惜的是,史坦这段崭露头角的岁月,他自己没有简报的习惯,没有旁人替他整理,因此没有留下任何纪录。

    20岁的史坦早已经是与赛尔、奥曼第、华尔特等一流指挥大师合作,享誉全球的顶尖小提琴家。不过尽管如此,史坦依然相当坚持自己的人道路线,像是二次大战後,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让他就拒绝再到德国演出,也使德国乐迷无缘亲炙他的琴艺。而这项坚持一直持续到1999年,史坦才重新踏上德国的土地,不过那趟德国行他也是教学而没有演出。1956年在老搭档Alexander Zakin的钢琴伴奏下,史坦回到俄国巡回,他这次巡回为的是交换小提琴家大卫欧伊斯特拉夫,以及钢琴家吉利尔斯到美国演出。因为史坦本人相当推崇欧伊斯特拉夫的演出,两位小提琴巨匠的交情相当好。

    史坦生前对於艺术推广工作相当活跃,他不仅是国家艺术捐赠基金的成员,还是美国-以色列文化基金会的主席、犹太音乐中心的创办人与主席,担任卡内基音乐厅总裁更长达35年,可以说是美国音乐圈最有「势力」的教父级人物。他也十分支持年轻音乐家,像祖克曼、帕尔曼、马友友、林昭亮都受到他的帮助。钢琴家艾克斯就说,「他是很多音乐家的父亲典范,包括我在内。」

    史坦介入艺术行政领域,必须溯源到1959年卡内基音乐厅即将拆除的事件。当时,史坦主动打电话给纽约市长联系,希望暂缓此事却未得要领。因此他便成立拯救卡内基音乐厅委员会,联合当时顶尖的音乐家发电报给纽约市长,签名的包括有卡萨尔斯、伯恩斯坦、皮亚第果斯基、海飞兹、霍洛维兹、奥曼第、塞尔、克莱斯勒、艾尔曼、孟许等人。经过史坦的强力奔走,1960年4月终於确定卡内基得以免去被拆的命运继续保存,同年9月25日更举行盛大的重新开幕音乐会。因此,拯救卡内基音乐厅是史坦生命中重要的分水岭,他深切的体验到,除了透过音乐还可以透过行动、思想来改变人们的做法。

    史坦坚定的人道举止与高度的活跃还不仅只於此,1967年的六天战役,史坦在伯恩斯坦指挥以色列爱乐之下演奏孟德尔颂小提琴协奏曲,该场纪念音乐会收录在《耶路撒冷之旅》影片中。史坦更被称为是「音乐的马可波罗」,1979年他是中国大陆文革之後,第一位进入北京演出的西方音乐家。这次历史性的演出所拍成的《从毛泽东到莫札特》,更赢得1981年影艺学院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以及坎城影展的特别纪念奖。

    由於具有坚实技巧与浪漫感情,再加上遗传声乐家母亲爱歌唱的特质,史坦的琴音有著丰富的音乐性。他的演奏风格相当注重音乐的合理性、逻辑性,呈现的深度不仅只是技巧展现的浮光掠影。由於熟悉每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管弦总谱,更让史坦的小提琴主奏能与乐团协奏调和,他尤其注重整体和声的效果。在广泛的录音中,史坦与欧斯史特拉夫合作的的维瓦第复协奏曲、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评价最高。他的录音要搭配对象都是奥曼迪与费城,或是伯恩斯坦与纽爱。

    史坦也是一位公认的当代音乐演出权威,举凡伯恩斯坦、潘德瑞斯基、Rochberg、Schuman、Dutilleux、Peter Maxwell Davies等人的小提琴作品,还有巴尔托克、兴德密特等人小提琴曲的美国首演,都由史坦经手。

    在室内乐方面,早期主要与葛罗米安、卡萨尔斯搭配三重奏,晚期则是与罗斯、伊斯托敏合作。1991年他有曾与钢琴伴奏Yefim Bronfman巡回俄国现场灌录有布拉姆斯、莫札特的小提琴奏鸣曲。他也常与艾克斯、拉雷多、马友友合作室内乐,包括贝多芬、布拉姆斯、佛瑞、莫札特、舒曼、德弗札克的钢琴四重奏。其中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全集,获得1991年葛莱美奖年度最佳室内乐录音。

    活动力超强的史坦,除了热情认真、全力以赴的演奏姿态活跃於舞台之外,他的教学生涯也是多彩多姿,而且观点独特。他自己曾经表示,「我教导学生倾听自己以及诚实,因此他们可以藉著自己的才能独立,进而学到比我给的还多。因此重要的不是教他们如何演奏,而是思考为何演奏,思考为何成为音乐家。」这样的铮言,相信听在任何一位学音乐的人耳里,都是受用无穷的。

    早期史坦也曾出现在电视节目《六十分钟》、《今日秀》、《早安美国》、《芝麻街》中,并在在电影《今晚我们歌唱》饰演易沙意,同时担任《屋顶上的提琴手》的幕後演奏。他的相关传记有1999年九月Alfred A. Knopf出版的My First 79 Years,由他与Chaim Potok共同著作,以及Sony推出的音乐传记Isaac Stern - A Life。

    住在康乃迪克州的史坦,结婚三次,有三个小孩、五个孙子。第一位太太是芭蕾舞者Nora Kaye,二、三任分别是Vera Lindenblit、Linda Reynolds。三个小孩Shira、Michael、David都是与第二任所生。

    获奖记录

    1980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影片评价

    主观型+说明型

    清晰而完整的对整个访中过程的介绍。侧面说明当时中国音乐人才的现状。

    介绍段落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段落结束再承接下一个画面

    衔接自然

    思想:反映了中国刚刚打开大门看世界的纯洁和虔诚。人们积极而向上,热切期望从疯狂的状态(文化大革命)中返回到正常的文明世界中,以及“做人(音乐)要用心、自然”的道理。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纪录片)】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纪录片) 小编为您整理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纪录片)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文体娱乐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