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 ,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经历
求学经历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31年至1936年,袁隆平随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等地,在汉口扶轮小学、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重庆复兴初级中学、重庆赣江中学、重庆博学中学等学校就读。
1946年8月至1948年1月,袁隆平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袁隆平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
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袁隆平在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
1949年8月至1953年8月,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
1950年11月至1953年7月,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袁隆平续读3年至毕业。
1951年7月,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合格,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水稻研究
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袁隆平与科研小组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在大学毕业工作12年左右的他,发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学通报》上。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获悉袁隆平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后,高度重视,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袁隆平遭受冲击,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被迫中断。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将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面积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成为未破的谜案。袁隆平心痛欲绝。事发后第4天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11月,袁隆平和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协作组,开展群众科学实验,成功地育成了杂交水稻。
1976年,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7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1980年10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杂交水稻的育种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经过10多年刻苦的研究实验,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协作下,攻克了制种关,使杂交水稻的研究获得全面成功,为水稻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2017年9月,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近期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
2020年6月,袁隆平团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盐碱地里试种的高寒耐盐碱水稻(又称海水稻)长出了水稻。
社会活动
1978年2月,袁隆平出席中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同年3月,出席中国科学大会并获奖;6月,出席湖南省教育工作者先进代表大会;10月,出席湖南省科学大会并获奖。
1979年4月,袁隆平出席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科研会议,会上宣读他用英文写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并即席答辩,与会者一致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1980年5月,袁隆平应美国邀请赴美进行杂交稻制种技术指导,10月,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与合作研究。
1982-1986年,袁隆平每年去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1~3次进行合作研究。
1986年,袁隆平培育成杂交早稻新组合威优49。4月,袁隆平应邀出席在意大利米兰附近召开的“利用无融合生殖进行作物改良的潜力”国际学术讨论会。10月,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长沙召开,袁隆平在会上作了《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专题学术报告,并提出了今后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赞同,并写进了会议文件。
1993年5月19日,袁隆平受聘为湖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顾问。5月20日,袁隆平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博士生指导教师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11月17日-12月10日,袁隆平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第三次赴印度传授杂交水稻技术。12月30日,袁隆平撰写《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由湖南省农业厅以湘农函(1993)种字113号转发,对于稳定湖南粮食产量起到重大作用。
1996年7月,袁隆平出席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的“863”计划重大技术项目复审会议。8月,袁隆平出席在四川省双流县举行的两系杂交稻现场会。9月11日,袁隆平出席由中宣部与中华中国总工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的中国科技十杰表彰大会,发表题为《攀登杂交水稻研究新高峰,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是我的毕生追求》的演讲。
1997年11月,袁隆平参加在武汉召开的“863”计划生物领域农业专题年会;在《杂交水稻》第6期上发表《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论文。
1999年4月底,袁隆平出席由中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五一”晚会,并作为嘉宾登台向中国观众致意。6月,袁隆平赴浙江武义主持“两系杂交稻”现场会;“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12月,袁隆平出席由中宣部、科技部、人事部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中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荣获“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金质奖章,发表题为《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演讲。袁隆平出席在深圳举行的“863”计划生物领域农业专题1999年年会。
2004年3月,袁隆平出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首席科学家。8月,袁隆平院士应马来西亚元首基金会邀请对马来西亚进行考察访问。
2007年3月16日,袁隆平赴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参加“杰出学人到访”活动,并作学术报告。4月27日至5月7日,袁隆平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美国科学院年会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顺访休斯敦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和旧金山孟德尔公司。
2011年1月,袁隆平评为《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杰出代表人物之一。9月19日,袁隆平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
2016年10月,袁隆平担任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
2017年7月,袁隆平担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
2020年5月19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正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袁隆平受聘担任首批推广大使。
2020年9月28日上午,袁隆平受聘担任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2020年11月5日,袁隆平院士接受隆平水稻博物馆颁发的聘书,受聘任隆平水稻博物馆名誉馆长。
逝世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2021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2021年5月24日上午,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袁隆平同志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向其家属表示亲切问候并送花圈。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王晨、刘鹤、孙春兰、李希、杨晓渡、陈希、陈全国、陈敏尔、胡春华,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李瑞环、吴邦国、温家宝等分别发来唁电或送花圈表示悼念。泰王国公主玛哈扎克里·诗琳通,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拉纳里韦卢,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农业渔业部长佩德罗·多斯雷斯等送花圈或表示悼念。
2021年11月15日上午,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
任职经历
袁隆平是曾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黑龙江延寿县经济发展顾问。
1971年1月—1984年6月,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研究员,省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成员。
1979年,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湖南省生物学会理事国务院授予袁隆平中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与中国劳动模范的称号、湖南省遗传育种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农学会理事。
1982年8月26日,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中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84年6月15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中心主任。
1985年,被聘为湖南省安江农校名誉校长、西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1988年1月—1995年5月,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
1991年11月2日,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同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5月—2016年1月,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7月1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在三亚市举行仪式,聘请袁隆平院士为海南省政府高级科技顾问。
2005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聘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顾问。
2008年5月,担任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2012年6月,袁隆平正式受聘为“陈光标绿色食品产业高级顾问”。
2013年1月,当选湖南省政协副主席,3月当选政协十二届中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6年1月,袁隆平辞免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职务。
2018年9月13日,当选为中国发明协会“会士”。
2019年7月,任袁隆平国际高端农业人才培养中心理事会主席。
2019年10月14日,由隆平高科出资成立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在长沙揭牌,袁隆平任董事长。同日,袁隆平应邀担任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顾问。
贡献影响
科研成就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中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继续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1997年,袁隆平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
2001年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2006年开始推广,2011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亩以上。袁隆平仍不满足,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2011、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品种“叁优一号”911.7公斤,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比数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次测产充分展示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更加契合实际生产的特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教学成果
袁隆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袁隆平30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学生有邓华凤研究员,黄培劲。
1980年5月,袁隆平应美国邀请赴美进行杂交稻制种技术指导。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举办杂交稻技术国际培训班,袁隆平作为主讲人给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讲授杂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课程。翌年9月,又连续举办第二期。10月,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与合作研究。2003年,袁隆平指导博士生开展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导入水稻的研究,将一批外源DNA转基因进入水稻。
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4、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中国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5、袁隆平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2020年前实现目标。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自2007年以来取得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中国已有7个省市实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参加的县(市、区)由20个增加至2012年50个,面积达882万亩。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作出了新的贡献。
获奖记录
荣誉奖项
2018-09-08,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6-10-03,获第一届吕志和奖—持续发展奖
2015,获第十四届世界杰出华人奖
2014-01-10,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1,获马哈蒂尔科学奖
2010-03-24,获法国最高农业成就勋章
2008-03-30,获中国著名科学家奖、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07,获十大经济年度特别荣誉奖
2004-10,获世界粮食奖
2004-09,袁隆平获得泰国国王金镰奖
2004-05,袁隆平获得沃尔夫奖,以色列总统为其颁奖
2001-08,获拉蒙·麦格赛赛奖
2001-02,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98,获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7,获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称号
1996,获日经亚洲奖
1994,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1993,获美国菲因斯特基金
1988-03-04,获第三次获国际科学大奖
1988,获农学与营养奖
1987,获科学奖
1985-10-15,获首次获国际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1985,获创造与发明金奖
1981-06-06,获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荣誉称号
2019-09,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2018-12-18,改革先锋
2018-11,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
2010-04-28,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2004,袁隆平获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2,袁隆平荣膺“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称号
1997-08,获国际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89,被评为中国先进工作者
1984,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79-12,获国务院授予袁隆平中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与中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社会类
2020-11-28,获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其他
2020-11-16,获麦哲伦海峡奖
2020-11-16,获中智建交50周年纪念奖章
人物评价
中国著名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后,中外各界都表示沉痛悼念,这充分说明,他对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事业所作的贡献,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他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的巨大损失,他将永远为人们所缅怀和铭记。(外交部赵立坚评)
中国的禾下土里有您的汗水,世界的稻花香里有您的笑颜。将一生奉献于“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院士,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伊朗驻华大使馆评)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评)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贾庆林评)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老的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并将其推广至全世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人民网评)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新华网评)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袁隆平】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