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源
黄三角农高区纳入国家高新区序列,实行现行国家高新区支持政策。目前共有已建或在建重大科研平台9个,其中山东省政府与中科院在黄三角农高区共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盐碱地现代农业技术创新高地、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和成套技术集成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创建山东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着力解决制约生物技术与制造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加快培育更具原创力和竞争力的盐碱地生物种业、生物医药、石化转型与生物替代等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级星创天地青岛农湾孵化器有限公司,建设众创空间、成果孵化器、产业加速器等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综合孵化器,打通科技与产业转化的连接通道。与中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36家高校院所合作,引进科研团队116个,高层次科技人才713人,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8项。
规划布局
黄三角农高区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部署,综合分析农高区的资源禀赋、基础保障、发展优势,研究确定了农高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创新驱动为基本路径,以盐碱地综合利用为基本任务,着力打造以盐碱农业技术创新为引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农业创新高地,以特色种业、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业科技服务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滨海盐碱地生态风貌为特色的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建设盐碱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坚持核心带动、四区协同发展,规划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区、滨海新动能产业区、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海洋生态保育区。
农业科技创新区,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定位于创新驱动、产业策源、乡村振兴、研学游的核心功能区,布局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一中心”和省农科院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生物技术中试研发基地等“六基地”。
滨海新动能产业区,规划面积91平方公里,定位于产业聚集区和财源培植区,重点发展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生物技术与制造3个产业园。
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依托丁庄街道、广北农场片区,规划面积163平方公里,立足19万亩农用地、3.9万农村人口,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区成果转化和滨海新动能产业区产业辐射,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催生产业、产业升级带动富民强村的乡村振兴样板。
海洋生态保育区,规划面积69平方公里,海岸线12.4公里,东西分为盐田生态恢复区和海洋生态保护区,主要是保护修复滨海盐碱滩涂、湿地生态和海洋环境,打造生态多样、承载力强的盐碱地特色生态风貌。
地理环境
黄三角农高区位于东营市中心城南郊,处在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间地带、连接京津冀与山东半岛的枢纽位置。交通条件便利,荣乌高速、长深高速在此交汇,德大铁路、黄大铁路贯通南北,距离东营胜利机场半小时车程,与在建的京沪高铁二通道东营南站15分钟车程。毗邻渤海莱州湾,紧邻东营港、广利港、潍坊港3个区域性中心港口,境内小清河复航后可实现海河联运,形成完整的立体化交通体系。滨海湿地、盐田面积广阔,建有国家级沙蚕类海洋特别保护区;南河崖盐业遗址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发现65处商周时期制盐遗址。
历史沿革
1950年,设立国营广北农场。
2010年12月,广北农场改制设立东营农高区。
2011年11月,东营农高区被山东省政府批复为省级农高区。
2012年4月,东营农高区被科技部批复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015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复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