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人群群体圈子 > 正文

和卓·伊帕尔罕

时间:2024/11/22 10:44:08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容妃(1734年09月15日-1788年5月24日),霍卓氏(又作和卓氏),维吾尔族人。传说中的香妃原型。生于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阿里和卓之女。乾隆二十二年(1757),回部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清朝派兵入回疆平叛,伊帕尔汗的五叔额色尹、哥哥图尔都配合清军作战,立了战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叛之后,乾隆封额色尹为辅国公,封图尔都为一等台吉(仅次于辅国公的爵号),图尔都送妹妹伊帕尔罕氏入宫,以示联婚友好。

  • 中文名: 和卓·伊帕尔罕
  • 别号名称: 容妃、香妃
  • 出生日期: 1734年9月15日
  • 性别:
  • 民族: 维吾尔族
  • 出生地: 新疆
  • 去世日期: 1788年5月24日
  • 主要成就: 和贵人→容嫔→容妃
详细介绍

人物简介

在乾隆皇帝的40多个后妃中,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就是闻名遐迩的香妃。其实香妃是否遍体生香,根本无从考证。但乾隆帝只有一个维吾尔族妃子却是史实。她就是容妃。在乾隆帝的40多名妃子中,有一名回妃,本不奇怪,可是在容妃死后的一百多年内,却引起了一批骚人墨客的兴趣,在容妃身上大做文章,甚至编造出一个“香[2]妃”的故事。从野史、诗词到舞台,绘声绘影大肆渲染,竞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诗词、戏曲中的人物是可以编造的,但发展到排除史实、以假乱真的程度,就有问题了。以下,我们暂还按习惯称其为香妃,看看她的真实生平。

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香妃诞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个家庭。和卓族是世居叶尔羌的维吾尔族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称为和卓,所以香妃又叫和卓氏。其父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贵族首领)图尔都。乾隆二十年五月,清军进军伊犁,二次平定准噶尔叛乱,解救了被准噶尔拘禁的叶尔羌、喀什噶尔封建主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大和卓木、小和卓木。不料两年以后,小和卓木杀死了钦派的副都统阿敏道,自称巴图尔汗,大和卓木也据守喀什噶尔,两相呼应,称雄南疆,开始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清。此后,图尔都台吉等不愿归附分裂的部落,配合清军,于乾隆二十四年,彻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乾隆二十五年,图尔都等五户助战有功的和卓,及霍集斯等三户在平乱中立功的南疆维吾尔上层人士应召陆续来到北京,拜见高宗皇帝。乾隆令他们在京居住,并派使者接他们的家眷来京,封图尔都等为一等台吉。图尔都27岁的妹妹也被选入宫,册封为和贵人(即香妃)。显然,这是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实行“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联姻。

贵人在清朝后妃的八个等级中,属于第六个等级,其前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其后有常在和答应。由于和贵人入宫时带来了祥瑞(从南方移栽到宫内的荔枝树,竟结出了200多颗荔枝),很得皇上的青睐,也很受皇太后的喜爱。因此在和贵人入宫后的第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后降旨,册封和贵人为容嫔。她的哥哥,原封为一等台吉的图尔都,也因追论进攻喀什噶尔有功.而同时晋爵,封为辅国公。乾隆三十年春天,高宗第四次南巡,携皇太后、皇后、庆妃、香妃、图尔都以及大学士傅恒等王公贵戚1000余人同行。一路上,乾隆对香妃格外恩赏.前后赐给她80多种口味适宜的饭菜,其中就有名贵的奶酥油野鸭子、酒炖羊肉、羊池士等。之后,香妃的俊俏和异域情调进一步赢得乾隆皇帝的垂爱和信任,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皇太后懿旨,将她由容嫔晋为容妃,并由赏给处为她准备满洲朝服、吉服、项圈、耳坠、数珠等等。同年十月,受命为正、副使的大学士尹继善、内阁学士迈拉逊,持节册封容嫔为容妃,册文曰:“尔容嫔霍卓氏,端谨持躬,柔嘉表则,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于慈闱,供内职以无违,夙协箴规于女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容妃……。”这一年,香妃35岁。三年以后,乾隆又携香妃等六位妃嫔东巡,游历泰山,拜竭孔庙。由于乾隆三十一年乌喇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声称不再立后;乾隆四十年,皇贵妃又病死,因此,到这个时候,容妃在乾隆的众多后妃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圆明园奉三无私殿设宴会餐,容妃已入主了西边头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宫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东边坐桌的第二位。这时,容妃已48岁,到了她地位与殊荣的顶峰。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离世,享年55岁。

香妃的故事历来非常迷人。传说她“玉容未近,芳香袭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是新疆回部酋长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乱,霍集占被清廷诛杀,将军兆惠将香妃生擒送与乾隆。但香妃心怀“国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始终不从乾隆,最后被太后赐死。死后,将其运回家乡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

然而传说再引人入胜,也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

轶事典故

《清史稿》记载:香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

1788年香妃病逝,年届80岁的乾隆老泪纵横,也曾生出将香妃的遗体送回喀什安葬的念头,但有悖于大清祖传皇规。按规定,满清的后妃只能葬于皇家的东陵后妃园寝中,绝不准移送原籍。乾隆陷入“两难”,在惆怅百结之中,忽地茅塞顿开,香妃,何不在名字上作作文章。一个万全之策应运面生。 他命令雕工匠仿照香妃生前的体型相貌加工了一个与真香妃一模一样的“香妃”。全身裹以白布,只留出面部以便香妃家人现瞻吊唁。这居然蒙过了一大家族人。此时被册封为辅国公的香妃的哥哥图尔迪亦已去世,乾隆便传旨将其兄妹俩一真一假的遗体同时迁葬喀什,由香妃的家人护送灵柩回新疆。

100多号人的抬尸队伍,历经半年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香妃的亲人们查看了香妃和她哥哥的遗体面容,确认无误后即刻下葬入穴。香妃的遗体早已隐秘地葬在了清东陵,而那个檀香木雕制的假香妃,却登堂入室地埋进了祖先阿帕霍加的墓之内,由此人们只记住了香妃和香妃墓,而对于墓地的真正主人却疏于谈论。

从前,在我国新疆地区,有一个维吾尔族首领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并且身上有一股奇异的香味儿,人们都管她叫香妃。

这事儿被清朝皇帝乾隆知道了,就叫下边儿人把香妃给抢到了北京。

家仇乡恨,香妃满腔悲愤,身上暗藏了锋利的刀子,想寻短见。被“选”进北京以后,要不是乾隆叫人看得严,香妃早就自杀身亡了。要叫她给乾隆做妃子,是谁说也不从,谁劝也不依。乾隆眼巴巴地看着这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儿,也没办法,不敢接近她,知道她身上藏着刀子,怕她自杀了,但又不死心,就把香妃安置在中南海住下了。

乾隆皇帝为这件事很犯了愁。维吾尔族多信奉伊斯兰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回教。为了讨好香妃,他命令宫人说,香妃的起居饮食,一定要按照回教的风俗习惯去安排。宫人也都照办了。这虽说博得了香妃的欢心,但仍然消除不了香妃想家的念头。

乾隆心里又琢磨开了:怎么才能给香妃消愁解闷儿呢?他想来想去,有了,回民住的地方不是都有做礼拜的地方吗?我照着她家乡的礼拜寺给她盖一个,她一想家,就叫她看一看,不就好像到了家乡一样吗?就这么办啦!皇帝有的是钱,说干就干。命令一下,很快就在宝月楼(就是现在西长安街中南海的新华门楼)的对面儿,仿照香妃家乡的礼拜寺,修了一座庄严肃穆的伊斯兰礼拜寺楼,有两三丈高,楼基上有两层楼阁。在这座建筑的后边儿住着的是随香妃来北京的回教人。

每当香妃思念家乡心切的时候,就叫宫女陪着,登上宝月楼,向南眺望对面的这座仿照她家乡样式盖的伊斯兰教楼;看见了自己家乡的教楼,看见了头戴回民帽子、出来进去的家乡同胞,就好像回到自己的家乡一样,她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安慰。于是这座楼便被叫做了望家楼。

但是香妃还是想家,不跟乾隆过日子。乾隆的母亲皇太后很替儿子着急。她想,怎么哄,香妃也不从,一年一年老这样下去也不行啊!她就打定了主意。有一天,趁着乾隆出宫不在家,她就把香妃叫到了跟前,问香妃:“你到底是从还是不从?”香妃还是不从。皇太后说啦:“不从,就叫你死!”香妃笑着说:“我被你们抢来就没打算活着!”于是皇太后就“赐白”,扔给她一条白绸子,叫人把香妃给绞死了。

后来望家楼没有了,宝月楼改叫了新华门。但是现今西长安街附近还住着一些回族同胞。北京人心里还一直记念着香妃,一代一代地传说着关于香妃和望家楼的故事。

据传闻,乾隆中叶,清军入回疆,定边将军兆惠俘获一回部王妃,此女子天生丽质,更奇的是她身体会散发异香,人称香妃。乾隆帝对她大为倾心,执意纳之为妃,为讨其欢心,特在西宛建造一座宝月楼,供香妃居住,并常亲临探视,希其顺从。然而香妃性格刚烈,誓死不从,并身藏利刃,表示不屈决心,还时常因思念家乡凄然泪下。皇太后得知此事,召见香妃,问她:“你不肯屈志,究竟作何打算?”香妃以“唯死而已”相答,太后说:“那么今日就赐你一死。”香妃顿首拜谢,于是趁乾隆帝单独宿斋宫之际,命人将香妃缢死。太后处死香妃的原因,除了上述为成全其名节外,另有说是太后担心自己的儿子弘历(即乾隆帝)为香妃所害,还有说由于香妃受乾隆帝宠爱,诸妃妒忌,向太后进谗言,太后听信谗言而加害香妃。香妃死后,乾隆帝悲伤不已,最后以妃礼将其棺椁送往故乡安葬。此说在清末民初流传颇广,出现不少叙述香妃故事的戏曲说唱、小说诗歌,绘声绘色,凄婉动人,使不少人对香妃传闻信以为实。1914年故宫浴德堂展出一幅以《香妃戎装像》为题的清代女子戎装油画像,于是传说更甚。

有人指出,有关香妃事迹仅为传说而已,并非历史事实,根本不存在香妃其人。乾隆帝先后有嫔妃四十多人,只有容妃和卓氏来自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回部,一般认为她就是传说中附会的香妃,但实际上容妃并不是被掠进宫的。和卓氏是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十五日,属和卓旗。乾隆二十五年(176O)二月,定边将军兆惠平定回部,和卓氏亲属因配合清军作战有功而受封,并到京师定居,和卓氏也随同到京师。后和卓氏被选入宫,乾隆二十七年五月被封为容嫔,乾隆三十三年六月,晋升为容妃,时年三十五岁。容妃深得乾隆帝宠爱,曾随乾隆帝东巡、南巡,特允于宫中着本族服装,专配回回厨师。自乾隆五十年起,容妃因病很少于宫中露面,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病故,年五十五岁。史籍与档案中,也未见容妃有体散异香的记载,更无被皇太后赐死的结局。可见,容妃并无传说中香妃的曲折经历,她不是香妃。另外,有史料证明,乾隆帝下令在西苑建宝月楼的目的不是为容妃(或称香妃),从时间来看,宝月楼建在容妃进京之前,当时乾隆帝怎么知道和卓氏进京并能为己所爱?那幅清代女子戎装像的命名,也是极不可靠的。所以香妃事迹纯属子虚。

此外,关于容妃墓的地点,一为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一为河北遵化县东陵。容妃一人怎葬两地?传说当年容妃去世后,其遗体由灵轿运送到喀什噶尔东北郊的伊斯兰墓群下葬,一架“驮轿”还停放墓侧。河北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裕妃园寝中,亦有一座容妃墓。1979年10月被发掘,地宫有两个券堂组成,均为拱券石结构。在金券的宝床上,停放一红漆棺木,棺帮为盗墓人砍开一大洞,棺中已空,棺头正中有数行回文文字,意为“以真主名义……”棺木西侧有一头骨,西北角又有一根八十五厘米长的花白发辫、青缎衬帽、包头青纱等,还有一些龙袍残片和几件织物,织物上织有“江南织造臣成善”、“苏州织造臣四德”等字样,墓中还存有如意、荷包、珍珠、宝石、猫眼石、钻石等。棺头文字表明墓主为伊斯兰教信徒,龙袍和猫眼石等证明其身份为妃子,由花白发辫推断死者为五十五岁左右,织物上“四德”、“成善”皆为乾隆五十三年的织造官,可见这才是真正的容妃墓。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亭亭玉立的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和卓·伊帕尔罕】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和卓·伊帕尔罕 小编为您整理和卓·伊帕尔罕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人群群体圈子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