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何棠下小学原隶属于白云区,始建于1936年,校址在邻近村委会的贵一何公祠,原是一间私塾。解放后,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故在公祠后面建了些临时课室。1962年,棠下学校成为了当时在九佛地区仅有的两间完全小学中的一间(另一间是枫下小学),由陈源发担任校长。1969年学校开始辅办初中,到了1970年,当时九佛教委办根据形势要求在棠下学校试办高中,将该村原在市83中学初中毕业的41人转回棠下读高中,并增派了广州市第83中学周忠荣等几名老师到学校任课,何润培担任班主任。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校长1人,副校长1人,主任2人。专任教师36人,其中已聘小学高级教师23人,已聘小学一级教师13人。本科学历18人,大专学历12人,学历达标率100%。教师平均年龄为41岁,这是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素质优良、锐意进取的教师队伍。
办学特色
何棠下小学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教育改革为动力,走科研兴校的路,教学质量和教育效益持续、高效发展。学校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和研究,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塑造了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形成了学生“善学习、会思考、懂生活、知做人、勤实践、能创造”的独特品质,学生以“素质高,能力强,习惯好、后劲足”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为加强家校沟通,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校聘请了派出所的专区民*为法制副校长,成立家长委员会,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四驱车、陶艺制作、花样跳绳等多个兴趣小组,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潜能、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几年来,各兴趣小组在市级、区级的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拔尖人才。
历史沿革
当时由于要办九年制(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的学校,学生数目一下子大幅增长,原来的公祠已经不够地方容纳不下那么多的学生,急需选建新校址,修建新校舍。但新建一间学校,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何况当年棠下村村委的账号只有三块六毛钱,如何建学校?这成了村委和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俗话说“众志成城”,村委决定集全村之力建学校。于是就召集各生产队队长,向他们讲解村委的经济困境,及建学校的迫切需要,再由各生产队发动社员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献一砖一瓦,集腋成裘,合力在棠下村龙脊山上建了新学校,取名“棠下小学”。从而就有了“三块六毛钱建学校”的典故。
90年代,我村的“棠下小学”为了和广州市天河区的棠下小学有所区分,改名为“何棠下小学”。
由于区域的调整,2005年7月学校划归到广州市萝岗区,2006年9月,埔心小学撤并到何棠下小学,成为分校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划入萝岗区以来,学校得到区委区政府支持,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了“穿衣戴帽”工程,为教学楼进行翻新装修,为全体师生营造了优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010年,刘鉴文担任何棠下小学校长,在他的带领下,向着“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这一目标迈进。学校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指导下,艺术教育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陶艺教育则是作为学校的文化特色教育,“以陶育德,以陶育人”,让陶艺课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课,并使学生在深厚广阔的陶艺文化背景下构思创作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现自己的奇思妙想。这种开阔的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既有文化内涵,又有个性特色。学生作品“玩具系列”、“动物系列”等就是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创作出来的精品。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广州市黄埔区何棠下小学】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