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历史朝代年代 > 正文

成公兴

时间:2023/5/19 13:55:5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成公兴:胶东(今山东省平度)人,十六国时算学家。学通儒道,尤精算学。遍游名山,采药修仙,死后被道教奉为仙人。曾给嵩山道士寇谦之当佣工,一次曾指点寇谦之用《周髀算经》演算七曜,谦之欲拜其为师,坚决不允,后携谦之同上华山采药,谦之服他所采之药,从此不饥。《魏书·释老志》载其灵迹,称为谪仙,后功德圆满而归仙位。
  • 中文名: 成公兴
  • 性别:
  • 出生地: 山东省平度
  • 职业职位: 算学家
详细介绍

人物简介

成公兴(姓成公,名兴)的历史资料,见于《魏书·艺术传·殷绍传》和《魏书·释老志》。《魏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北齐初年魏收撰。

《殷绍传》称:殷绍,长乐人也。好阴阳术数,达九章、七曜。世祖时为算生博士,给事东宫西曹,以艺术为恭宗所知。太安四年夏,上《四序堪舆》,表曰:“臣以姚氏之世,行学伊川,时遇游遁大儒成公兴,从求《九章要术》。兴字广明,自云胶东人也。兴将臣南到阳翟九崖岩沙门释昙影间。兴即北还,臣独留住,依止影所,求请《九章》。影复将臣向长广东山见道人法穆。法穆时共影为臣开述《九章》数家杂要,披释章次意况大旨……。练精锐思,蕴习四年,从穆所闻,粗皆仿佛。……以甲寅之年,奉辞影等。自尔至今,四十五载。历观时俗堪舆八会,经世已久,传写谬误。……今依先撰录奏,谨以上闻。”其《四序堪舆》,遂大行于世①。

按:此《艺术传》的“艺术”,泛指术数、方伎和各种技艺,如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所说:“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法、卜、筮。”殷绍是北魏初年的方术大家,受到北魏太武帝(世祖)拓跋焘及其太子拓跋晃(未即帝位先死,追尊为恭宗景穆帝)的重用。文成帝拓跋浚太安四年(公元458年),他在进呈《四序堪舆》的表章中 ,郑重地述说其师承关系,第一位恩师就是胶东人“游遁大儒”成公兴。此“胶东”,指自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改郁秩县为胶东侯国,历魏晋十六国,直到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470年),存在了近四百年之久的“胶东县”,其辖境是以今平度城为中心的地区,面积约为今平度市的三分之一。魏晋十六国和北魏前期著名的“胶东城”也一直设在今平度城②。清道光二十六年重修《平度州志》,就是据上引《魏书·殷绍传》中文字而将成公兴定为平度的历史名人的。

道光《平度州志》的编纂者李图先生(字少伯,掖县人),以学识渊博著称,他还考证成公兴生当十六国时期,从而纠正《莱州府志》“北魏人”之误。可是《平度州志》对于《魏书·释老志》里记载成公兴事迹更多更详的文字却未采用。

人物形象

《释老志》称:(寇谦之)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幽诚上达,有仙人成公兴,不知何许人,至谦之从母家佣赁。谦之常觐其姨,见兴形貌甚强,力作不倦。请回赁兴代己使役。……谦之树下坐算,兴恳发致勤,时来看算。谦之谓曰:“汝但力作,何为看此?”二三日后,复来看之,如此不已。后谦之算“七曜”,有所不了,惘然自失。兴谓谦之曰:“先生何为不怿?”谦之曰:“我学算累年,而近算《周髀》不合,以此自愧。且非汝所知,何劳问也!” 兴曰:“先生试随兴语布之”。俄然便决。谦之叹伏,不测兴之浅深,请师事之。兴固辞不肯,但求为谦之弟子。未几,谓谦之曰:“先生有意学道,岂能与兴隐遁?”谦之欣然从之。兴乃令谦之洁斋三日,共入华山。令谦之居一石室,自出采药,还与谦之食药,不复饥。乃将谦之入嵩山。有三重石室,令谦之住第二室。历年,兴谓谦之曰:“兴出后,当有人将药来,得但食之,莫为疑怪。”寻有人将药而至,皆是毒虫臭恶之物,谦之大惧出走。兴还问状,谦之俱对,兴叹息曰:“先生未便得仙,政可为帝王师耳。”兴事谦之七年,而谓之曰:“兴不得久留,明日中应去。兴亡后,先生幸为沐浴,自当有人见迎”兴乃入第三重室而卒。谦之躬自沐浴。明日中,有叩石室者,谦之出视,见两童子,一持法服,一持钵及锡杖。谦之引入,至兴尸所,兴欻然而起,著衣持钵,执杖而去③。

看来,道光《平度州志》不取此《释老志》之文,当因修志者尊奉儒家正统观念,排斥释老之学,尤其此类神仙故事多涉虚幻,文中又说成公兴“不知何许人”,于是便被弃而不用了。其实,魏晋人的神仙鬼怪观念,是和后世有别的,诚如鲁迅先生论《六朝之鬼神志怪书》所言:“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④有些史学家是很重视《魏书·释老志》的,对所记神仙故事,并不简单地视为荒诞,而是透过虚幻的表面,看到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质。

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学巨匠钱大昕在其名著《二十二史考异》中,对《魏书·释老志》《仙人成公兴》条,就曾以《殷绍传》释成公兴的籍贯。而进一步地将上引《魏书》中的两段文字联系起来考证并阐发其重要价值的,则是二十世纪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

1950年,陈先生发表了名文《崔浩与寇谦之》。文章的前半即以论述寇谦之为主。寇谦之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成公兴则对寇谦之有过至关重要的影响。陈寅恪先生先论证了寇谦之的家世:寇氏原是汉中张鲁治下的大族,曹操平汉中,徙张鲁徒众于长安及三辅地区。“寇氏为豪宗大族,故有被徙之资格,以其为米贼馀党,故其家世守天师道之信仰。然则寇谦之之所以早修张鲁之术,固非偶然也。”⑤

对于《释老志》中关于寇谦之与成公兴的一段记载,陈寅恪先生认为:“此节为吾国接受外来学说及技术之一重公案”。“吾国道教虽起初原为本土之产物,而其后逐渐接受模袭外来输入之学说技术,变易演进,遂成为一庞大复杂之混合体。综观二千年来道教之发展史,每一次之改革,必受一种外来学说之激刺,而所受外来之学说,要以佛教为主。” “寇谦之少修张鲁之术,即其家世所传之旧道教。而服食饵药历年无效,是其所传之旧医药生理学有待于新学之改进也。其学算累年而算《七曜》、《周髀》有所不合,是其旧传之天文算学亦有待于新学之改进也。”

陈寅恪先生称“天算之学于道教至为重要”。通过旁征博考,他认为魏晋以前的《周髀》盖天之术为旧术(按:《周髀》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历算著作,主要内容是对古代宇宙天体论《盖天说》进行数学计算 ),联系《殷绍传》所述,陈先生认为成公兴与当时的佛教徒有密切关系,他介绍的向殷绍传授医学、算学的名师昙影、法穆以及“和公”,都是佛教徒,“寇谦之、殷绍从成公兴、昙影、法穆等受《周髀》算术,是从佛教受天竺输入之‘新盖天说’”。寇谦之用其世代所传旧法累年算《七曜》、《周髀》不合 ,可是按照成公兴的算法,却“俄然便决”,竟使寇谦之大为叹服 ,愿立即拜师。虽成公兴坚辞不肯,此后寇谦之却随成公兴入嵩山修练,七年之后,成公兴仙去,寇谦之则运用他从成公兴那里学到的佛教受天竺输入之“新盖天说”(另外还有佛教的“律学”),成功地对道教进行了改革。

据《魏书·释老志》:寇谦之于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十月,自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给他真经,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指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太常八年(423年),又称有“牧土上师李谱文来临嵩岳”教道众“修身炼药,学长生之术”。寇谦之成功地改造了旧的道教 ,得到了北方士族领袖当时还深受北魏太武帝崇信的崔浩的支持,进而得到太武帝的赏识,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建道坛,亲受符录”。以后的北魏皇帝皆例行不辍。总之,寇谦之是把原始的道教改革成为具有完整的教义、教规,从而使道教成为与势力兴盛的佛教并列的一位关键人物⑥,而胶东(今平度)人成公兴作为寇谦之实际上的老师则长达七年之久,对于寇谦之以后的作为和事业,影响至为重大和深远。

陈寅恪先生认为《魏书》中有关成公兴的两段文字“其时间与空间二者俱相适合,自不待言”。现试作具体推算:殷绍上《四序堪舆》为公元458年(太安四年),他“以甲寅之年奉辞(昙)影等。自尔至今,四十五载”。则此甲寅当为北魏明元帝神瑞元年,即公元414年。殷绍师从昙影等四年,开始为410年,则他向成公兴学《九章要术》和成公兴“北还”,可假定为408年。再看寇谦之:他于415年(明元帝神瑞二年)自称遇太上老君,而此前成公兴“仙去”,“兴事谦之七年”,则寇谦之初遇成公兴,约在408年。于是,似可认为,成公兴离开伊川,不久便西去关中,遇到了寇谦之 。他真正“稀在人间”是在七年之后,从嵩山“著衣持钵,执杖而去”的。

假定公元408年时已被殷绍称为“游遁大儒”而且被寇谦之认为“力作甚强”的成公兴,时为45岁(至多不应超过50岁),其生年则约为363年。其时胶东处于前燕治下,370年,前秦灭前燕,383年淝水之战,前秦解体时,成公兴约为20岁。氐族苻氏的前秦是十六国时期最强盛的王朝,其版图“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一度出现了“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的局面。成公兴的青年时代是在前秦治下度过的,得以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淝水之战后,青州先为后燕(384——398)、继为南燕(399——410)所有,今胶东半岛地区,并未遭受大的社会变乱。而自刘裕灭南燕,青州归属江南后,青州则陷入了严重的战乱之中。淝水之战后,羌族姚氏在关中建立的后秦,经济和文化都较周边政权为好,成公兴中年时期离开战乱不已的家乡,到了后秦治下的嵩洛和三辅一带,避世而不忘授业。他的学问既有深厚的儒家根基,又有丰富的释老内容,尤其在天文历算和医药方面,他掌握了外来佛教在这些学科中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并通过他的弟子殷绍和寇谦之,用于实践,得以发扬而光大之。

今天,撇开释老神仙之说不论,我们对于成公兴的真实面目已经有了具体的了解,历史文化名人之称,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注: ①《魏书》卷九十一。 ②参见《魏书·地形志》和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③《魏书》卷一一四。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⑤本文以下所引陈寅恪先生文,皆出自《金明钹丛稿初编·崔浩与寇谦之》。 ⑥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三编第三节《清整道教》。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成公兴】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成公兴 小编为您整理成公兴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历史朝代年代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