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红脖颈槽蛇体型中等大小,全长雄性(770+203) 毫米,雌性(945+190)毫米。头背草绿色,上唇鳞色稍浅,部分鳞沟黑色;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腥红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
头颈区分明显,颈及体前段背正中两行鳞片并列,其间形成“颈槽”,明显或不明显,个别无颈槽;眼较大,瞳孔圆形;鼻间鳞前端较窄;颊鳞1枚;眶前鳞1枚,眶后鳞3(4),个别为2枚;颞鳞2+3或2+2,个别标本一侧的前颞鳞为1或3;上唇鳞8, 2-3-3式,个别为3-2-3式,少数标本一侧为9, 3-3-3式;下唇鳞10,前5枚切前颔片,个别标本为9,前4枚切前颔片;前后颔片长度约相等或个别标本后颔片较长,左右后颔片为3-5枚小鳞局部分开或完全分开不切。背鳞19-19-17行,全部具棱或两侧最外各一行平滑;腹鳞147-184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62-97 对。上颔齿23-25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垂直分布范围,沿海低地(中国海南与香港)至850-2250米(滇西高原)。主要生活大1600米以下的中低山,常在河谷坝区的水稻田、缓流及池塘中活动捕食。
生活习性
树栖,穴居。白天活动,多发现于农耕区的水沟附近,主要以蛙、蟾蜍、蝌蚪为食,也吃小鱼、昆虫、鸟类、鼠类。该蛇分布广,适应性强。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爪哇、加里曼丹、苏门答腊)、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海南,四川,贵 州,云南等省。
繁殖方式
颈槽蛇为卵生,每年6-7月间产卵,每次10枚-15枚,平均卵径20×11毫米,有时雌蛇怀卵数多达40-83枚。孵化期为29-50天不等。初生的幼蛇体长15-17厘米。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红脖颈槽蛇】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红脖颈槽蛇 小编为您整理红脖颈槽蛇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