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人物明星榜 > 正文

范蠡

时间:2024/11/22 17:52:46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他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 中文名: 范蠡
  • 别号名称: 范少伯,陶朱公、鸱夷子皮
  • 出生日期: 公元前536年
  • 出生地: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
  • 配偶: 西施
  • 去世日期: 公元前448年
  • 职业职位: 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道家
  • 代表作品: 《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卢氏本草经》
  • 主要成就: 辅助越王勾践灭吴,道商鼻祖

一、范蠡

  •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
  • 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中国古代著名富豪。
  •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
  •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 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 久受尊名,不祥。
  •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
  • 于是自谓陶朱公。

二、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

南阳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商业理论家、道家学者和楚学开拓者之一,越国相国、上将军。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

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

详细介绍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春秋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河南南阳)三户邑。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6年),宛令文种见范蠡。

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范蠡邀文种入越。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4年),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

助越灭吴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

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吴再次伐齐,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君臣皆有贿赂,进一步麻痹吴人,夫差杀伍子胥。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吴、晋黄池之会,越师乘机袭击吴国,大败之,杀吴太子等,年底吴越讲和。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

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

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

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年底,越灭吴,夫差自杀。

归隐江湖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

楚惠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⑴劝服勾践保全性命;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然而在檇李(浙江嘉兴)之战中大败,被击中脚趾,因伤势过重,不久死去。吴王阖闾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公元前494年,勾践听说吴国日夜演练士兵,准备向越国报仇,打算先发制人,再来个檇李大捷。南阳人范蠡力谏: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勾践不听范蠡劝谏,执意出兵。范蠡预料此战凶多吉少。果然,越国遭遇会稽山大败。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而吴王没有听伍子胥“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进言,罢兵而归。

⑵动摇夫差起恻隐之心: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国战败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文种。范蠡愿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可以看出,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且具有敢于担当的高贵品格。吴王夫差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帮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动摇,很坦然说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这是范蠡导演、勾践出演的一出荒诞剧,演出成功对勾践的前途起了至关重要的变化。经过此事,吴王被深深地感动,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而在政治当中,掺入了个人私情,注定夫差的结果是悲惨的。

⑶巩固军事力量,消磨敌方意志:战争之后,越国几乎跌到谷底,且其在复兴之时,要慎之又慎,切不能让吴国有所察觉。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不乱民功,不逆天时。先抓经济,继而亲民,稳定社会。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协调内部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有人生病,勾践亲自去慰问。有人去世,就亲自去办丧事。对家里有变故的免除徭役。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为了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在建城的过程中,范蠡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这样就迷惑了夫差。重视军队训练,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还向夫差进献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⑷卧薪尝胆,二十年磨一剑:公元前476年,伐吴的条件终于成熟了,此时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使国力严重消耗,后方空虚,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越国经过近20年的精心准备,国力强大,范蠡建议勾践立即兴兵伐吴。公元前473年,吴军全线崩溃,吴王夫差逃到姑苏台上固守,同时派出使者向勾践乞和,祈望勾践也能像20年前自己对他那样宽容,允许保留吴国社稷,而自己也会像当年的勾践一样倒过来为之服役。勾践动摇了,这时范蠡站出来,陈述利弊,平复了勾践动摇的心态。夫差自杀的时候,想念起伍子胥,认为自己愧对伍子胥,以至于造成如今的结果,遂蒙面自杀。

商业成就

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丘,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

⑴注意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时机,运用市场规律,做事有准备,不盲目。据时而动,得失均衡。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全面论述很有现代价值。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面前,超时以待,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

⑵“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知道货物何时需用,才懂得货物的价值。只有把时和用这两者的关系搞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

⑶抓住现时得时无怠,因为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其三是从时而追。处于这种境况要讲究一个快字,指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

⑷销售理论,贵出贱取。贵出如粪土,当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要果断出手。贵上极则反贱。贱取如珠玉,当商品价格跌落到最低点,要像珠玉一样买进,贱下极则反贵。

⑸三八价格,农末俱利。范蠡以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农业生产。商人与农民同时受害,就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政府把粮食价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间,这样农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时获利。

⑹积着理论。“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要合理地贮存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货物质量。

⑺薄利多销。范蠡主张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种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范蠡】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范蠡 小编为您整理范蠡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人物明星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