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袋狼

时间:2024/11/22 19:03:08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袋狼,也称塔斯马尼亚虎、塔斯马尼亚狼,是一种有袋类动物。成年袋狼肩高约45-60厘米,算上尾巴的体长大约为1.6-1.9米,体重25-35千克,它们身上有虎纹,外形有点像野狗,曾经遍布大洋洲中的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岛等等。袋狼通常为夜间活动,会爬树,喜欢潜伏树上,当猎物经过的时候突然一跃而下跳到猎物背上,嘴巴的咬合力能够瞬间置猎物于死地。

  • 中文学名: 袋狼
  • 拉丁学名: Thylacinus cynocephalus
  • 英文名: Tasmanian Tiger
  • 别称: 塔斯马尼亚虎,塔斯马尼亚狼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哺乳纲
  • 目: 袋鼬目
  • 科: 袋狼科
  • 属: 袋狼属
  • 种: 袋狼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袋狼(学名:Thylacinus cynocephalus):肩高约58厘米;体长约180厘米,这个长度包括48-61厘米的尾巴;体重30千克。体型瘦长,脸似狐狸,嘴巴可以张成180°,经常潜伏树上,然后突然跳到猎物背上,一口可以将猎物的颅骨咬碎。袋狼的背上布满条纹,因其身上斑纹似虎,又名塔斯马尼亚虎,袋狼是近代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动物,和其他有袋动物一样,母体有育儿袋,产下不成熟的幼兽,在育儿袋中发育,为夜行性动物。

曾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后因人类活动只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已全部灭绝,最后一只名叫本杰明的袋狼在1936年9月7日死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霍巴特动物园。

袋狼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象征,其州徽上的两只动物就是袋狼。

物种历史

袋狼第一次出现距离现今约400万年。袋狼曾广泛生活于澳洲和新几内亚,5000年前,澳洲野狗随人类进入澳大利亚,与食性相同的袋狼发生争斗,袋狼随后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草原渐渐消失,仅在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还有生存。澳大利亚的土著首次接触袋狼,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000年。但自1770年英国探险家科克到澳大利亚探险以来,袋狼因为被怀疑袭击羊群,所以被牧民所痛恨,然而多数事件的元凶其实是澳洲野狗。移民们把袋狼视为敌人,认为其为“杀羊魔”,并且在政府的奖赏制度鼓励下进行大肆屠杀,加上狗的引入和人类侵占其栖息地,使其近乎绝迹。当政府欲停止袋狼绝种趋势时,情况已无法挽救。1933年有人捕获一只袋狼,命名为本杰明,饲养在赫芭特动物园,1936年因管理员疏忽曝晒而死亡,此后再没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

1936年后不断传出有酷似袋狼的动物在新几内亚袭击家畜的消息,也有许多目击者声称他们看到袋狼,但却无法证明袋狼确实仍存于世。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发现腐烂的动物尸体,经专家证实确为袋狼尸体,但对其是否为新鲜尸体或是多年前留下的干尸科学家看法分歧。袋狼是否已经灭绝,不得而知。但如今科学界普遍认为袋狼已经灭绝。

1999年澳洲博物馆馆长麦克?阿契在悉尼博物馆发现一个自1866年被保存在酒精中的小袋狼标本,麦克?阿契便着手研究从中抽取DNA使袋狼复活的可能性,2000年5月13日又在其他博物馆发现六个类似的标本,使得相关的基因库更为完整。麦克?阿契表示,袋狼将在50年内通过复制科技重现于世。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袋狼栖息于开阔的林地和草原。生活在树林较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来到它们生活的土地上,它们就会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

分布范围

袋狼曾广泛生活于澳洲和新几内亚,5000年前,澳洲野狗随人类进入澳大利亚,与食性相同的袋狼发生争斗,袋狼随后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草原渐渐消失,仅在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还有生存。

形态及特征

袋狼肩高约58厘米;体长约180厘米,这个长度包括48-61厘米的尾巴;体重30千克。体型瘦长,脸似狐狸,嘴巴可以张成180°,经常潜伏树上,然后突然跳到猎物背上,一口可以将猎物的颅骨咬碎。袋狼的背上布满条纹,并且习性似虎,通常被称为塔斯马尼亚虎。

在四足肉食动物中,袋狼的嘴巴据说可以张开180度,这样,撕咬的范围就更大。同时,袋狼这种古老的食肉兽有着较多的原始特征,和更晚些的猫科、犬科兽类相比,体色棕褐,背、腰、臀部有15-16条黑褐色横纹,它的骨骼比较纤细,肌肉爆发力不大,而能够大张的口腔骨骼构造,则显示其咬合力较弱。前足5趾,后足4趾。腹部有向后开口的育儿袋,袋内有2对乳头。尾巴细而长。袋狼呈灰色或者黄褐色。

生活习性

夜间外出捕食,白天栖身于石砾中。多单独或以家族形式捕食袋鼠类、小型兽类和鸟类。因其口裂很大,捕食动物时常将猎物的头骨咬碎。经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会飞的鸟类为猎取出目标。它跑的速度并不快,但是会紧追不舍,直到猎物疲惫不堪为止。它们往往是一口咬住猎物的头使猎物结束生命。

繁殖方式

夏季交配,每胎产3-4仔。幼仔在母兽育儿袋里哺育3个月后可独自活动,但仍呆在母兽身边约10个月之久。肚子有着像袋鼠那样养育幼崽的袋子。

价值及其他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绝灭(EX)。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种群现状

1933年有人捕获一只袋狼,命名为班哲明,饲养在赫巴特动物园,1936年因管理员疏忽曝晒而死亡,此后再没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

1936年后不断传出有酷似袋狼的动物在新几内亚袭击家畜的消息,也有许多目击者声称他们看到袋狼,但却没有铁证可以证明袋狼确实仍存于世。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发现腐烂的动物尸体,经专家证实确为袋狼尸体,但对其是否为新鲜尸体或是多年前留下的干尸,科学家看法分歧。袋狼是否已经灭绝,不得而知。但科学界普遍认为袋狼已经灭绝。

袋狼灭绝的原因

袋狼生存在塔斯马尼亚岛,塔斯马尼亚岛是澳大利亚东南部的一个小岛,呈心形,多山,中部为髙原,东部主要是低高地。中央髙原分布有4000多个湖泊,气候湿润,森林密布,是袋狼及其他动物生存的理想场所。

由于大量的移民来到塔斯马尼亚岛,人们占用了更多的土地来发展农业、畜牧业。欧洲移民伐林开荒,消灭了许多袋狼赖以为生的小动物,并且大量放牧,终于引发了严重的矛盾。袋狼被迫盗食羊和家禽,牧场主们则用火抢、捕机甚至毒药对付它们。殖民者把袋狼看做可恨的敌害,认为这种动物对他们的羊群来说是巨大的威胁。虽然有许多绵羊实际上是被狗吃掉的,但人类却迁怒于袋狼,政府也加入到了这场对袋狼的大围剿中。1888年,澳大利亚政府为了发展畜牧业,悬赏奖励捕杀袋狼多的人,每打死一只袋狼,奖励100马克,于是袋狼家族的厄运从此开始了。

袋狼不久就一批又一批地倒在了猎人黑洞洞的枪口下,仅据官方记载,从1888年到1914年被杀死的袋狼就达12000多只。当时疯狂屠杀袋狼的捕猎者或许并没有想到,袋狼的灭绝将会给澳洲的畜牧业带来不幸,由于澳洲没有了大型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泛滥失控,袋鼠成灾,与羊群争夺草场,澳洲的畜牧业一度一蹶不振,滥捕乱杀使袋狼终于走上了灭绝之路,到了1914年,袋狼就已经非常罕见了,最后一只野生袋狼于1933年在默本纳死于非命。1948年,世上绝无仅有的“孤本”——霍巴特动物园经过人工饲养的一只瘸腿袋狼病逝。从此以后,人们再也没有看见过这种珍稀动物,这种动物被正式宣布灭绝。

相关研究

克隆技术

2002年5月,克隆项目小组宣布,袋狼DNA酶复制成功,从库存标本瓶中浸泡着的一只袋狼的幼仔体内细胞中成功提取了克隆所需DNA。

2009年2月,澳大利亚博物馆囿于现有技术条件不得不忍痛中止袋狼的克隆项目。消息一经传出,澳各大小报章竞相转载,一时间人们无不为之扼腕叹息,更有媒体干脆报道说“克隆项目已彻底失败”,“该研究项目已遭放弃”,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与数年前该博物馆宣布启动克隆项目时所造成的轰动效应形成巨大反差。

基因组测序

古生物学家Michael Archer指出,陈列在博物馆中的袋狼样本可以用来提取可用遗传物质DNA。得到这些DNA片段的序列仅仅是第一步,还要想办法把这些序列拼接起来得到完整的基因组。如果袋狼的整个基因组序列被测定了,把实验室得到的、携带有袋狼全序列基因组的核酸,植入到袋狼的近亲物种袋獾(Tasmanian devil)的去核卵细胞中,然后植入袋獾的子宫中进行发育,在顺利的情况下,就能诞生一只小袋狼。

最新报导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6年9月17日报道,近日,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田野里,有人拍到塔斯马尼亚虎飞奔的画面。塔斯马尼亚虎,又称袋狼,这种动物在1936年已宣告灭绝,如今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塔斯马尼亚虎保护协会的建立者尼尔·沃特,他声称这就是灭绝已久的塔斯马尼亚虎,对此,尼尔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视频里的动物脖子较粗、尾巴长且硬、与众不同的排尿方式、走路时后足偏平,这些现象都表明了这个动物就是塔斯马尼亚虎。他还表示,一旦确认了塔斯马尼亚虎依旧存活,塔斯马尼亚虎保护协会将竭尽全力保护它,让它重返家园。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你猜我猜不猜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袋狼】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袋狼 小编为您整理袋狼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