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石鱼属于毒鮋科,是几种有毒的海水鱼类的统称。石鱼生活在印度洋到太平洋热带的浅水中。它们只在水底生活,而且行动迟钝。它们躲在岩礁、珊瑚以及泥底一动不动,凭着它们那一身跟周围环境几乎一模一样的伪装,平平安安地过着日子。别以为它们只是不好看,它们还是危险的鱼类呢。如果不小心踩到它们,它们便会通过背鳍上的刺将大量毒液注入到人身体内,引起剧痛,甚至致命。这些鱼可以长到一尺多长。
石鱼的代表品种为玫瑰毒鲉(S.verrucosa),体长可达约33公分(13吋)。毒鮋科还包括几种其他粗壮多疣块的鱼类,亦有毒,但不如石鱼恶名昭著。鲉形目(Scorpaeniformes)鲉科(Scorpaenidae)某些鮋亦被视作岩鱼或石鱼。
这种鱼生长在澳大利亚的南岸,它们就像是海上的岩石或者珊瑚。石鱼的毒液会引起激烈的疼痛,并使被毒害的动物休克死亡。
石鱼的种类
庐山石鱼
庐山石鱼体色透明,无鳞,体长一般在30~40毫米左右,同锈花针长短差不多,即使长上七至八年,长短也不会超过一寸,故又名锈花针。
庐山石鱼因长年生活在庐山泉与瀑布中,把巢筑在泉瀑流经的岩石缝里,故称石鱼。
石鱼生长在庐山的峡谷溪流中,体小,长而略扁,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因而遐迩闻名。石鱼不论炒、烩、炖、泡都可以,营养成分丰富,尤为产妇难得之滋补品。
石鱼除庐山有外,在九江、宜春、赣州、吉安等地的山区都有发现,但以庐山石鱼质佳。“石鱼炒蛋”为庐山特产名菜之一。
石鱼,是一种小型鱼类,多半栖附在飞瀑深潭、高峡山崖石缝之间,其吸盘能吸附峭壁逆水前进,固称为"石鱼"。它头部平扁、体细长,前部浑圆而腹部侧扁,成鱼体长50~60毫米,最大者可达13厘米左右,多在四至五月产卵于小溪中。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脂肪适中,含蛋白质高而成为井冈山、永新等地"三石"(石耳、石鱼、石鸡)特产之一。
现井冈山拿山一带的石鱼背偈腹平、犹如指、色白、味美。"近年来,全区年产量可达2000~2500公斤。
菜谱:石鱼青瓜炒豆腐;原料:黄瓜一根,豆腐一块,石鱼干适量调料:葱末、姜丝,酱油,鸡精,香油做法:1、黄瓜、豆腐切成小块,石鱼干用水浸泡十分钟备用2、葱末、姜丝呛锅,放入豆腐,加酱油,炒1分钟左右,放入石鱼干,连泡石鱼干的水一起加入,放适量盐,小火闷5分钟。3、把水熬干之后,放入黄瓜丁,小火一分钟,这时候黄瓜会出水,再中火一分钟,把黄瓜出来的水炒干,放鸡精,香油出锅即可。
石鱼化石
辽宁石鱼
辽宁石鱼,多数沉积岩如泥岩、页岩、石灰岩出露的地区都有分布。凌源市宋杖子一带的原白鲟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石鱼在该区产出历史悠久,分布面较广,据同治甲戌年《永新县志》地方特产记载:"官北石鱼,产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市、北票市,锦州市义县等地。该石为白鲟、狼鳍鱼等鱼类化石,《石雅》载之为“石鱼”。多数沉积岩如泥岩、页岩、石灰岩出露的地区都有分布,道路的切坡、采石场、波浪冲刷的河岸以及悬崖,常剥露出大量鱼化石,是理想的采集地点,软岩石出露之处,若岩石没有严重变形也是较好的采集地;硬岩石则发掘十分困难,且不易得到完整的石鱼。
凌源市宋杖子一带的原白鲟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原白鲟为软骨硬鳞鱼次亚纲,鲟形目,匙吻鲟科。体呈纺锤形,长可达1米以上。头长约为全长的1/4,略扁平,吻部突出,端稍上翘,眼小,口大。躯干和尾部侧扁。背鳍较大,居臀鳍之前,大小相似,尾鳍叉裂明显,近对称发育。
凌源市大新房子一带的狼鳍鱼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地层。其体呈梭形,背部平直,体长约为头长的3.5倍,头部大小与体高相似。眼大,吻短,口裂较深。鳃盖骨巨大,长方形。背椎41~47个,尾鳍分叉大、裂浅,常有一个尾上骨。
北票市上园镇尖山沟一带的北票鲟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地层。北票鲟为软骨硬鳞鱼类,鲟目,北票鲟属。幼鲟不足,成鲟可达90cm。体呈长梭形,背缘较平。头宽而平直,口宽,吻部圆钝。尾鳍为长歪尾。
北票市上园镇尖山沟和黄半吉沟一带的狼鳍鱼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地层。其体小,呈纺锤形。体高约为全长1/4~1/5,头大,吻端圆钝,头长与头高几乎与体高相等。眼大,口缘有大的锥形齿。脊椎43~45个,最末三个尾椎上扬,尾鳍分叉浅。鳞片圆形。
义县金刚山一带的狼鳍鱼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其体呈纺锤形,略侧扁。头短,头长小于体高。额骨宽短,口缘及口内的尖锥形牙齿硕大,脊椎40~41枚。尾鳍分叉,无尾上骨。鳞片圆形,较厚大。
陕西石鱼
石鱼,产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千阳县石鱼沟等地。该石为鱼类化石。石鱼沟地质构造特殊,因出土过大量鱼化石而得名。
清徐珂《清稗类钞·矿物》鱼石:“汧阳县有鱼石,状如馒头,破之即成两石,各有一鱼形,鳞鬣宛然,以手摩之,作鱼腥。溪中所产之石皆然。”注:汧阳县,即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
生长与分布
石鱼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浅水中,南非、墨西哥、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沿海地区都可见到。
形态及特征
底栖,行动迟钝,生活于岩礁、珊瑚间以及泥底或河口。体粗短,头和口大,眼小,皮肤被以疣状肿块和肉垂,不光滑。为危险鱼类。伏于水底不动,体形与颜色常同周围环境混为一体,不易察觉。石鱼的背鳍上长着12~14根粗大锋利的毒棘,是用来防备天敌伤害的。
生活习性
生境及食性
石鱼生长在热带海洋中浅水域的岩石缝隙里,以小鱼小虾为食。产于江西省犹县。鱼纲、银鱼科。成体大的长寸许,生活在飞瀑深潭、高峡水流崖石缝间。因其喜水底沙砾处,故古代称之“沙塭”。肉味鲜美,蛋白质丰富,为高级营养食品。
伪装特性
石鱼因其外表而得名,善于伪装成一片岩石、珊瑚或是水草等,还会根据周围环境而变化颜色,等猎物接近时敏捷地吞食。
石鱼毒性
石鱼的外表看起来平庸无奇,但它的叮咬功力可是出类拔萃,既疼痛无比又具有致命毒性。它生长在热带海洋中浅水域的岩石缝隙里,背部长有数根极为锋利的尖刺,它会将自己伪装成一片岩石或珊瑚,哪个倒霉的路过动物一旦踩到它身上,石鱼背上的尖刺会刺穿它的皮肤,注入一种致命毒液。据称被刺的痛感尖锐而强烈。
石鱼是世界上最毒的鱼类,当被误踩上时,可通过背鳍棘的沟将大量毒液注入对方体内,引致创伤和剧疼,有时可致命。人体在中毒后会立即出现呼吸困难,浑身剧烈疼痛,伴随症状有恶寒、发烧、恶心,进而会引起昏厥、神经错乱、呕吐胆汁,接着心脏衰竭、血压下降,皮肤会在1个小时之内变成蓝色,面部会因痛苦抽搐而扭曲变形,紧接着会胡言乱语、谵妄无知,最后呼吸麻痹,失去知觉。免疫力最强的人在24小时之内、普通人在二、三小时之内会死亡。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你猜我猜不猜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石鱼】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