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成长于英国南部田园风光中的玛格丽特(丹妮拉·丹拜-阿什Daniela Denby-Ashe 饰)由于是牧师的父亲辞了工作,一家人搬到了全然陌生的北方小镇米尔顿。不同于南方的温暖舒适,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米尔顿又阴冷又脏乱。路上不再是芳香花草,取而代之的是粗鲁的工人、棉絮飞舞的纺织车间。除了新环境的不适应,还有来自纺织厂的厂主——年轻的实业家约翰桑顿(理查德·阿米塔格 Richard Armitage 饰)的盛气凌人及对工人的苛刻,这让玛格丽特对米尔顿的第一印象极其糟糕。
随着米尔顿生活的加深,玛格丽特渐渐认识到工人粗鲁暴脾气背后的温柔和疾苦,坚定的站在他们一边。和其立场相反的雇主桑顿则对玛格丽特一见钟情,但不善表达的他似乎在无形中把玛格丽特越推越远。二人如同南方与北方,截然相反但又紧密相连······
玛格丽特·希尔是中产阶级教区牧师的女儿, 她一直享受着英国南部农村特权式的教养。但当她父亲搬家去Milton时,她被迫要适应那里的新生活。Milton 是一个位于北部的磨房镇,处于工业革命期间,它正在挣扎着求生。对于新环境,马嘉丽觉得很震惊。她对尘土,噪声和当地居民粗野的态度都很讨厌。
后来充满吸引力的磨房老板约翰·桑顿成为她父亲的学生,他深深被玛格丽特·希尔所吸引,但对这类粗俗和没受教育的阶层,她明显地表现出了她的不满及成见,她拒绝了他的求爱。随着时间过去,玛格丽特对磨房工人的态度,开始转变,她和他们一起工作,一起对抗贫穷和疾病。约翰·桑顿对玛格丽特的默默关怀,以及其对雇员态度的改变,使玛格丽特·希尔先前的成见有所改观。随着双方误会的逐渐解除,在桑顿陷入经济困境之时,玛格丽特对他施以援手,最终他们走到了一起。
演员表
Daniela Denby-Ashe .... Margaret Hale
Richard Armitage.... John Thornton
Sinéad Cusack .... Hannah Thornton
Lesley Manville .... Maria Hale
Tim Pigott-Smith .... Richard Hale
Pauline Quirke .... Dixon
Brendan Coyle.... Nicholas Higgins
Anna Maxwell Martin .... Bessy Higgins
William Houston .... John Boucher
John Light .... Henry Lennox rest of cast listed alphabetically:
Jane Booker .... Mrs. Shaw
Lucy Brown .... Anne Latimer
Tom Charnock .... Williams
Ben Crompton .... Inspector Mason
David Cullin .... Mr. Slickson
Richard Evans .... Dr. Donaldson
Rupert Evans .... Frederick Hale
Tim Faraday .... Mr. Watson
Emma Ferguson .... Edith Shaw Lennox
David Fleeshman .... Landlord
Shaun Hennessey .... Mr. Henderson
Jo Joyner .... Fannie Thornton
Frank Lauder .... Stephens
Kay Lyons .... Mary Higgins
Russell Mabey .... .... Mr. Hamper
角色介绍
玛格丽特
BBC里的女主人公都不是现今大众所认可的那种美,然而都带着个性,带着柔和,带着永远都看不腻的气质。
玛格丽特也是这样。她很可爱,起码我看到她圆圆的脸蛋微微笑起来,就这么感觉的。“理解”这个主题,在她身上表现得最全面,在理解与接受了以后,她完全地融入了进去。从南方到北方,她进行的是一种历史课上所说过的“民族大融合”。虽然不存在民族上的问题,但的确是一种涉及到文化、地域以及生存的融合。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优美的处理,展现“工业化”,并没有弄得像男作家们笔下的那么生硬、壮阔而没有人情。当玛格丽特第一次遇见桑顿,在那个纺织工车间里,我和她一样,打开那扇门,被那门后的景象给震住了。美,真美,四处飘散的棉絮就像白雪一样,几百台机器同时工作着,架着白色的棉布。我感到,这是一种对于创造工业革命成果的劳动人民的赞赏。可玛格丽特却看到了“一点都不像个绅士”的桑顿先生,他出手打人的景象可不是任何女士都想看的。而玛格丽特也不知道他的愤怒是为了整个工厂的人的生命。再美的景,也被破坏在了桑顿留给她的坏印象下,她写信给表姐伊蒂丝说:“I think Ive seen hell. Its all white, snow white....”多么有意味的句子,在一片白色飘絮中音乐进行着,我爱极了第一集的结尾。
玛格丽特的不卑不亢与善良让她完成了这一项融合,也成就了她生命中的幸福。她是个聪明的姑娘,可能也是受了好思考的父亲的影响。但她喜欢主观臆断,看事物不全面,又是个大胆、感情强烈的人。有时候觉得玛格丽特就像是自己,那些缺点和优点。我看到她对*官撒起谎来的样子,真的是感到自己在说话了。想做好事,又不自觉会做错很多事,但最终还是稳稳当当生活在那里了。
桑顿先生
他自始至终都善解人意我的确是这么认为的。由于童年的变故他知道人世的很多。在工业革命时期有个有良心讲原则的雇主真是那一带人的庆幸了,然而工人们居然还要罢工。因为他是主人,主人被穷人。
误解,是正常的事。他理解了玛格丽特,理解了希金斯。最终他居然能够凭着那股爱跑到豪斯顿,摘下那朵花,真是让人格外感动。令人更加感动的是他居然把那朵花带在身边,交到玛格丽特手上。火车站,真可能是他们的宿命。玛格丽特和哥哥的拥抱造成的误会是在火车站——那样漆黑的夜晚,他们偏偏都在火车站。最终玛格丽特去米尔顿回来、桑顿去豪斯顿回来,列车就这样停在站台上,两人相遇。
还有一个令我格外感动的场面。就是玛格丽特乘马车离去时,桑顿站在门前,说:“Look back, look back at me....”那神情,那语气,太有意味了。然而玛格丽特没有回头。这是让我十分遗憾的。但也许是情节的缘故,按照一般道理,如果玛格丽特回头了,桑顿就要冲上去了,故事也会这样草草结束。
桑顿母亲
桑顿先生的母亲桑顿太太是个我十分喜欢的角色。她不喜欢玛格丽特,并且表示过要恨她。这都是由于她对儿子的爱。只有玛格丽特才能把她的约翰从她身边带走。知道桑顿太太怎样把约翰培养成这样坚强、果断、明智的人以后我就开始喜欢这位母亲了。她拥有高度的尊严,却绝不是那些肤浅无知的富太太的狂妄自大。她有责任感,答应了玛格丽特的母亲要把玛格丽特当作女儿一样劝诫就说到做到,尽管她恨那姑娘。面对家业的跌宕,她有非凡的镇定。她担心的不是钱,而是自己的儿子约翰。她说,母亲的爱坚如磐石。她就是这样的母爱的奉献者。和她的儿子一样,有着大勇的一个人物。
希金斯
看这位人物要一直看下去,这样就会越来越喜欢。刚开始他站在讲台上,对着一对工人说那些煽动性的话语,“Well all stick together!”、“Strike!”,这让人有些不大喜欢。因为站在主人公桑顿的立场上,工人罢工是极其糟糕的一件事。然而看到后来就知道,他强调的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工会,是一种大众化的利益。要干什么事都好好地干。罢工时坚定地罢工,工作时认真地把事情完成。但当家里有妻子和六个孩子要养活的人控诉他没有人性时,我突然感到任何罢工行动的残忍性。希金斯虽然看上去是个莽汉子,圆圆的脸上却充满了爱和关怀。他和玛格丽特一家的友谊、对女儿贝西的爱,都让人感动。贝西死时他是那样柔和平静。不出声地落泪。每一次将女儿揽入怀中,都会是小心翼翼、充满父爱。他最后和桑顿的关系变得那么好,真是让人欣慰。
又一部没有所谓“坏人”的作品。但对于每个人,作品都强调了让旁观者加以足够的理解去看待。因此会发现其中有足够的爱。在四处都是冰冷砖头的米尔顿,却有着直率洒脱的情感。这剧也涉及了工业革命带给环境的影响。染坊里的紫色燃料流进运河,河水都变紫了。许多细节的处理都很出色。
能看到桑顿先生后来竟然那样满怀深情,而玛格丽特几乎有些傻了,感觉比看到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局要有意思许多。在看这剧之前,我一直以为是两人永远的离别。但我更加喜欢他们之间的这种互相理解,而不是达西和伊丽莎白的。
盖斯卡尔的原著写得很长。如果我能够坚持把Wives & Daughters的原著读完的话,应该也有信心去读North & South。发现其实她的故事也都很简单,但North & South的社会性更加强烈,而这通常都是跟地域性紧密相联的。
幕后制作
影片秉承BBC经典电影系列一贯的严谨、大气与典雅的风格,演绎了一出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一位来自南方的女子玛格丽特·希尔与来自北方的纺织业巨子约翰·桑顿之间“傲慢与偏见”般的动人故事。
影片背景:
《北与南》(North & South)的场景是正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北方小城,女主角变成了在桃花源般的南方乡间受过良好教育个性独立的牧师女儿玛格丽特,男主角则是北方城里少年辍学白手起家事业有成的工厂主桑顿。两个人背景不同、喜好不同、个性迥异,初看上去就像南极与北极,不会有相逢。但是,工业革命来了,南北联通了。机器渐渐代替了纯手工劳动,铁轨慢慢铺到了村村镇镇。蒸汽火车将南来北往的人客货品输送到一个个目的地,即使你其实并不知道要去哪里。
火车在《北与南》里的象征意义很丰富:一方面是工业革命大潮涌来的势不可挡(这个意象在Gaskell的《Cranford》里更直白),另一方面是命运也即人生的不可预知——一旦上了车,遇到什么样的同伴,路过哪一段站台,甚至转乘哪一趟车,都无可预知。意志坚强、人格独立、思想成熟、目标明确的人,能在乘车过程中不断地上下换乘转站,到达终点。
玛格丽特和母亲随着放弃牧师职位的父亲乘着火车北上去工业小镇Milton,并不知道等待她们的是什么。和母亲一样,玛格丽特爱极田园生活,对繁华奢靡的都市伦敦生活毫不向往。当初母亲为着爱情嫁给贫穷但才华横溢的牛津才子,双双来到乡下营造心中的桃花源,虽不富有,却也衣食无忧。如今,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加之父亲对教条化的信仰日渐疑惑,辞职来到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城市找寻生活新坐标,多少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的迁徙动机。
尽管父亲向焦躁不安的母亲保证生存下去不成问题,只是生活水准要打些折扣,习惯了山青水碧、花红柳绿的母亲在空气混浊、污染严重的城里还是极端不适,甚至患上忧郁症。颇有自责的父亲以教书为生,挣下的钱除了交付房租也剩不下几文。生活,对于独立又有主见的玛格丽特是个挑战:像父亲一样积极地适应还是像母亲一样消极地怨艾,这是一个问题!
好在玛格丽特积极乐观,善解人意但也很有主见。对于周围世界的好奇,尤其是对周围人群的好奇,使得玛格丽特到达伊始就迈出独立的脚步。这个独立自然不是经济的,却比经济的独立来得重要,是人格的独立。因着这份独立,她开始接触并了解身处的新环境,即使显得格格不入也无妨,谁说工业城镇就该大街小巷挤满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穷苦生灵呢?
一颗开放的心足以拥抱整个世界。玛格丽特在巷陌的穿行中结识了行侠仗义的工人尼古拉斯和他的女儿女工贝悌。和这个阶层的人交朋友,对于玛格丽特和她所代表的阶层,需要付出的首先是勇气,还要承担来自两个阶层的不解与疑惑:即便是在宣称“人生而平等”的基督教徒心里,接受自己所在的等级并恪守阶层界限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上帝将你放在更苦难的阶层,那是上帝的意思。
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有些太偏爱玛格丽特了。南北两极才出现一个南,北方的工厂主桑顿到如今还没露脸,太不公平了。这不,玛格丽特到了纺织厂里,要找父亲的学生厂长桑顿先生。在棉絮飘飞、机声隆隆的车间里,玛格丽特看到了桑顿——年轻而沧桑,严厉得几乎粗野。这个第一印象相当糟糕,在玛格丽特心目中几乎成了北方工厂主的集体形象。
桑顿也很恼火:小姐,你冒冒失失闯到车间里干嘛?呆在办公室等我不就得了?这里哪能装得下你这样的娇小姐嘛。其实双方都不傲慢,但一样形成偏见,天有时、地却不利、人哪能和啊?偏见因为双方极少的沟通、极大的误会而愈演愈烈,再加上一个视儿子如生命、时时刻刻担心儿子被女人抢走的桑顿娘,关系不愈来愈糟糕才怪呢。
看似老死不相往来、无可救药的局面也会有转机。劳资双方的矛盾在工业革命初期尚无劳动保护法可依的阶段,通过罢工形式表现出来,却很容易激发恶化成武力争斗。桑顿的工厂也不例外,不过,这次多了个第三方,一个无形中担当了调解人角色的第三方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担当这个角色,有两个因素:1,了解劳资双方的代表与需求,作为中间人;2,对劳方有足够的基于同情的关心,对资方代表桑顿有无意识的爱情。
是的,爱情在双方都以反常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说,双方成为对方暗自心仪的对象,却不能快意表达,阻隔他们的是南北之间的千山万水阡陌沟壑。所幸双方都理智情感并重,在来自下层的尼古拉斯与来自上层的拜尔先生不同场合的解释说合中,双方终于看到对方的另一个侧面,加深了解。
当摆脱了对生活的诗意美化的玛格丽特再度来到站台,等候南去的列车时,北往的火车上载来的,是捧着一腔爱情的桑顿。在乡间苦苦寻觅得来的一朵黄玫瑰,是桑顿苦苦寻觅玛格丽特的一片心。在相逢的站台上,相爱的人不再唇枪舌剑;当昔日的冤家紧紧拥抱时,一切尽在不言中……
汽笛响起,让那些偏见们随着蒸汽与长鸣一起消散在风中吧……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娱乐嘉年华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南方与北方(电视剧)】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