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莱钢高级中学是山东“省级规范化学校”,(原莱钢一中)坐落在济南市钢城区钢都大街中段路南,位于莱钢的政治文化中心,学校及其周边风景优美,环境幽雅,文化底蕴丰厚,是学子们求学的理想之地。莱钢高中前身是1963年建校的沂蒙生建钢铁厂小学,1971年正式定名为莱钢一中,2007年企业改制更名为莱芜市莱钢高级中学,自成立高中以来,学校秉承“保护天性,尊重人性,促进个性,协调共性”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如何做人,如何求知”两大主题,力争各个层次具有特长的学生都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深造,走出了一条全面发展,注重特长,面向企业, 服务社会的办学之路,成为莱钢教育的“龙头和窗口学校”。
近几年来,我校依托莱钢进行了大的校舍改造,教学新区已于2005年暑假后投入使用。学校配备了高规格的标准塑胶运动场、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监控室、大型阶梯教室。为了全方位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最近学校又有两大新的举措:一是与全国高中北京四中联盟,共同打造现代化教学信息共享平台,成为其远程教育学校,在其平台之上,两校教师可以就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与考试内容等进行广泛交流和沟通,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也可通过网络交流获得北京四中的宝贵资源或名师指导,以此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二是学校实现了全方位多媒体教学,构建了主控室—教师办公室—北京四中—学生教室四位一体的网络体系,为大面积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学校还配有高标准规范化的学生食堂,卫生条件、饭菜质量堪称前列,价格优惠,物美价廉。学校有男女生宿舍楼各一座,宿舍内冬有暖气、夏有风扇,学校还配备了浴室,大容量的太阳能热水器保证了住宿学生的卫生要求。宿舍内还配有专门的自习室,为学生提供提供了优良的休息和自学场所。我校是莱芜市的四个高考考点学校之一,我校的学生可以免除外出高考带来的吃住等生活上的诸多不便,熟悉的环境和生活习惯为学生考出好成绩增加了几分保障。学校坚持人性化管理,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和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成为学生求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拥有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数名,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占教职工的20%,80%以上的教职工具有中学高级职称,形成了一支勤奋能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师资队伍。多年来,学校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国内大学都留下了莱钢高中学生的身影,许多优秀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学有所长的专家教授,在各行各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祖国建设增添着绚丽的光彩。
“金戈铁马闻征鼓,只争朝夕起新程”,如今的莱钢高中正在莱钢集团公司直接领导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必将为莱钢教育和莱芜教育作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师资力量
名师风采
中学学科带头人
金雁 苗鸿雁 王京伦 杨之绍
莱钢高级中学教学能手
董梅 郭灿学 韩树宝 蒋冬梅 亓海伦 孟秀莲 柳季 郑西岳 于波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数名,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占教职工的20%,80%以上的教职工具有中学高级职称,形成了一支勤奋能干,业务良好,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师资队伍。 学校信息教育技术居全省前列,所有教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拥有莱芜市千兆以太校园网,23个教学班实现了班班通.广大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教学、教研、制作教学课件的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多人次教学课件在全国及省市区比赛中获奖,实现了网上备课,网上教学,网上教研和网络管理。多年来,学校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国内大学都留下了莱钢高中学生的身影,许多优秀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学有所长的专家教授,在各行各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祖国建设增添着绚丽的光彩。
科学研究
连续多年被评为莱钢集团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多人次获全国物理、化学、数学等奥林匹克竞赛及全国英语能力竞赛奖。
文化传统
学校通过相声、京剧艺术进校园,普及太极拳,举办京剧联欢会、开展“修身”行动等活动,形成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底色;通过 80 多个学生社团的成立,搭建起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崭新平台;通过精彩纷呈的对外交流活动,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开设研究性学习、行业体验、游学天下、公益活动等综合社会实践课程,使学生得以广泛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拓展出高中深化素质教育的广阔空间。
历史沿革
莱钢高级中学前身是莱钢第一中学,莱钢第一中学是由一九六三年二月建校的“沂蒙生建钢铁厂小学”变迁而来。二零零七年九月二十一日学校划归莱芜市政府管理,成为市直属学校,并随之改名为莱芜市莱钢高级中学,简称莱钢高中。
一、一九六三年二月“沂钢小学”建立。
为使职工子弟就近入学,厂党委于一九六二年下半年整修水房(工厂已停产),设两个教室、一个办公室,于一九六三年二月正式开学。专职教师4人,学生40余人,复式班两个(1-5年级)。
学校工作在厂政治处的直接领导下,由伦绍兴同志负责。业务领导与当地教育部门联系,并参加县、公社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
二、一九六五年校址搬迁。
因工厂上马,学校由“水泵房”迁至当时“基建队伙房”。学校扩至1-6年级70余人,专职教师6人。
三、一九六六年八月学校搬迁。
因工厂投产、校址要拆除,经筹建后,学校迁至桲椤沙河以南,校名为“沂钢桲椤小学”(另有西工地小学),行政负责人张永朋同志。
同年下半年后,因“文革”动乱学校业务与当地联系中断,由厂政治处全面负责。学校扩至1-6年级六个班,学生150余人,专职教师7人。办公室、教室、宿舍、操场一应俱全,并有伙房。
四、一九六九年春,桲椤小学迁至铁铜沟,由于职工家属都集中居住在铁铜沟,所以学校必须随之搬迁。至一九七一年七月,学校很快扩大,增设初中一、二年级,共有学生200余人,教工16人。
五、一九七一年九月随家属区搬迁,学校迁至现在的“莱钢中心小学”校址,校名由“沂钢小学”改为“莱钢职工子弟学校”。
该校舍于一九七零年动工,一九七一年六月基本建成,学校于七月搬迁,围墙未修,校院未整平,没有操场。只有教室15个(45间),建筑面积1593.24平米,办公室、宿舍24间,(另有小伙房8间)职工伙房3间,总投资四万余元。
一九七一年十月,上级委任李玉萍同志为学校党支部书记,学校党支部建立。
一九七二年二月,上级委派朱宝庆同志为副校长(兼总务),同年新建西大门、传达室、操场和围墙。
一九七三年春,上级委派魏会亭同志为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同年秋,学校教工宿舍改建为办公室、图书馆等(在校内居住的教工搬出)。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四年的政治运动,重大变革有:“批林批孔”、批判“读书做官论”、“读书无用论”。一九七三年批判“烟台教育黑令”等,急需建立正规的学校秩序。
一九七三年学校改名为“莱钢第一中学”。
一九七四年冬,学生增至500余人,教工增至40余人。一九七四年三月,“工宣队”进驻学校。同年校办工厂建立。学生“学工、学农”勤工俭学(主要是捡拾废钢铁),至一九七九年共积累达十万元,购置冲床、拖拉机、开关柜和给学生买鞋、运动衣等物。
一九七五年五月,上级党委委派杨国亮同志为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同年扩建教室三个(九间)。
一九七七年,“工宣队”撤离学校。
一九七八年春莱钢决定我校为莱钢重点中学,四月委派吴秉忱同志为校长兼党委支部副书记。
同年六月,省教育厅长来校视察,对如何办好重点中学做了指示,并表示对师资、仪器予以大力支持。
同年,学校建制健全,教导、总务、小学部都设主任、副主任。工会、团、队及学生会组织相继建立。
同年,学校协同主办单位第一铁厂,与有学生的单位成立“联办”机构,由一铁财务科向各单位筹集办学经费。暑假后面向全厂招收了“高中重点班”。
六、一九八零年九月集中办高中。
一九八零年上半年莱钢决定集中办高中。六月教学楼落成(建筑面积3291平米),集中办高中的一切准备工作突击进行。至九月集中莱钢五处中学的高中二年级八个班进校,同时招收高中一年级四个班。
新建学校为中学部的教室和办公室,小学部教室、办公室迁至南院平房,中间一排平房为高中学生宿舍和单身教工宿舍。
同时,经费筹集办法改为:按学生数向各有关单位筹集办学经费,学校筹办由第一铁厂财务科代管。
一九八一年下半年,高中改为三年制。
一九八二年八月,党委委任薛震同志为校长,吴秉忱同志为党支部书记。
一九八二年下半年,学校的人事、党、团、工会及经费由第一铁厂交莱钢机关有关单位管理。
一九八三年,莱芜市授予我校“选飞红旗单位”。
同年,莱钢党委命名我校高中部为“红旗单位”
一九八三年,我校薛震校长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并出席山东省优秀教师代表会。
我校有教学研究理事会理事三人(生物、政治、历史)。
一九八三年为止,我校已初具规模:小学部16个班,670余人,教工37人;中学部21个班近1000人,教工100人。合计教职工137人,学生1670人,占地总面积45.06亩,建筑面积9656.66平米。
一九八四年九月根据上级指示,中、小学分家,原小学部改名为“莱钢中心小学”,中学部为“莱钢第一中学”系完全中学,共有24个教学班(初中12个班、高中12个班),占地面积为28.75亩,建筑面积为7261.5平米,共有教职工99人,学生近1200人,教职工中,教师73人(包括兼职的行政人员,职工26人。初中教师34人,达标率为61.8%,高中教师39人,达标率46.2%)。
1995年暑假前,学校在钢都大街北路建成新校舍一处,学校将原路南校址作为初中部,路北新校址作为高中部,初中部由李承效任校长,高中部由郭立兴任校长,实行一校两部办公,1996年初中高中分为两校,初中部改名为莱钢十中,高中还沿用莱钢一中的校名。
1996年5月8日路纯英任学校校长,荣波任支部书记。
1998年12月31日赵子平任学校校长,荣波任支部书记。
2003年9月16日亓东民任学校校长,付毅任党支部书记。
按照莱钢集团安排,2004年开始扩建学校,在原钢都大街路南十中校址东侧续建教学楼和实验楼,建筑面积4500平米,将原学校男生宿舍楼、实验楼拆除,只保留西段教学楼,建成后,新旧一体,总建筑面积10300平米。2005年8月,总公司安排莱钢十中和莱钢一中校址互换,一中到钢都大街以南办学。新旧楼归一中所有,十中到路北办学。
2007年9月21日,按照山东省政府2005年60号文件精神,国有企业剥离社会功能,学校划归莱芜市政府管理,成为市直属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是市教育局,学校改名为莱芜市莱钢高级中学。
2013年7月吴希华同志任校长。付毅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其他信息
教学设施
教学配套设施先进,按园林化、生态化设计。23个教学班均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与互联网连接,实现了班班通。拥有图书办公综合楼1座,教学楼3座,艺术教学楼1座,科技实验楼1座,800平方米容纳100人住宿的学生公寓1座(均设有独立的卫生间、盥洗室),可供400名学生同时就餐的餐厅1个,40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1个,1000平方米校园广场1个,超市、浴室、洗衣房、理发室等其他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学校管理
几年来,学校领导坚持“团结、廉明、勤奋、开拓”的工作作风,以人为本,严格管理,狠抓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根据自身特点,规定了校魂、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谱写了校歌。制定了《莱钢高级中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莱钢高级中学教职工量化积分奖励方案》等80多种规范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并汇编成书。实施了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绩效工资制等改革方案,进一步启动了学校内部活力,提高了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力的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学校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宗旨,确定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逐步实现了课堂教学素质化、人性化、多样化;深化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在语文创新写作研究与实验、张思忠英语教学法、数学尝试教学实验与研究、理化学习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重视活动课教学,将活动课优化为班级、级部、学校三个层次,分为德育、文化知识、艺体、科技、社会实践五个类别,80多个活动团体,充分张扬了学生个性,发展了学生特长,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办学成果
多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提高,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升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全国重点大学。荣膺莱芜市高考“十强学校”称号。
所获荣誉
优美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全新的办学理念,优质的师资队伍,使莱钢高中跻身全省名校行列,学校先后被授予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山东省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中学、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省山东省科研型重点实验学校、省级电化教育示范学校、莱芜市教育先进单位、莱芜市文明单位 莱钢集团卫生先进单位 莱钢集团教育先进单位 莱钢集团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莱芜市莱钢高级中学】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