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安徽省无为中学位于安徽省无为市,是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安徽省第一所获得北京大学授予“高中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县级中学。
学校创办于1925年的无为市初级中学,先后更名无为市立中学、皖北巢湖行政区无为中学、皖北区无为中学、安徽省无为中学、兴无中学,1970年11月恢复建制定名为安徽省无为中学。
截至2013年7月,学校占地约160亩,建筑面积25000多平方米,设有6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3500余人,专任教师231人。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7月,学校专任教师231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75人,一级教师83人,省级教坛新星3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市骨干教师13人,教师平均年龄39岁。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由红色背景的椭方形、西寺塔、白色条带、校名和建校时间构成。一条白色条带代表流经县城的河流,表示学校依河而建;西寺塔表示学校依古塔而建(学校于1956秋迁至西寺,寺内有古塔,即今校址)。
校歌
《青春之歌》
词:吕鸿宾
曲:吕其明
西寺塔高大江水长,莘莘学子弦歌一堂。
明德博学求真超越,放飞我青春理想。
郁郁桃李香馨四方,培育我啊明日栋梁,
春风化雨重任担当,灿烂我无中芬芳。
铭记时代的嘱托,智勇真纯砥砺图强。
务实创新自主和谐,打造我人生辉煌。
务实创新自主和谐,打造我人生辉煌。
精神文化
校训
明德 博学 求真 超越
“明德”二字源于《礼记》中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道理,在于净化自己光明的德行性,在于用这种德性去使民众自新,还在与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广泛的学习并且志向坚定不移,深入的问问题并且时常的思考,仁的道理就在这里面。
“求真”出自《闽中理学渊源考》:“求真于未始有伪之先,而性之真可见矣;求善于未始因恶之先,而性之善可见矣”。意思是说,虚伪还没发生之前去求真,真实的人性就 能显示出来;罪过还没产生之前去求善,善良的人性就能显示出来。
“超越”源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教风
敬业、爱生、严谨、创新
校风
务实与创新并重,自主与和谐共存
学风
让学习成为习惯,让探究成为常规
历史沿革
1925年,在无城后新街沙氏宗祠创办无为市初级中学,为县级初级中学。
1928年,迁往无城东门刘家公馆。
1930年,迁往无城观震潮(即今无为一中校址)。
1938年,迁往开城桥徐家新屋(借四维小学校舍)。
1939年,迁往无城绣溪(租王家公馆李氏宗祠暂用)。
1940年,迁往无为南乡黄姑闸。
1942年上半年,先解散了学校,接着在庐江黄泥冈陈祠复校,旋即迁庐江黄泥河镇;秋,由庐江黄泥河镇迁回县内南乡汪田的田埠苏村,冬,再迁至本县与庐江接壤的断腰岭。
1943年,由断腰岭迁至庐江的砖桥。
1944年,由砖桥迁回县内合毛河镇。
1945年,迁回无城黉门。
1946年秋,更名为无为市立中学,增招高中上升为完中。
1949年,更名为安徽无为中学。
1950年,更名为皖北巢湖行政区。
1951年,更名为皖北区无为中学,上升为地区重点中学。
1952年,更名为安徽省无为中学。
1953—1956年,跨黉门与观震潮(即今无为一中)两处 。
1955年,上升为省管中学。
1956秋,迁至西寺(内有古塔)即今校址(西大街104号)。
1966年7月,毁古塔,易校名为兴无中学,即今校址。
1968年10月,撤销建制。
1970年11月26日,恢复建制,定名为安徽省无为中学。
1980年,定为县重点中学、地区重点中学。
1987年,上升为副县级建制。
1997年10月7日,确定为巢湖地区规范完中。
2001年,晋升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2013年,获得北京大学授予的“高中校长实名推荐”资格。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安徽省无为中学】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