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赤峰市第二中学始建于1924年,由原赤峰二道街西段高小学堂改建,初名为热河省赤峰县立初级中学,是当时热河省地区的第一所中学;1951年被定为热河省重点中学;1956年热河省撤销,学校更名为赤峰第二中学;1963年被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重点中学;1969年赤峰市(县级)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8年文革结束社会秩序恢复正常,该校被定为辽宁省重点中学;1979年昭乌达盟划归内蒙古;2002年该校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2011年恢复初中部招生,重新成为完全中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赤峰市第二中学共有特级教师5名,国家级骨干教师5名,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5人,自治区级骨干教师2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2名,自治区级教学能手16名,赤峰市级教学能手46名,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以上人数占教师总数的20%。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赤峰市第二中学校训:明德敏学,穷高极远
校风:文明、勤勉、乐学、创新
教风:敬业、严谨、博学、爱生
学风:勤学、尊师、诚信、求索
校歌
未来星辰 王燃 词 任学杰 曲
奋进!我们千古玉龙的子孙
青春少年未来天空的星辰
这里的泥土见证栋梁的成长
这里的绿叶聆听激情的歌吟
我们开垦知识田野,我们付出学习艰辛
刻苦读书勤奋耕耘,是我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心
奋进!我们红山文化的传人
青春少年未来世界的主人
美丽的校园升腾太阳的方阵
温馨的课堂演绎七彩的青春
我们同窗共度风雨,我们并肩创新求真
献身祖国报销人民,是我们永远的志向永远的心
社团活动
截止2014年秋季新学期,赤峰市第二中学已经有了许多由校内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兴趣社团,其中包括篮球社、动漫社、摄影社等。
2014年7月21日,“内蒙古第十三届运动会举重预赛暨全区青少年举重锦标赛”在赤峰市第二中学开赛。
2014年7月22日,第五届宋庆龄国际青少年交流营赤峰联谊会在赤峰市第二中学礼堂举行。
2014年10月26日,赤峰全市中小学足球联赛首场比赛在赤峰市第二中学体育场开赛。
历史沿革
赤峰市第二中学始建于中华民国十三年八月一日,即公元1924年8月1日,校名为热河省赤峰县立初级中学校。她是由原赤峰高等小学堂改建而成的。校址在赤峰二道街西段路北。
1933年,热河战役后赤峰沦陷成为伪满洲国的一部分
1934年,校名改为热河省立赤峰初级中学校。
1938年1月,校名改为热河省立国民高等学校,分兽医和农林两科。
1940年,设临时教员养成所,招收蒙生,分特修科和本科。
1944年春,改名国立赤峰师道学校,从国高中分出。
1945年8月,苏联进军东北,日本关东军投降,赤峰第一次解放,人民政府在原校址重建中学,校名定为赤峰中学。
1947年6月,赤峰从国民党统治中解放,冬季复课,设地方干部班、小学教师培训班、初中一年级和预备班。
1948年5月,曾迁往市郊八家村临时办学。
1949年2月,校名改为热河省立第一中学。
1950年5月,校名恢复为赤峰中学。
1951年末,定为热河省重点中学。
1955年,成为单纯的[三、三]制完全中学。
1956年,热河省撤销,原热河省的赤峰县、宁城县等6个旗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中学改名为赤峰第二中学。
1957年,校址迁入赤峰市园林路的旧址(该校址现为赤峰实验中学)。
1960年,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定为全区三所新学制试点校之一。
1963年,被内蒙古教育厅定为全区第一批重点中学之一。
文革期间,先后改名为“赤峰市运输公司韶山中学”和“赤峰市第八人民子弟学校”。
1969年,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赤峰市第八人民子弟学校恢复赤峰市第二中学校名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恢复正常秩序,学校重新步入正轨。
1978年,赤峰市第二中学被定为辽宁省重点中学。
1979年,昭乌达盟划归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被内蒙古自治区定为全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
1983年,昭乌达盟改制为赤峰市,赤峰市第二中学相应定为市直属重点校。
1984年,遵上级指示,改为纯高中。
1986年,重新恢复完全中学。
2002年,取消初中部招生,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
2006年,整体迁入赤峰市新城区新校址。
2010年,开始分层教学。
2011年,恢复初中部招生,建立国际部。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赤峰市第二中学】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