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德令哈市民族学校始建于1980年,原名为乌兰县第二民族中学,建市后更名为德令哈市民族中学。学校座落于德令哈市黄河路24号。服务范围覆盖全市三镇一乡、三个街道办事处和该州大柴旦行委及忙崖行委的广大牧区。1997年香港著名企业家邵逸夫先生在校园内捐建教学楼一座,逐更名为德令哈市逸夫民族中学。2003年教育布局调整,把5个乡镇民族学校及海西民师附属小学并入后更名为德令哈市民族联校。到2013年9月又更名为德令哈市民族学校。自1980年建校以来,已发展成为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较雄厚,教学成绩显著的普通民族全日制公办综合学校,是全市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兼顾民族幼儿教育的民族学校,担负着全市蒙古族少年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为德令哈市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任。
办学特色
学校现组建的第二课程有马头琴、器乐、声乐、蒙古象棋、蒙古刺绣、礼仪习俗、机器人、舞蹈、书画美术、手工制作、博克摔跤、文学及体育类和实验类等共20余种特色兴趣班,传承和弘扬蒙古族传统文化精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学校在弘扬德都蒙古历史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现我校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汗青格勒传承基地》、《德都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传统艺术进校园实践基地》、《德都蒙古蒙古文书法美术培训基地》及《德都蒙古合唱艺术团》等学习基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办学规模
截止2016年3月,学校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蒙古族77人,其他民族3人;其中有研究生学历的1人,本科学历的52人,大专学历的22人,中专学历的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22人,中级职称的56人,初级职称的2人;其中有省级骨干教师2人,州级骨干教师6人,市级骨干教师11人,校级骨干教师23人。2015年9月份,政府聘任7名青年教师。在校生500余人,均为蒙古族学生。有住校生190余人。
办学条件
截止2016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51250.3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75平方米。有教学楼三座,综合实验楼一座,宿舍楼两座,学生食堂一座等设施;电教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设备配套较为齐全;图书阅览室有蒙汉图书2万多册,报刊、杂志10多种。办学条件基本满足广大师生学习、研究、实验和生活之用。
主要业绩
学校先后荣获省级“标准化学校”、“省民族体育先进集体”、“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州级“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州级“文明校园”、州级“绿色学校”、市级“先进学校”、“文明单位”、“平安学校”、“科普特色学校”、“优秀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同时,学校在弘扬民族文化、美育、体育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获得各种荣誉称号近30余项。
办学理念
自建校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采用“双语教学”(蒙语授课为主,兼带汉语和英语)模式,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建设“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地区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魅力学校”为办学目标,以“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改变、学会生存”为育人目标,以振兴民族教育为己任,始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育人、优化管理、提高质量、打造特色、创出品牌”的办学方针,恪守“健康体魄、阳光心态、乐学善思、创新发展”的校训,“团结、务实、拼搏、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善导、奉献”的教风,“尊师、笃学、自主、探究”的学风,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成绩喜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学校确定了“以教学工作为重心,兼顾特色,以特色保稳定,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求品牌”的发展思路,开发了多种校本课程。
发展目标
学校三大发展目标:一是努力提升软实力,即从现在起用二到三年时间从州级“文明校园”晋升到省级“文明校园”;二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力争将学校办成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地区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自治州示范性学校;三是加强队伍、后勤、安全管理,进而把学校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在学校发展三大目标下又细分为行政管理目标(规范、和谐、稳定)、教学管理目标(善学、求实、创新)、政教管理目标(耐心、严肃、引导)和后勤管理目标(热情、及时、安全)四项子目标。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目标是:“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勤政廉洁、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追求卓越”。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德令哈市民族学校】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