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生活服务榜 > 正文

义乌市苏溪镇第一小学

时间:2024/9/15 15:23:2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义乌市苏溪镇第一小学位于苏溪镇胡宅村,地处苏溪镇中心,是一所百年老校,经济比较发达。学校占地6091.5平方米,建筑面积3760多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学校硬件设备齐全。图书室、档案室、实验室、仪器室、音乐室、体育室、美术室、医务室、舞蹈室、音乐器材室等设施完善;拥有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演示教学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院校隶属: 金华市
  • 创建时间: 1913年
  • 学校校训: 崇德善学
  • 学校代码: 2133001187
  • 学校地址: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苏溪镇胡宅社区居委会
详细介绍

学校简介

学校共有班级22个,总共一千余名学生。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学校硬件设备齐全。图书室、档案室、实验室、仪器室、音乐室、体育室、美术室、医务室、舞蹈室、音乐器材室等设施完善;拥有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演示教学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师资力量

全校教职工64人;小学高级教师23人,省春蚕奖2人,全国优质课获得者2人,浙江省优质课获得者1人,金华市优质课一等奖2人,获得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教师有16人,市优质课获得者有12人次,学历达标100%。

办学理念

学校以“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这一办学思想,初步确立了“育有特长的学生,塑有理想的教师,办有特色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发展学生个性,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学校以“崇德善学”为校训,形成“文明、活泼、勤学、创新”的校风、“敬业勤勉”的教风、“乐学善思志存高远”的学风,为社会所称颂。学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做足功夫,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已连续获得了义乌市课程改革综合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浙江省教师培训特色学校”“浙江省雏鹰红旗大队”“省体育达标单位”“金华市文明单位”“金华市先进学校”“金华市示范性小学”“金华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金华市校本研训先进单位”“金华市语言规范特色学校”“金华市综合实践活动示范性基地”“义乌市高效课堂样板学校”“义乌市教科研先进集体”“义乌市艺术工作先进集体” 和“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学校的特色品牌正在向全国示范性学校迈进。

学校历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现有一大批具备大专、本科及硕士学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活动课程上老师团队实力雄厚,有一支师德优良,师风端正,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培养了多名校长,教学骨干,被誉为校长成长的摇篮、教师成才的沃土。良好的干部使用制度,成就了一大批管理者;浓郁的师资培训机制,造就了学校高度的凝聚力、奋发的进取氛围及浓郁的精神和文化底蕴。

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以“生本教育”理念支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设“生本课堂”,成立“学科诊断室”,为广大教师服务,连续6年被评为课改综合先进单位,同时又是义乌市“高效课堂建设”的样板学校,其教学水平在农村小学中处于领头雁的地位。

艺术教育活动通过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全体师生的努力,已是卓有成效。多次获得省、市大奖。学校民乐成为我校一大特色,2008年11月被义乌市教育局授予“义乌市艺术特色学校”。2011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民乐特色学校”,在艺术教育这块领地上,不仅抓好特色项目的建设,并做到了以点带面的普及工作,使学校充满艺术的氛围,使每个学生获得了艺术的熏陶。

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从“动起来”、“常态化”、“七小研”、“小课题”、“十小”、“小课题序列”到现在的“快乐拓展日”微课程活动,已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经历了七次质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不仅是全市的排头兵,甚至也挤在了全国的前列。学校先后被评为金华市综合实践活动先进教研学校、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实验学校,被全国教师教育学会评为“课题研究先进单位”。

历史沿革

民国2年(1913),在蒋宅村蒋大宗祠创办义乌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

民国5年(1916),由前店森屋人王栋改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为县立乙种职业学校,简称苏溪农校,开设“农科”、“商科”两个专业,学制两年。此为义乌最早出现的初等职业学校,先后四届学生毕业。

民国13年(1924)苏溪农校停办,重设义乌县第五区中心小学校,有一至四年级复式2个班,五、六年级4个班,学生近300名。有教员10名。学校重视自然、生物、劳动和实验,有液浸婴儿、喜鹊和八哥鸟等标本;有劳动基地;有花坛和桃、梨、梅等果树。

民国26年(1937),改名为义乌县苏溪镇中心小学校。

民国30年(1941),日寇入侵,校址暂迁后山坞村。

民国31年(1942),校舍蒋大宗祠被日军飞机炸毁。

民国34年(1945)9月,抗日胜利后学校重建。校址迁到胡宅村樟树下,定名为苏溪区中心国民小学校。全校共有6个班级,300余名学生,教职工7名。

当时,齐山楼村何庆瑞筹办学校设施,向李塘村农户租用22间楼房一幢(俗称“三层楼”)作校舍。学校课桌凳、办公桌、蓝球架等,均由何捐款置办。教师每月工资为100市斤大米,何庆瑞一年约捐助大米100市担。第二年开始,部分大米由各村村民捐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改名为义乌县苏溪区中心学校,至1951年,学校校长和教员,均由何庆瑞委聘。

1952年下半年,学校由县人民政府接办。县府文教科任命吴子光为校长,何庆瑞任名誉校长,至1956年止。

是年2月,附设初中班1个,招收学生50人。下半年并入义乌中学。

是年,入学儿童增多,校舍紧缺。由何庆瑞捐献全部造房杉木,在学校南侧扩建楼房12间,增设了教室3个,教师寝室6个。同时,添置篮球架一幅。是年开始,本辅导区内的村校四年级学生,通过考试,录取在本校五、六年级就学。这样,班级由原来6个扩至8个,学生达400余人,教职工18人。

1956年,开办初中2个班,招收学生100人,至1957年学生并入苏溪中学。

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形势,强调“生活集体化,行动军事化”,将本辅导区村校三、四年级学生合并到本校,成为住校生。不久,又恢复原状。1959年下半年,由蒋烈兴接任蒋伦土任校长。

1962年,学校规模扩大。师生勤工俭学,在操场南边建造了教室2个。

1964年,为了普及小学教育,本校附设耕读小学(班),有学生40余人。

1966年,“文革”开始,耕读小学(班)停办。下半年,学校停课,部分教师外出步行串连,学校主要领导“靠边站”,学生学业荒废,教师深受其害。次年3月,学校复课。1968年,小学学制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不再招收村校四年级学生来校读五年级。

1969年,学校校下放生产大队办,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有6名教师下放,150副课桌凳和一些教学设备随教师下放给村校。由于外地教师纷纷回原籍任教,造成教师不足,于是,由“贫管会”推荐、批准,在本社或本村吸收“文革”中的高中或初中生充当教师。原公办教师的粮食由生产大队供给,以工分加补贴作为工资。与此同时,苏溪中学停办,各公社兴办初中。学校附设戴帽子初中2个班,秋季招生106人,以后逐年扩大,至1979年,共有5人班,学生260余人。

1971年,学校恢复为公办,改校名为苏溪公社五·七学校,负责人张友兴。

1972年9月,为培养农村财会人员,增设了会计班1个,招收初中毕业生60人,主要学习农村记账等财会业务珠算、写作,培训一期后停办。

1973年,要求读初中的学生增多,在北边西侧扩建教室2个。

是年,根据农村科学种田的需要因陋就简办起了“5406”菌肥厂,上级拨款建设厂房3间,增添了一套“土洋结合”的设备,学生按班定期输流参加工厂劳动,所生产的孢子粉,可供本社一百多个生产队使用。以后,逐渐推广到全区。同时,学生中还成立了养鹅、养兔、养羊等饲养小组,至1975年停止。

1974年9月,开设社办高中班1个,有学生60余人,至1977年,共有高中班5个,240名学生,毕业了两届,计150余人。1978年在教育调整中停办。

1975年,创办电机修理厂,有生产资料,计人民币2000余元。1978年,改为学校电机修理处,对外营业。

1977年,在校东南侧扩建教室2个,电化室1个,并由上级拨下一些电化教学设备。

1979年,改为苏溪区中心学校。为提高教育质量,区教办对本校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整,调进了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多名,成为全区教学改革的示范性学校和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的中心。

为加强对中、小学的管理,从1979年9月起,学校分设小学、初中二部。初中部共有7个班级,362名学生。设在蒋宅村苏溪下桥头,利用原红卫小学校舍五个教室,新建六个教室和六个教师寝室。小学部共有12个班级,636名学生。两部统一领导,分部负责,由蒋烈兴任教育支部书记,王荣文任校长,负责全社学校行政工作。

1983年9月,县教育局在学校建立“农村中学实验中心”,设有实验室,仪器保管室,实验桌等,拥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仪器,计价值1.5万余元。配有专职、兼职实验教师,并承担新新、巧溪两所初中学生来校实验或送去仪器进行实验的任务。

是年12月,在小学部东面动工兴建三层教师宿舍一幢,共33间,于翌年完工。

1984年,本校被评为区级文明单位。5月,学校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由蒋守梁任党支书,徐才泳任校长。

秋季,为使更多小学毕业生能上初中,将教师寝室改为教室,增招了初中两个班。自筹资金,创办了印刷厂。同时与外单位合办了瓶盖厂,利用两间新宿舍,开设招待所,年利润超千元;还设有电机修理处和小卖部。办厂和开设服务性行业,不仅增加了学校经济收入,而且又解决了部分教师家属的就业问题。

1985年,本校被县府命名为“文明学校惠赠横匾一块。创办了印刷厂,5月公布新的领导班子,6月实行分级办学,由苏溪乡管理。11月,改苏溪区校为苏溪乡校,小学部有12班,589年学生,教职工27人。

1987年,苏溪乡校改名为苏溪镇校。

1988年4月,初中、小学行政分开,各自使用新印章,14个班,700余名学生,24名教职工。

1990年,全校13个班级,学生644人,教职工27人。

1991年度,全校共有13个班,668名学生,教师27人。由张至真任校长。拆除两个破旧厕所,在学校西南角新建厕所60余平方米,在北面教室蹭原厕所位置新建教室一个,建立了校史陈列室,组织学生开展艺术教育,成立了二胡、笛子、小提琴、月琴、美术、书法等兴趣小组。

1992年,全校共14个班,668余位学生,教师28人,学校北面八个旧教室拆除,建造新教学楼,工程建筑面积2141平方米。

1993年,全校共15个班,766名学生,教师31人,校园北面旧教室于93年2月3日开始拆除,建教学楼,建筑面积2053.63平方米。

1994年,全校共15个班,808名学生,教师34人,拆除镇中印刷厂,整体规划操场,建造校门,做了花坛,开水沟,水泥篮球场。

1995年,全校共16个班,833名学生,教师37人,学校成立了正规的图书室、仪器室,建立了电脑室和传达室,由张至真作词,孔迪谱曲编写了《苏溪镇中心小学校歌》。

1996年,全校共16个班,857名学生,教师36人,新教师宿舍楼于8月底交付使用,建立阶梯教室,共108个座位,增加凳脚27条。

1997年,全校共16个班,849名学生,教师35人。由邵健胜任校长。

1998年,全校共16个班,856名学生,教师37人,改造学校操场,除跑道外,全部种植了草坪和铺上了水泥地,并对教学楼后空地进行了清理,铺上水泥地等。学校购买了一套电声乐器,成立了师生电声乐队。

2000年,“苏溪镇小”更名为“苏溪镇第一小学”,在原苏溪镇中校址创办“苏溪镇第二小学”。撤并徐丰村小、新院村小,学生并入苏溪一小,杨梅岗完小划归苏溪一小管理。撤并了齐山娄完小、立塘完小、邢宅村小、莘乐村小,学生并入苏溪二小,原蒋宅村的学生划到二小就读。苏溪一小共有班级20个,学生952人,有正式教职工37人。

2001年,学校共有班级20个,学生988人,有正式教职工37人。创办了学校食堂,向学生提供中餐。由于乡镇撤并,上西陶村小划归苏溪一小管理。

2002年,学校共有班级20个,学生1071人,有正式教职工38人。

2003年,学校共有班级20个,学生1090人,有正式教职工38人。

2004年,胡跃龙任书记、校长,朱文海副校长,学校共有班级28个,学生1490人,有正式教职工46人。

2005年,学校共有班级28个,学生1396人,有正式教职工50人。

2006年,楼忠才副校长,学校共有班级28个,学生1490人,有正式教职工50人。

2007年,学校共有班级28个,学生1326人,有正式教职工52人。

2008年,学校共有班级28个,学生1224人,有正式教职工53人。

2009年,蒋天航副校长,学校共有班级28个,学生1200人,有正式教职工52人。

2010年,学校共有班级28个,学生1199人,有正式教职工52人。

2011年,学校共有班级28个,学生1229人,有教职工72人。

2012年,学校共有班级22个,学生1023人,有教职工59人。杨梅岗完小成立为苏溪四小(原旅游学校)。

2013年,楼向东任苏溪一小校长、总支书记,胡跃龙任一小书记,毛明军副校长,学校共有班级22个,学生一千余人,有正式教职工53人。

2014年,学校共有班级22个,学生一千余人,有正式教职工53人。

2015年,学校共有班级22个,学生近千人,有正式教职工52人。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义乌市苏溪镇第一小学】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义乌市苏溪镇第一小学 小编为您整理义乌市苏溪镇第一小学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生活服务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