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通讯集《旅美书简》,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
显克维支出身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高等学校语文系学习,后因不满沙俄政府对学校的钳制愤然离校。1872年起任《波兰报》记者。大学时期即开始写作,是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作家,素有“波兰语言大师”之称。1896年,显克维支又完成了反映古罗马暴君尼禄的覆灭和早期基督教兴起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905年他因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00多年来,显克维支的作品再版次数和印数均居波兰作家之首,并且被译成40余种外国文字,译本达2000多种。英法等国曾掀起过“显克维支热”。
人物经历
1846年5月5日,显克维支生于波德拉什地区的奥克热雅村。父亲约瑟夫。母亲斯特法尼娅,是富有地主的女儿。1855年显克维支随父母迁至文齐奇纳村。
1858年 显克维支考入华沙初级中学学习,在该校学习四年。1862年考入华沙第二中学,学习二年。1864年转入华沙第四中学学习。
1865年8月,开始在普旺斯克的维依赫尔家担任家庭教师一年。开始写作小说《牺牲》。
1866年9月14日-15日,在华沙第四中学参加毕业考试。10月25日,参加华沙大学入学考试,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医学系学习。1867年2月4日,转入文学系学习。
1868年暑假期间,到什查夫尼察休假,并认识了波兰诗人阿斯尼克。
1869年4月18日,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第一篇评论文章《拉帕茨基的客串演出》。7月3日,在《插图周刊》上发表论文《米·萨金斯基,文学研究》,开始写作中篇小说《徒劳无益》。
1870年6月,在《插图周刊》上发表论文《论卡·米亚斯科夫斯基》。1871年2月,完成《徒劳无益》,并打算写一部像果戈理的《死魂灵》那样的小说《在我们的道路上漫游》。6月,显克维支没有考完大学毕业考试便离开了大学。
1872年从5月7日到7月26日,《徒劳无益》发表在《花环》双周刊上。《每周评论》发表小说集《伏尔西维皮包中的幽默作品》。下半年开始,成为《花环》和《田地》的撰稿人。
1873年从5月到10月,与《波兰报》合作,撰写《无题》一栏的杂文和小品文。7月上旬,显克维支被《波兰报》派往维也纳,写出通讯《维也纳的展览》。
1874年6月,和戈德莱夫斯基、奥荷罗维奇集资接办《田地》,显克维支负责文学部的编辑工作。与人合作翻译了雨果的《九三年》,由《每周评论》出版。8月17日到9月底,显克维支到比利时的奥斯坦德和法国的巴黎访问。
1875年1月开始,显克维支担任《波兰报》“现今”一栏的撰稿人。以“李特沃斯”笔名发表了四十余篇杂文。9月,显克维支发表小说《田园诗情》。10月,显克维支在《波兰报》上发表短篇小说《老仆人》。
1876年1月2日开始,《波兰报》上连载中篇小说《哈尼娅》。2月,华沙检查机构准许出版《徒劳无益》单行本。2月,以《波兰报》记者身份访问美国,途经柏林、科隆、布鲁塞尔、伦敦、利物浦等城。3月16日,到达美国旧金山,与波兰侨民会见。4月21日,到达阿纳海姆,并在那里住了半年,开始写作《旅美书简》,写出剧本《进攻》。9月,访问洛杉矶。完成中篇小说《赛义姆·米查》和《炭笔素描》。
1877年1月,《炭笔素描》发表在《波兰报》上,引起强烈反响。3月,访问旧金山。8月,参加波兰女演员莫德热耶夫斯卡在加利福尼亚的首场演出。lO月,应邀参加怀俄明的狩猎活动。
1878年2月,继续撰写《旅美书简》,并相继刊登在《波兰报》上(其中有《中国人在加利福尼亚》)。2月,访问波士顿、匹兹堡和纽约。3月23日,乘轮船离开纽约,4月初到达伦敦。4月,到达法国,并在法国停留了一年。在巴黎,结识了许多波兰的记者和画家。1月19日起,主持《波兰报》的《最新消息》栏。写出小说《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和通讯《罗马印象》。
1880年2月,写出小说《为了面包》。3月,曾在华沙、卢布林等地作访美报告多次。4月,写出独幕剧《谁之罪》。8月9日,住在卢加村,写出小说《鞑靼的奴役》和随感《文学艺术杂谈》。11月,显克维支被选为“华沙剧院剧目委员会”委员。
1881年2月24日,华沙“多样化”剧院公演独幕剧《一页》。
1882年1月,担任《言论报》的主编。4月,写出小说《胜利者巴尔特克》,并于5月上旬同时发表在《言论报》和《时代》上。7月15日,第一个儿子约瑟夫出生。8月和9月,到纳温卓夫村考察访问两个月。
1883年3月,发表小说《酋长》。5月,长篇历史小说《火与剑》开始在华沙的《言论报》(2日)和克拉科夫的《时代报》(3日)上连载。年底,《火与剑》第一、第二部由《言论报》社出版单行本。
1884年3月,陪同生病的妻子到意大利治疗。5月,显克维支一家来到巴黎。7月,《火与剑》出版第二版,3000本很快被抢购一空,在读者中间引起强烈反响。10月,开始写作长篇历史小说《洪流》。12月,《洪流》开始在《言论报》(从1884年12月23日到1886年9月10日止)、《时代报》(从1884年12月24日到1886年9月2日)和《波兹南日报》(从1884年12月25日到1886年9月7日)上连载。
1885年1月中至2月中,访问圣雷谟。继续写作《洪流》。5月,回到华沙。6月,陪同妻子到德国赖兴哈尔疗养,在精心照顾病妻的同时,继续写作《洪流》。11月底,到达卡邓勒格本休养。卡邓勒格本后来成了显克维支最喜爱的疗养地,几乎每年都要到该地去休养一段时期。
1886年2月,写完《洪流》第四部后,到立陶宛访问了数日。2月底,会见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8月21日,写完《洪流》。10月6日,离开克拉科夫,途经布加勒斯特、瓦尔纳到达土耳其。11月10日,离开土耳其,乘轮船到希腊雅典访问两周。11月28日,从希腊来到那不勒斯访问,参观了维苏威火山、庞贝遗址。后经罗马、佛罗伦萨、维也纳、克拉科夫回到华沙。
1887年 1月中旬,被选为当代小说评判委员会委员。《火与剑》被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2月,开始构思长篇历史小说《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6月2日开始,《言论报》、《时代报》和《波兹南日报》刊载《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6月中旬辞去《言论报》主编职务。11月,当选为国际文学协会的名誉主席。
1888年5月,完成《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8月,写作小说《第三个女人》。9月17日,到西班牙访问,历时四十天,写出《斗牛》一文。12月初,收到一笔一万五千卢布的汇款,汇款单上写着“米哈尔·伏沃迪约夫斯基寄给亨利克·显克维支”。显克维支后来将这笔巨款作为“文学基金”,资助了不少作家和艺术家。
1889年2月,写出论文《论历史小说》,与勃兰兑斯进行论争。7月底,开始写作《毫无准则》。
1890年1月,写出《毫无准则》的第一部。6月,到克拉科夫参加密茨凯维奇遗体安葬仪式。12月,前往非洲访问。
1891年1月,到达埃及,参观访问一个月,开始写作《旅非书简》。2月1日,离开苏伊士,乘轮船前往桑给巴尔。2月28日,离开桑给巴尔,前往非洲大陆内地。3月初,从巴加莫尔出发向内地前进了两个星期,由于瘟疫流行,不得不撤销这次旅行,经原路线回到开罗。5月末,回到华沙。继续写作《旅非书简》。
1892年3月,写出小说《在泉水边》。6月,开始写作小说《让我们追随他》。开始构思长篇小说《波瓦涅茨基一家》。
1894年2月,写作《波瓦涅茨基一家》。3月,前往意大利,为《你往何处去》收集材料。10月,写完《波瓦涅茨基一家》。
1895年2月,开始写作《你往何处去》。12月,儿子生病。医生认为是肺病的前兆,要他们到南方去疗养。显克维支陪同儿子来到意大利的阿尔盖罗过冬。并继续写作《你往何处去》。
1896年1月,访问尼斯。3月,到蒙特卡罗参观访问。为写作《海边恋情》做实地考察。3月,《你往何处去》出版,受到波兰和意大利的评论界的好评。8月,写出《海边恋情》(原名《在明亮的海岸上》)。8月底,开始写作长篇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12月,被选为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的通讯院士。被里沃夫的“波兰记者协会”聘为名誉会员。
1897年3月,当选为华沙“密茨凯维奇纪念碑”筹建委员会副主席。4月,写完《十字军骑士》第一卷。11月,受委员会委派,前往意大利订购密茨凯维奇纪念碑的大理石。继续写作《十字军骑士》。
1898年年初《你往何处去》改编成歌剧《莉吉亚》。5月1日,主持密茨凯维奇纪念碑的奠基仪式。5月中旬,在华沙与波兰女作家奥热什科娃见面。5月底,在巴黎会见波兰作家莱蒙特。7月,彼得堡剧院第一次演出剧本《一页》。12月24日,华沙举行密茨凯维奇纪念碑落成典礼。显克维支本来准备在会上发表讲话,被沙俄统治当局禁止,典礼在默默无声中进行。
1899年1月16日,在为波兰音乐家帕德莱夫斯基举行的宴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祝酒辞。年初,会见美国翻译家柯廷,他因翻译显克维支的作品而名扬欧美。9月,前往波兹南的密沃斯瓦夫,参加波兰诗人斯沃瓦茨基纪念碑的落成典礼,并发表讲话。
1900年3月,《十字军骑士》全部完稿。6月,参加克拉科夫雅格隆大学五百周年的校庆活动。11月,写出独幕喜剧《查格沃巴是媒人》,许多城市的剧院争相演出。12月22日,华沙举行盛大集会,庆祝显克维支创作二十五周年,并将捐款购买的奥布伦戈尔克庄园赠送给作家。
1901年1月,收集材料,打算写一部有关尤利安·阿波斯达塔的小说。9月,参加罗兹新剧院的落成典礼和以他名字命名的剧本征选委员会。11月22日,《时代报》发表显克维支的公开信,抗议普鲁士政府对波兰儿童的迫害,号召全国人民声援被害的学生。
1902年6月,住进奥布伦戈尔克庄园,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欢迎。以后每年夏天,全家都要来此度夏。
1903年8月,波兰洪水泛滥成灾,显克维支发表讲话,号召波兰人民互相帮助共度难关。12月,参加为救济灾民而组织的募捐讲师团,到波兰各地作巡回报告,募集捐款。
1904年2月18日,被里沃夫授予该市“荣誉市民”的称号。4月2日,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勋章”。计划写作新的三部曲《在光荣的战场上》。开始写作《在光荣的战场上》。
1905年2月到5月,多次给俄国当局写信,要求开办波兰学校。8月,《在光荣的战场上》第一部完稿。从9月开始,受民族民主党推荐,积极参加杜马(即俄国议会)的竞选活动。10月,瑞典科学院授予显克维支诺贝尔文学奖。
1906年2月,塞尔维亚科学院授予显克维支通讯院士称号。4月14日,列席民族民主党的首脑会议,讨论有关停止工人罢工的问题。8月9日,写出一组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其中有《宙斯的判决》。11月底,前往克拉科夫,参加波兰哲学家、美学家克拉兹科的葬礼。12月,被推选为由民族民主党等三个党派联合组成的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
1907年7月,出版文集《两个草原》。8月,在克拉科夫立下第一份遗嘱。10月,写出小说《在雾中》,并开始写作《漩涡》。
1908年年初,参加克拉科夫纪念委员会召开的斯沃瓦茨基遗体迁葬讨论会。显克维支主张葬在瓦维尔宫的名人墓室里。7月,发表短篇小说《婚礼》。8月,应《俄国消息报》之约,写出有关托尔斯泰的论文。
1909年1月1日,在《华沙信使报》上发表《斯沃瓦茨基——赫洛斯》,揭开“斯沃瓦茨基纪念年”的序幕。3月13日起,长篇小说《漩涡》开始在《波兰言论报》、《华沙之声》上连载。12月,写完《漩涡》。构思新的长篇小说,这是作家专为少年儿童而写的一部小说,书名为《中非历险记》,发表时改为《在荒原和在沙漠中》。
1910年上半年,积极参加格隆瓦尔德战役五百周年的各种纪念活动。7月,在布列塔尼认识波兰作家热罗姆斯基。10月,《华沙信使报》开始刊载《在荒原和在沙漠中》。
1911年5月,获波兰文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10月,开始酝酿新的小说《军团》。11月,在克拉科夫收集有关波兰军团的材料。12月,《在荒原和在沙漠中》出版单行本,立即被抢购一空。
1912年3月、4月,到克拉科夫收集有关波兰军团的材料。5月,受华沙科学协会委托,写信给居里夫人,希望她能回国工作,以提高波兰的声望。5月和6月,在法国收集有关波兰军团的资料。
1913年5月,开始写作《军团》。7月,在佛维成立“波兰战争牺牲者救济委员会”,任该会主席。9月25日,在佛维会见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1916年5月5日,七十寿辰,波兰各地纷纷举行庆祝活动,并向作家发来贺信贺电。9月,身体不适,前往贝克斯治疗。11月15日晚上9时,在佛维逝世。11月22日,举行盛大葬礼。欧洲许多国家都派代表前来凭吊这位作家。波兰国内也纷纷举行悼念活动。许多作家如莱蒙特、热罗姆斯基、卡斯帕罗维奇、特马耶尔等,均撰文表示哀悼。
1924年10月26日,显克维支的灵柩运回华沙,安放在华沙圣约翰教堂的地下墓室里。
个人生活
婚姻
1880年12月,显克维支和玛丽亚·塞特凯维奇小姐订婚,并陪她到意大利的梅兰诺疗养。1881年8月18日,二人结成伉俪。1885年10月19日,玛丽亚因患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法兰克福附近的法尔肯施泰因。
1892年12月31日,显克维支离开华沙,前往敖德萨,与玛丽亚·伏沃德科维奇小姐订婚。1893年2月,显克维支到达罗马,原打算在罗马举行婚礼,因结婚手续特别麻烦,只好改在波兰举行。11月11日显克维支与玛丽亚·伏沃德科维奇在克拉科夫举行婚礼。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前往意大利度蜜月,年底回到波兰。二人于1896年2月离婚。
1899年,显克维支认识西里西亚文学家玛丽亚-巴布斯卡,对她一见钟情,二人于1904年5月5日结婚。
主要作品
类别
作品名称
原文名
年份
长篇小说
《火与剑》
Ogniem i mieczem 1884
《洪流》
Potop 1886
《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
Pan Wo?odyjowski 1888
《你往何处去》
Quo Vadis 1896
《毫无准则》
Bez dogmatu 1891
《波瓦涅茨基一家》
Rodzina Po?anieckich 1895
《十字军骑士》
Krzy?acy 1900
《在光荣的战场上》
Na polu chwa?y 1905
《漩涡》
Wiry 1909
《在荒原和沙漠中》
W pustyni i w puszczy 1910
中篇小说
《徒然》
Na marne 1872
《黄金国》
1880
剧本
《一张纸牌》
1880
《谁之罪》
1880
通讯录 《旅美书简》 Listy z podró?y do Ameryki 1878
创作特点
显克维支的小说以虚构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见长,善于将主人公都放在各种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戏剧性的冲突中,来表现他们的思想、个性和才能。
显克维支对他的同胞们的缺点从来不是视若无睹的,他总是毫不容情地揭发它们,同时还公开表现波兰的敌人们的才能和勇气。他像古代以色列的预言家们一样,常常对他的人民讲出严厉的真话。因此,他在自己的历史场景里谴责波兰人过分要求个人自由,以致常常无谓地消耗了精力,使人们不能为群众利益而牺牲私利。他责备贵族间的争吵,责备他们拒绝服从国家正当的需要。但是显克维支始终是个爱国者,他确实恰如其分地如实表现了波兰人民的英勇气概。他还强调了波兰作为历史上对抗土耳其人和鞑靼人的基督教世界的堡垒所起的巨大作用。这种高度的客观性最足以证明显克维支的思想和历史观的睿智。作为一个真正的波兰人,他肯定是不赞成卡尔·古斯塔夫入侵波兰的,然而,他却出色地描绘了这位国王的个人勇敢和瑞典军队良好的纪律和组织性。
显克维支的的史诗风格达到了艺术上绝对完美的地步。他那种有着强烈的总体效果和带有相对独立性插曲的史诗风格,还由于它那朴素而引人注目的隐喻而别具一格。
人物评价
直到显克维支,波兰史诗才真正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瑞典学者奥·威尔森评)
显克维支的作品感情洋溢,同时好作尖刻的讽刺。(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评)
显克维支创作短篇,种类不一,叙事言情,无不佳妙,写民间疾苦诸篇尤甚。事多惨苦,而文特奇诡,能以轻妙诙谐之笔,弥足增其悲痛……《炭画》即其代表作矣。(周作人《欧洲文学史讲义》评)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亨利克·显克维支】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