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人物明星榜 > 正文

张寿臣

时间:2024/11/23 11:02:24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相声大师张寿臣是相声艺术第五代掌门人,从一九二五年开始,张寿臣专事逗哏,与陶湘如搭伴,立足于天津,艺术生涯走向兴旺时期。在此期间,改编了大量的传统节目,对《文章会》《倭瓜镖》《大相面》《八扇屏》《对对子》《全德报》《老老年》《训徒》等都做了大幅度的增删工作,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形成了稳而不瘟、谐而不俗的艺术风格。常宝堃、刘宝瑞、田立禾等相声名家都是他的徒弟。代表作:《小神仙》、《贼说话》、三近视》、《巧嘴媒婆》等。

  • 中文名: 张寿臣
  • 出生日期: 1899年01月29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出生地: 北京市西交民巷
  • 星座: 水瓶座
  • 生肖:
  • 去世日期: 1970年07月09日
  • 职业职位: 相声,评书艺术家
  • 代表作品: 《揣骨相》,《哏政部》,《洋钱伤寒》,《五百出戏名》
  • 主要成就: 相声艺术第五代掌门人,相声界权威 祖师爷

一、张寿臣

  • 张寿臣(1899年1月29日-1970年7月9日),小名双儿,评书艺名张豫华(拜师张诚润),相声大师,相声艺术第五代掌门人,兼评书演员,父张诚甫,评书演员兼说相声。
  • 十二岁在北京拜焦德海为师。
  • 一九七零年,七十二岁的张先生病故于天津。
详细介绍

演艺经历

1899年,张寿臣出生在西交民巷小四眼井,五岁随父在隆福寺、护国寺等地说相声。八岁上学。十一岁时由于丧父,中途辍学,正式以说相声为业。十二岁拜焦德海为师,张的拜师为相声又延续了一代新人。学艺期间,张寿臣学会了大量节目,出演即红,时人谓之“娃娃红”。十五岁满艺出师,演出于西安市场、护国寺等明地。随年龄的增长,声音、形体发生变化,行话谓之“倒人缘儿”,同行不愿搭伴,于是开始自己单干。十七岁的他,第一次离开北京。与师弟聂小锁步行经通州、三河县、玉田县至唐山,沿途演出。这也是相声第一次来到唐山、三河县和玉田县。在归途中,曾到天津北开市场、三不管等地演出,与李瑞峰等短期合作。这也是张寿臣首次来津演出,由于几年的闯练和积累,不仅掌握了传统的相声段子,表演亦日渐成熟,并开创了年轻演员单口相声的先例。

一九三一年,收常宝堃(小蘑菇)为徒。“七七事变”,京津沦陷后,多次拒绝日方提出到东京(实际是釜山)录制唱片的要求,遭到特务的跟踪,乃与侯一尘到南京、镇江等地作短期演出。而后多年与周德山搭伴演出于天津各曲艺场,并与白云鹏同台演出于新中央戏院表演滑稽小戏。后因思想苦闷,有心退出舞台;但又为生活所迫改行说评书。一九五三年,参加天津市曲艺工作团,专事单口相声的演出。一九五六年,为继承北方评书传统节目,由市文化局安排在南市通海茶社,演述评书《水浒》。由何迟整理的《小神仙》、《吃西瓜》两本单口相声选集出版。其代表节目《三近视》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发表。年底,所在单位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并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曲艺团。在天津各曲艺场随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曲艺团演出单口相声。一九五八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寿臣单口相声选》,共收集代表性单口相声十五段。同年开始在天津戏校少年训练队任教。并不断为全市专业相声演员辅导,扶持群众性的业余曲艺活动。并曾拍摄了单口相声《贼说话》,收入电影记录短片《曲艺集锦》中。一九六O年去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文代会,与全体代表一起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当选为中国曲协理事。三年后,当选为第三届天津政协委员。此间陆续发表了《谈单口相声的表演》、《我对传统相声的看法》、《借劲使劲》等论文。在退休后仍坚持传艺和提供史料等活动。而后并再次当选为第四届天津政协委员。

张寿臣在他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博采众长,匠心独运,大胆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他是我国相声艺术界重要的代表人物。

个人生活

张寿臣在相声界不仅威望高,和同行的关系也很好。

在天津,他常去各区的相声场子串门,到北京了,当然也要去相声场子看看大家。

北京市曲艺团相声演员中,有和他一起长大的师兄弟汤金城、谭伯如;有曾一起同过台的王长友、罗荣寿;有他喜爱的青年演员赵振铎、赵世忠,还有他的盟侄陈涌泉、义子高凤山……张寿臣很想念他们,这一天下午大会没有安排,虽然天气很热,他执意要去北京曲艺团。

北京曲艺团的团址坐落在前门外大栅栏里面的迎秋剧场。剧场的后台没有门,演员及其他人员出入都经前台。张寿臣到剧场时,演员都在后台开会。

前台门前有一负责保安和传达工作的看门老大爷,坐在门前的椅子上冲盹。张寿臣径直往后台走时,看门大爷被惊醒,拦住张寿臣说:“想听相声,晚上来。”

张寿臣心中暗想:“我想听相声什么相声我没听过啊。”口中却说:“我不听相声,我找人。”

看门大爷问:“您找谁呀”

张寿臣随口搭音,说:“我找说相声的。”这句话是句实话,他到曲艺团不是找某个人,确实是要找说相声的。没想到,看门大爷误会了,以为来人和他开玩笑,脸一沉,反唇相讥,说:“您说的对,我们这儿没外卖,后台全是说相声的。对不起您哪,后台正开会哪,开会时间一律不会客。”

张寿臣只好请求说:“我从天津来,您受点累,给通报一下。”

看门大爷的口气也缓和了,说:“您说您大老远的从天津来,240里地,天又这么热,我不给您找吧,显得我这么大的岁数不懂嘛。您别和我开玩笑啊,您找谁”

张寿臣见看门大爷答应给找人,忙说:“谢谢您了,给您添麻烦,找谁都成。”这句话本是善意,“找谁都成”,说相声的哪有不认识张寿臣的呢。

看门大爷又误会了,动了真气,说:“您越说越不像话,找谁都成,嘿嘿,没法儿给您找去!”

张寿臣无奈,只好说:“那就找高凤山吧。”

看门大爷点点头说:“哎,这还像话。”随后站起身来向后台走去,走到剧场门口,又转身追问了一句:“高凤山是您什么人”

张寿臣有些不耐烦了:“是我儿子!”

看门大爷听了此话,又走了回来,重新坐到椅子上:“您哪,纯粹拿我开涮!‘找说相声的’,‘找谁都成’,这不全是废话嘛!高凤山又是您的儿子了,高凤山家里的事儿我都清楚,他怎么成了您的儿子了!您赶快走,别在我这开搅。”

迎秋剧场距前门饭店虽然不远,但正值酷暑,天气闷热,张寿臣步行到目的地,已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本想快些见到相声演员,也好歇歇脚喝口茶凉快凉快,没料到竟和看门的大爷纠缠不休,他的火气也被勾上来了:“我哪句话把您得罪了我哪句话和您开搅了。凡是说相声的,给我找哪个都成,他们停止开会,也得让我进去!高凤山是我儿子您又不信了,后台还有我好几个儿子哪!大热的天儿,这不存心找别扭嘛!”

后台开会的人听见前面吵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纷纷走出来看个究竟,走在前面的高凤山见是张寿臣来到剧场,又惊又喜,忙趋步上前,请安问好,“哎哟,我的亲爹,大热的天,您怎么上这儿来了,我们正准备抽空儿瞧您去哪,快,快快,您快后台歇会儿吧。”张寿臣没有回答高凤山及几位相声演员的问候,而是反问高凤山说:“你是我儿子不是”高凤山被问愣了,忙答道:“是啊,是啊,这还有错嘛!”张寿臣听后微微一笑,随后又用眼斜瞟了看门大爷一眼,得意的神情似乎在说:“怎么样我说的话没错吧,我找我儿子,这回你信了吧。”

看门大爷站在一旁,看愣了。他如果想闹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有转天去问高凤山了。

1960年以后,张寿臣的工作进入了一个非常紧张、繁忙的阶段。在党的“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曲目无疑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相声界,这项工作责无旁贷地由名望最高、资历最深、辈分最长、年龄最大的张寿臣承担下来了。张寿臣没有辜负党和各级领导对他的期望和重托,以对党和国家感恩报德的心情及对相声艺术执著负责的态度,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光荣使命。张寿臣的工作量不能算小,而他对于工作的态度却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只要领导有令,他二话不说,即刻领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那时,交通不似如今这样方便,他腿脚又不好,出行必须雇用人力车,而车费是要自己掏腰包的。他在家接待采访者比之外出的任务也不轻松,往往是他还没有起床,来访者已经到了,这一拨儿刚走,那一拨儿接踵而至,有时要连续工作到夜间一两点钟才得休息。别的不谈,仅就茶水而言,一天要换沏几壶茶水。领导曾多次关切地问过他:“张老,有什么困难可以向组织提出来。”张寿臣总是笑着摇头说:“没有,没有,国家重视相声,拿我当宝贝,只要把东西留下来别带走了,我心里就高兴。”

1962年的一天,张寿臣下班回来,兴奋地对妻子说:“组织上决定,有我、有他瞎叔(王殿玉)、曾大爷(曾振庭)、王佩臣我们4个人永远不退休。”从此,他“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劲头儿更足了。到了1964年,也即那一场政治风暴即将来临的前夕,文艺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此时,似乎一切的文艺作品或多或少的存有问题,当然相声艺术也不会例外。传统的相声段子大多能冠上一顶“小帽子”而被禁演,而新段子因题材狭窄创新有限,所以各演出团体只能反复演出几段允许上演的节目。这样的形势必然影响到张寿臣的工作,正当他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地为挖掘、整理传统相声而工作时,突然被告知退休了。

当张寿臣接到退休的通知后,他的心情既有知足也有担忧。张寿臣参加工作不足十五年,按规定只能拿百分之六十的工资。虽然每月少拿近一半的工资,他知足无怨。他担忧的是,他是相声的代表,他的退休将意味着传统相声被抛弃了。退休那一天,张寿臣手持退休证,胸戴大红花,告别组织回到家中的时候,他说:“退休了,没用了。没用了国家还养活着,无功受禄,心中有愧呀。不是新社会,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旧社会谁还管哪。”其实,张寿臣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退休。退休后,他仍然担任着天津政协委员、天津曲协副主席的职务,仍然热心地为求教者讲艺。此时,他只有一个愿望,即肚子里的东西不要带走。然而,事情往往不朝主观想象的方向发展,终于有一天,没有人再敢登他的门了——“文革”开始了。

厄运之中

“文革”初起的时候,张寿臣退休已近两年,外面发生的一切,他知之甚少。一是他腿脚不灵便,很少出门;二是来看望他的人愈来愈少,唯一和外面沟通的是报纸和广播,可是批斗、游街、大字报等现实情况,报纸和广播是不会反映出来的。因此,“文革”的实质对于张寿臣来说,感受只有简单的3个字:不理解。

一天,张寿臣看到报纸上登载的有关“破四旧、立新风”的文章,周围邻居家如何“破四旧”的风闻也传进了他的耳中,他手拿报纸不解地自问道:“四旧怎么算是四旧呢破四旧又怎么个破法呢”既而他又说:“既然报纸上发表了文章,就应当响应党的号召,坚决地破四旧。”于是,在没有压力,没有指令,也没有弄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一场主动破四旧的“革命”行动,在张家小院里认真且又稀里糊涂地开始实施了。张寿臣认为,建国以前的东西就属于四旧,凡是形势反对的、现时不需要的即应毁掉,首先是旧式服装,如长衫、马褂、皮袄及演出时的缎子桌围等都没有用了,把这些服装都拆成了单片。再有就是字画和书籍了,画有寿星老、麻姑献寿的几张字画被撕毁了,大批的书籍被撕毁了,上至《史记》、《资治通鉴》,下至《聊斋志异》、《水浒》、《三国演义》,还有一套16开本24册的《圣教史略》,最无辜的是一套12册的《象棋棋谱大全》……通通被撕成单页、碎片。然而,问题又出现了,四麻袋碎纸片怎样处理呢扔进垃圾堆如果被人发现无异于自引其咎,没有办法,只好用火烧掉。为防火灾的发生,在小院当中放置一个洋炉子,在炉子里烧纸片。当洋火炉上的水壶里的水开了4次又有一锅肉被烧熟之后,火炉旁仍有一麻袋书籍碎片在等候着“贡献”最后的余热。

张寿臣虽退休在家,但论其地位和名望,是很难摆脱这场厄运的。一次,在原单位的批判会上,张寿臣被缺席批判。与会者历数了他的宗教信仰、权威地位、过生日的排场、拜师时的旧礼节等作为批判内容。其中,张寿臣的一位弟子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地说:“张寿臣是封建的祖师爷,是封建社会的余毒,我们要和他彻底划清界线,从今以后,我不再承认他是我的师父!今后我要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紧跟毛主席革命到底。毛主席才是我的师父!”不久,张寿臣就听到了这一消息,当他得知心爱的弟子竟然说出如此不近情理的话,他茫然了。张寿臣和这个弟子的关系甚好,付出的辛劳也很大。在以往过生日时,这个弟子多次主动为老师组织寿日的活动,师父家中有事,他也是积极主动地帮忙,为什么突然之间竟成水火张寿臣遇有不顺心的事,爱骂街、爱着急,但是这一次他却非常冷静。不久,张寿臣的名字出现在造反派创办的各种小报上,名字倒着写上面打个×。家人和他的朋友们都很担心,因为“批”和“斗”是连在一起的,“某人被揪出”、“某人被批斗、游街”的消息不绝于耳,经常找张寿臣聊天的果仁张张惠山,即在这一时期被斗死在群英戏院台上,而张惠山只是卖果仁的小贩,他遵纪守法、为人忠厚,没有任何理由被批斗的。有一天,一位张寿臣的老友来找他,把手中的一张小报递给张寿臣后说:“你看看吧,上面点了你的名字。”随后又说,“本来不想给你看这份小报,唯恐你看了以后担惊受怕,可是不让你知道不行啊,外面的形势你不了解,万一红卫兵真的来了,你更受不了。看看吧,有个思想准备。”

生病住院

这是一张由天津文艺界造反组织印制的名为《山鹰》的小报,上面赫然印有“打倒反动的艺术权威、相声的祖师爷张寿臣”的标题,令人心惊肉跳。

然而,张寿臣看过小报后却若无其事地笑了,他说:“说我是‘艺术权威’,这我承认,凡是相声里的事儿,我说了算;说我是‘祖师爷’,我也承认,如今说相声的,没有比我辈分大的;说我‘反动’,我不承认,旧社会,我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新社会,我没做过对不起党和毛主席的事情。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不怕,我不怕。”

张寿臣在“文革”期间没有受到冲击,且有每月的退休金,可谓经济稳定,生活无虞。可是,难熬的寂寞对他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压抑。且不说青年时出入娱乐场所的繁喧,以及同行对他的崇敬而形成的众星捧月式的场面,即使退休后,拜访者、学艺者也是络绎不绝。然而,1966年“文革”以后,寂寞来到了他的身边。

来看望他的人越来越少,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当时的情景,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任何人也不敢沾惹和“权威”有联系的麻烦,除去在津的几位弟子如田立禾、穆祥林等,及几位老友如张起荣大爷、姜大爷、刘叔叔隔一段时间来看望他以外,只有一位不怕引火烧身的常客经常来找张寿臣聊天儿,这就是干儿子赵佩茹,他为张寿臣带来了快乐和慰藉。然而好景不长,1969年赵佩茹无端被隔离审查,也不能来看他了。张寿臣打开收音机,想在收音机中听到同行的声音,而传出的除样板戏以外,一段相声也听不到。

张寿臣唯一可去的地方——到浴池洗澡,因为“文革”的不断深入也使他裹足难行,浴池的许多服务设施被取消,如,洗浴后不准休息、拖鞋自取、喝水自斟等,他很难适应,而用以代步的三轮车也适应形势的需要,一律拆掉顶篷改为光板的货运车,不再拉座了。

寂寞无奈的张寿臣,只好经常地将椅子搬到胡同口外的便道上,眼望过往的行人,希冀遇见一位相知和他说一说话以解心中的郁闷。

1970年春节过后,张寿臣病倒了,医家有谓“百病生于忧郁”,他的生病和几年来的寂寞郁闷不无关系。开始,只见一些感冒的症状,发烧咳嗽,胸闷气短,请来附近卫生院的医生,初步诊断为感冒转肺炎,可是吃药打针后并不见效,于是,央求邻居借来副食店的小推车,将他送到了总医院。1958年张寿臣胆囊切除手术时曾去过一次总医院,那一次,多方领导关照,主任医师主刀,张寿臣的病虽然很重,但未受痛苦,这一次不同了,张寿臣备受冷落,在门诊室,医生拿过病历本看了看封皮上张寿臣3个字,又抬起头来看了看病人,淡淡地说:“去照张大片吧。”这位医生约五十来岁,他应该知道张寿臣的,可是,他一句安慰的话、多余的话也没有。在照相室,已经站立不起来的张寿臣必须站在照相机前,他几次急躁地说:“不照了,不照了!”家人劝他并手搀左臂强撑住父亲的躯体,张寿臣才半蹲半立双腿颤抖勉强地照了一张像。最凄惨的情景是在观察室,张寿臣被诊断为肺癌以后,医生并没有安排他住院,而是被送到观察室观察。

离世遗愿

所谓的观察室即是医院的门诊大厅,所谓的病床即是两把候诊用的木条长椅。妻子和两个儿子守护在病床前。护士负责输氧、输液,医生不请不来,只有病人出现病变时,医生才会派护士送来保守疗法的药物安咯血和氨茶碱。

张寿臣在医院只住了两天,第三天天刚亮,他趁人不备突然拔掉输氧管和输液管,语气坚定地说:“回家!”家人见此状况,赶忙劝说:“回家还怎么治疗啊”张寿臣惨然一笑说:“别蒙我了,我这病没有治,我死到家里去,不在这活受罪。”拗不过张寿臣,家人只好找医生开了一些药,回家了。

回到家以后,好在肺癌只有憋闷感没有疼痛感,张寿臣靠对症药物及简单的医疗器械治疗,痛苦比在医院反而少了些。饮食越来越少,身体逐渐消瘦,可是张寿臣的精神却很好,思维清晰、谈吐依旧,心态平和从容,没有丝毫的恐惧感。他仍然坚持每日读报的习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开始,他戴花镜手拿放大镜自己阅读,后来他连拿放大镜的力气都没有了,就让家人为他读报,先将报纸的所有标题念上一遍,然后由他选题再逐段念给他听。

弥留之际的张寿臣呼吸急促、声音嘶哑,可是只要他有精力、有亲朋在他身旁,他就会不间歇地说话,好似说了一辈子的话还没有说够,又好似话的惯性迫使他不停地往下说,他谈的最多的是这样几项内容:以亲身经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他对家人说:“我经历了清朝专制、军阀混战、日本侵华,国民党和新中国,新旧社会两重天哪。共产党、毛主席是中国的大救星,要听毛主席的话,跟着毛主席、共产党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你们这样做,就是对我最大的孝顺。”

张寿臣期盼祖国的统一,他还对子女们说:“你们别忘了,台湾解放时(当时的提法)到我的坟前大喊3声,告诉我台湾解放了!”面对相声的凋零,他对相声的前景感到忧虑和茫然,他说:“难道相声这行儿就真的完了吗”……

1970年7月9日早晨张寿臣从睡梦中突然惊醒,出了一身的凉汗,大口喘着粗气,似乎感觉到今日和往日的不同,示意坐在床前的儿子将他扶起来,张寿臣身倚枕头在床上,要过墙上的镜子又令儿子撕下“7月9日”的日历,然后,他端详着镜中的面容,用嘶哑、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你们看,我头上流的不是汗,是油。你们要是不信拿张白纸试试,纸黯了,是汗,纸不黯,是油。‘汗如油、喘如牛’啊,绝象。完了,一切都结束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呀,我今年73(岁),不算短寿了,托毛主席、共产党的福,不是解放,我早就完了,旧社会说相声的,很少活这么大岁数的,我欺祖了,我知足啊……记住今天这个日子,7月9日,告诉你(在)新疆的兄弟,明年的今天是我的祭日……哭吧,呆会儿再哭我就听不见了……”张寿臣说话吃力,但他仍然在说。中午,儿子劝父亲休息一会儿,他点了点头并示意扶他躺下,随即他又说:“我喝口水。”当老伴将小瓷壶嘴放在他嘴边的瞬间,忽然张寿臣的双眸定住、脸色变得惨白、喘动骤停、心脏停止了跳动,此刻是11点10分。

2002年11月5日,一代相声大师张寿臣墓碑揭幕仪式在永安公墓举行。随后,举办了纪念张寿臣诞辰104年学术研讨活动。

当晚,姜昆、戴志诚、侯耀文、石富宽、李金斗、陈涌泉、常贵田、苏文茂、魏文亮、孟凡贵、李伯祥、杜国芝等京津地区20多位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晚会。此次活动是相声界一次前所未有的盛会。

儿子徒弟

提起相声前辈张寿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折服,他的相声儒雅中带着幽默,睿智中透着机敏,无论是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以及太平歌词等等,都非常擅长,而且是个非常有气节的艺人。

且不说张寿老的艺术多么的精湛,他对自己的徒弟要求也是非常的严格,正因为对自己徒弟要求的非常严格,所以,他的弟子都很出名。

那么张寿老是怎么给他的弟子起艺名的呢?张寿老按照家里的排序,弟子一律按照“立”字排。因为张老先生早年比较迷信,有位算命先生给他算过卦,说他五行缺木,于是呢,张老先生就把自己的儿子、徒弟的名字里全部加上了木字儿,咱们可以对照一下:儿子张立林、张立椿,徒弟:常立桐(常宝堃)。

主要作品

从一九二五年开始,张寿臣专事逗哏,与陶湘如搭伴,立足于天津,艺术生涯走向兴旺时期。在此期间,改编了大量的传统节目,对《文章会》、《倭瓜镖》、《大相面》、《八扇屏》、《对对子》、《全德报》、 《老老年》、《训徒》等都做了大幅度的增删工作。另外,创作了讽刺卖国贼的《揣骨相》,揭露官府黑暗的《哏政部》及《洋钱伤寒》、《五百出戏名》、《三节会》、《百家姓》、《窝头论》、《地理图》等新节目,取得了较高成就,形成了稳而不瘟、谐而不俗的艺术风格。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娱乐嘉年华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张寿臣】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张寿臣 小编为您整理张寿臣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人物明星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