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历
1800年10月26日,毛奇生于梅克伦堡易北河畔的小城帕希姆。祖上是容克贵族。父亲当过普鲁士军官。母亲来自卢卑克的商人家庭。同不少容克家庭一样,十九世纪初,毛奇家的经济也破产了。拿破仑战争的打击,施泰茵解放农奴的改革,普鲁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封建性的领主经济急剧衰落下去。毛奇的父亲迁居当时丹麦属下的霍尔施坦,并在丹麦军队中服役。
1809年毛奇8岁时,被送到霍尔施坦的乡村牧师处受教育。两年以后,被送进哥本哈根皇家军校。
1817年获皇家近卫军少尉衔。军校长期野蛮的“棍棒教育”使毛奇的身心遭到“无法医治的创伤”。他给弟弟的信中写道,经济上的匮乏和穷困使他变得愤世嫉俗。这个瘦长的、有着浅色头发和蓝色眼睛的青年军官变得出奇的缄默寡语,冷静沉着。他爱思索,也好动。他冷眼观察世界和自己的前途。
1821年在参观柏林后,他确信小小的丹麦不是他的用武之地,而普鲁士才是他施展宏图之处。
1822年3月,毛奇通过考试获得普鲁士军籍,成为驻奥得河畔法兰克福第八近卫师的少尉军官。一年以后,他又通过考试,进入普鲁士军事学院。他受到许多学科——包括语言学的教育。他对卡尼茨的《战争史》,埃尔曼的《物理学》,特别是对里特尔的《地理学》感兴趣。后来终于形成了所谓里特尔-毛奇的军事地理学派。不知疲倦的学习使他的健康受到损害,不得不中途辍学疗养。
1826年,他回到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师部,担任教学工作。由于经济拮据,他开始写小说和军事论文。
1827年出版的处女作《两个朋友》是他自己的生活写照。他还同出版商订了合同,翻译爱德华·吉本的长篇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但未完成。
对毛奇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在1828年发表了重要的军事著作《论军事测绘大纲》,受到军界的重视,因而调到柏林总参谋部所属的地形测量署工作。在这以后,毛奇主要关心社会政治史和军事史,写了《论波兰的内部关系和社会状况》等论文,并开始为总参谋长起草文件。
当时的普鲁士亲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对总参谋长曾说道:“你不要小看这个瘦得像铅笔似的年青人,他确实是有东西的哩。”
1834年,毛奇升为上尉。这年11月,他到达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名义上是休假,实际上是受命出使,帮助土耳其进行军事改革,加强普鲁士在土耳其的影响。毛奇作为顾问帮助苏丹政府拟订建立国防军的计划;视察达达尼尔阵地并提出改进设施;勘察巴尔那要塞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等。毛奇特别详尽地勘察了伊斯坦布尔及其四郊,绘制了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地形图。
1839年6月,土耳其同埃及发生战争,遭到失败,普鲁士军官也被迫离土回国。毛奇在土耳其军队中任职4年多后于9月到达维也纳,写了《论1839年夏季的土埃战争》的文章。他把土耳其的失败原因归之于缺乏统一指挥,司令拒绝接受意见;领导人相互猜忌;军事动员缓慢和士兵战斗力差等。他开始考虑,在一个新的时期,一场大规模的现代战争的战略和策略应该是怎么样的?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欧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大规模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和思想革命使欧洲和德国的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革命、民族起义和战争危机不断发生。这一切毛奇都切身感受到了。但是毛奇的宦途并不顺利。
1842年才升为少校,在柏林第四军参谋部供职。这时,他参加汉堡铁路的管理,使他有机会观察铁路、技术在战争中能起什么作用。
1844年毛奇完成军事论文《1828和1829年的俄土战争史》,考察了俄国在战争中的目的、政策和作用,把战争同政治联系起来。
1845至1846年,毛奇作为普鲁士亨利亲王的副官住在罗马。除了写军事论文外,他还绘制了详细的罗马地形图。这样一些平淡的职务调动和写写文章的生活,满足不了毛奇的野心。他要当指挥官,而不是被指挥的。“如果我有一块地盘,我自己是主人,那该多好啊!”当时他希望成为一个军的参谋长,试验他的一些设想。
毛奇是普鲁士容克-大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最主要代表,他奠定了领导现代大规模军队作战的基础。毛奇的政治态度、军事思想及其才能,终于赢得普鲁士最高当局的赏识。19世纪五十年代毛奇的晋升是惊人的。1851年底毛奇成为上校。1855年担任弗里德里希·威廉亲王的副官,升为将军,陪同出使欧洲各国。1857年被任命为方面军的参谋长;半个月后又委以领导陆军总参谋部的工作。1858年9月,毛奇正式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这时毛奇近58岁,其他军官到这个年龄都要求退役,而毛奇认为他的事业刚刚开始。毛奇刚上任时,总参谋长一职仅仅等同于军政部中的一个分部主任,权力和财力都很小,不能参加以国王为首的军事权力中心的决策,对军队的部署几乎没有影响。他的主要活动在于训练总参谋部军官,提供军事情报等。毛奇不声不响,埋头经营,逐步扩大总参谋部的编制和权限,并在六十年代初开始大规模草拟普鲁士反对法国、奥地利乃至俄国的作战计划。六十年代初,总参谋长已经同首相、军政大臣平起平坐了。
毛奇的军事战略紧密配合着1862年上台的宰相俾斯麦的政治战略——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1864年初,争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两公国的普丹战争爆发,毛奇作为总参谋长在统帅部指挥部队。按照他的作战计划,普鲁士军同奥地利军采取钳形攻势,很快击败丹麦。1866年初,普奥战争迫近。普鲁士国王指令,这次战争的军事命令直接由毛奇发给战地各军,而无需再通过军政部。毛奇把所有铁路动员起来,迅速运兵到边境。5月末,普军28万人已沿60英里长的弧形战线列阵。7月3日,毛奇迫使奥地利军队在捷克的萨多瓦村附近决战。当毛奇在望远镜里看到普鲁士的几路大军最终按计划赶到会战点时,他对普王只说了一句:“陛下今天不仅赢得了这个战役(克尼格雷茨战役),而且赢得了整个战争。”普奥7周战争最后的结局是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德国北部和中部。当和约刚刚签订的时候,毛奇已拟订出反对法国拿破仑三世干涉的战争计划。
1870年,普法战争危机终于出现。
这一次毛奇被任命为“国王陛下统帅部的全军总参谋长”,实际上是全权指挥。毛奇把德军38万4千人分为3个方面军,采用“铁路进军”、协同配合、分割包围的战术,击败混乱一团的法军。8月31日色当会战开始时,毛奇对普王说:“近卫师进攻了,我祝贺陛下取得本世纪最伟大的胜利。”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10万法军投降,法国败局已定。毛奇继续驱兵直逼巴黎。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尔赛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最终统一起来。
德国统治阶级把统一战争的胜利都归功于俾斯麦,毛奇和军政大臣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归功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国王在庆功宴会上说:“您,罗恩将军,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正确使用了宝剑;您,俾斯麦伯爵,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当我感谢军队时,就特别地想到您们三位。”
这几场战争的胜利,使毛奇的声誉日隆。对奥战争胜利后,毛奇获得下院20万塔勒尔的奖赏,在西里西亚购置了庄园。对法战争胜利后,又获奖赏30万塔勒尔,扩充了家庭的世袭财产。1872年毛奇成为上议院议员。1876年在他的出生地举行毛奇纪念碑揭幕典礼。他作为德意志帝国的总参谋长一直到1888年,为他特设了总军需官协助处理日常事务,任总军需官的就是瓦德西将军。
贡献影响
毛奇1888年辞职后还担任国家保卫委员会会长。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军事问题,特别是德国东、西两线作战问题。他的军事思想继承了克劳塞维茨的理论观点,同时加上了当代的特色。他也强调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重视总参谋部和参谋人员对于组织和完善军队作战指挥的重要作用,强调在军事上要充分认识和运用铁路和电报等最新技术。他在战争指导上主张先敌动员、分进合击、快速突破、外线作战和速战速决。在军事建设上,就战争动员、军队编制、作战指挥、武器装备等等问题,都有论述和建树。他的军事理论对于西方军界是很有影响的。可以说,西方军队中流行的“委托式指挥法”、“闪击战”理论,都是从毛奇那里首开先河。就在这最后几年,毛奇完成了《论1870—1871年战争》的大型论文,并在议会中要求大量军事拨款,增加军备,扩充军队,依然充满普鲁士的军国主义精神,宣扬所谓“没有战争,世界就将沉沦于唯物主义”的理论。1891年4月24日,毛奇病逝于柏林。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赫尔穆特·毛奇】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