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阿育王石柱

时间:2024/11/23 21:23:45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阿育王石柱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其柱身上,有古老的波罗密文字铭刻着阿育王的亲笔敕文。石柱顶端则雕刻有不同的图案,柱头原是四头威猛的狮子,四狮雄视眈眈,形态逼真。石狮昂首蹲踞在钟形的倒置莲花上。整个柱头以灰色大理石雕成,雕造精美,打磨细腻,光可鉴人,有冰莹玉润之质感。以雄狮为喻,象征着孔雀王朝大一统帝国的威严气势。莲花和法轮则是佛教的象征,表明阿育王以佛法治理天下,教化四方。这一石柱于19世纪出土后,成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征。印度政府于1950年决定将其作为国徽图案,以其体现印度悠久文化和国家独立的民族自豪感。
    详细介绍

    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是孔雀王朝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雕刻。阿育王为铭记征略,弘扬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余根纪念碑式的圆柱,这些柱子一般高十几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在其柱头上刻有四只背对背蹲踞的雄师,中间层是饰带,刻有一只大象、一匹奔马、一头瘤牛和一只老虎,这四种动物间都用象征佛法的宝轮隔开;下一层是钟形倒垂的莲花。整个柱头华丽而完整,并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润,这也是孔雀王朝时代雕刻艺术一个较为显著的特色。

    敕文铭刻

    阿育王石柱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其柱身上,有古老的波罗密文字(Brahmi)铭刻着阿育王的亲笔敕文:“天佑慈祥王登基廿年,亲自来地朝拜,因为这里是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地。一块石上刻着一个形像,并建立一根石柱,表示佛陀在此地降生。蓝毗尼村成为宗教的免税地,只须付收成的八分之一作为税赋。”

    阿育王石柱上刻有阿育王的敕文,内容是:天爱喜见王即阿育王于灌顶即位的第二十年,亲自来Lumbini恭敬礼。证实此处确为佛陀诞生之地,并敕令于此雕凿竖立巨大石柱,用石栏围护。据考古研究;最初建成的阿育王石柱总高约十三米,埋入地下二米多,柱顶近三米,中间柱身七米多,周长二米多。柱顶由三部分组成,最下部与柱身连接处为圆柱体,四周雕有条状花瓣;中间为正方体,四周也雕有花纹;顶部雕有一匹马。

    历史记载

    古印度记载

    公元前二五一年,也就是佛陀涅槃二百多年后,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与其戒师优婆掘多等来Lumbini巡拜佛迹,并于公元前二四五年建石柱纪念。

    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恒河流域,为雕刻法敕(梵dharma-dipi,巴dhamma-lipi)所建之圆形石柱,至今被发现者共有十柱。其中六柱高度自十至十三公尺不等,所刻法敕共通之内容系尊重佛法、劝善断恶、禁止杀生、仁慈平等,及有关人类之福祉等六章,此外,各柱亦载有阿育王之事迹。其余四柱,高度约七点五公尺,各柱所刻之法敕内容不一,大约为禁止破和合僧,以及阿育王自身之佛迹巡礼等记载。石柱上端雕有各种兽类,例如狮像,虽年代久远,至今依然清晰可辨,而石柱上所雕之古印度年代,尤受学术界重视。

    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它的东、南、西三面是浩瀚的大海,北面是终年白雪皑皑的高山。这个看似四周有天然屏障保护的肥沃大地在它的西北部却留有一个低平的缺口,古代外来的侵略者就是通过这个缺口,给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既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新的文化。

    雕刻艺术

    孔雀王朝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雕刻是阿育王石柱柱头(Lion Capital of Asoka)。阿育王为铭记征略,弘扬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余根纪念碑式的圆柱,这些柱子一般高十几米,重五十吨,其中最著名的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在其柱头上刻有四只背对背蹲踞的雄师,威风四面,咆哮的巨口和露出的牙齿刻画得非常逼真,腿部绷紧的肌肉和遒劲的足掌钩爪塑造得雄浑有力,充溢着印度雕刻特有的生命感。中间层是饰带,刻有一只大象、一匹奔马、一头瘤牛和一只老虎,这四种动物间都用象征佛法的宝轮隔开;下一层是钟形倒垂的莲花。整个柱头华丽而完整,并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润,这也是孔雀王朝时代雕刻艺术一个较为显著的特色。

    鹿野苑一带发掘出来的不同年代的石像及雕刻,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条中记载:在摩揭陀旧王宫的北边有一巨大的石柱,高达几十尺。这个地方曾是无忧王做地狱的地方。释迦如来涅盘之后的第一百年,有一位名叫阿输迦(唐代译为无忧,旧译阿育)的国王。也就是频毗婆罗王的曾孙。把国都从王舍城迁到花氏城,在旧城周围又重新筑起一圈外廓。由于年代久远,这座故城只剩城基。城内寺庙、外道神祠、佛塔遗址有数百处,保存下来的只有两三个。惟有故王宫北面,临靠恒河边的一城里,还有一千余户人家。

    传奇故事

    关于这个石柱的建造,有一个故事:当初阿育王刚继承王位时,政策法令苛刻残暴,设立地狱,残害人民。地狱的四周筑有高大的围墙,如同山岭峙立,在地狱围墙上高耸角楼,监视犯人。地狱之中,有火焰熊熊的熔炉,有锋利无比的刀剑,备有各种残忍的酷刑,如同涂炭生灵的阴间。又招募人性最凶恶残忍的人,封为狱主。当初,狱主只把国内的犯法罪人抓来,不分罪恶轻重,一起投入地狱之中残害。后来,狱主连路经地狱的人也抓来投入地狱之中杀害灭口,所以关于地狱的残忍黑暗,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

    后来,有一位出家不久的小和尚,在化缘乞食时路过地狱门口,凶恶的狱吏把小和尚抓到地狱之中,准备残害,小和尚惊恐害怕,请求狱主给他一个向佛礼拜忏悔的时间,就是他由此死去也无所悔恨。狱主允许了小和尚的乞愿。

    不一会儿,小和尚看见一个人被捆绑着进入地狱,手脚被砍断,身体被撕裂,顷刻之间粉身碎骨。小和尚看过之后,心生悲哀悼念之情,并且由此懂得了世界一切无常的真理,获得了无学果修行果位。小和尚获得圣果之后心中已无生死之感,虽然被投入滚烫的大锅里,却好像身在清水池中一样,清水池中还生出一朵鲜艳的大莲花来让他坐。狱主看到此种情景心中惊恐不安,立即派狱卒报告国王。阿育王亲自来到地狱观看,深深赞叹神灵对小和尚的保佑。

    此时,狱主对阿育王说:“大王应当受死。”

    阿育王问狱主:“为什么让我受死?”

    狱主对阿育王说:“大王先前下令造此地狱,并下令让我监管此刑狱。凡进入地狱围墙的人,一律杀死,并没有说国王进入刑狱可以免死。”

    阿育王对狱主说:“法律一经制定,当然无理再变。我先前下令时,难道把你也除外吗?你久居地狱,能活到今天,是我的过错。”

    阿育王说完之后,下令让狱卒把这个凶恶造孽的狱主投到沸油锅之中。狱主死后,阿育王才从地狱中脱身。于是下令推倒高墙,填埋壕沟;废除地狱,放宽刑罚。并在废狱之处,修造一座高大的石柱,石柱上刻上敬奉佛法三宝的铭文。

    相关景观

    狮子柱头

    砂石,高2.1米,约公元前273年,现收藏于印度萨那拉特考古博物馆。

    印度是四大东方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并列为古代世界三大文化体系。印度的艺术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大约5000年左右的历史,它内容广泛,形式丰富,独具特色,又自成体系,对亚洲其他各国的艺术均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由于持续的外族入侵、复杂的人种和宗教的更迭,印度的艺术也体现出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经历了一个风格演变的过程。由于宗教在古代印度的特殊地位,所以印度的艺术本质上基本是宗教的。在伊斯兰教入侵以前,古印度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和印度教,印度美术也被分为佛教美术和伊斯兰教美术。

    公元前322年,印度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建立起来,历史上称为孔雀王朝。到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育王时代,佛教被尊为国教,佛教美术因而也日趋繁盛。阿育王修建了大量的建筑物以铭记战功和宣扬佛法,其中包括大量的独石纪念碑式圆柱,这些圆柱顶部柱头都是用单独完整的岩石雕刻而成,明显是将波斯、希腊雕刻法与本国传统结合的产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尊《阿育王狮子柱头》。

    这尊雕塑出土于萨拉纳特,原本是一根高约12.8米的独石圆柱的柱头,柱身已经断裂,但柱头保存完好。这是四只一组的圆雕狮子,背靠背,颈脊相连,面向四方,前肢挺立在圆鼓型的顶板之上,顶板四周雕刻有浮雕大象、奔马、瘤牛和老虎四只小动物,两两用法轮隔开。再下面是钟形的倒垂莲花雕饰,整齐而华丽。四只雄狮轮廓鲜明,均衡对称,头颈和胸部的鬣毛如火焰般排列,眼睛呈三角形,流露出古代波斯文化影响的痕迹;整个雄狮威武雄壮,强劲有力。雕刻这一雕像采用的是浅褐色的楚那尔砂石,表面高度磨光,象镜面一样光滑、圆润,如玉石般透明,增强了整个作品既粗犷又细腻、既雄浑又柔和的审美效果。原来石狮的背上驼有代表佛法的大法轮,但已遗失。

    这尊雕塑显示了古代印度艺术家们高超的雕塑技巧,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印度广为吸收外来艺术语言丰富民族文化的特点。阿育王石柱柱头是印度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为后世的印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雀王朝

    约在公元前3000年,雅利安人自伊朗高原进入到了印度西北部,从达罗毗荼人和蒙达人的手里夺取了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土地。在雅利安人漫长的统治过程中,原始公社制有了变动,发生了阶级变化。随着国家的出现,所谓的种姓制度也产生了,它把社会分为四等:婆罗门为第一,主要为僧侣阶层;刹帝利为第二,主要是武士;吠舍为第三,大多为从事农耕、畜牧和经商的平民;而首陀罗为第四,是指那些从事劳动的奴隶。前三种种姓是胜利了的雅利安人,而最末的种姓多为战败被俘的达罗毗荼人。公元前6世纪初,波斯王大流士通过那个缺口把他的大军带到印度,征服了印度河以北的所有地区。两百年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又是从那儿率领希腊人来到印度,在带来战争灾难的同时,也把西方的文明传播到了东方,公元1世纪在印度兴起的犍陀罗艺术就是一种带有希腊风格的佛教艺术。在亚历山大之后,称雄于北印度的摩揭陀国的孔雀王朝开始兴盛,并逐步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孔雀王朝时代是印度文化与波斯、希腊文化最初交流的时代。它的建筑、雕刻引进了波斯、希腊的岩石技术,开始普遍采用砂石作为建筑和雕刻的材料。因此,孔雀王朝的艺术中自然就融合了许多波斯和希腊艺术的因素,特别是宫殿建筑和装饰雕刻,明显受到波斯阿开密尼王朝的影响。

    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统一大帝国的雄主。他的仁爱之心在他征服羯陵伽之后突然闪现,对战争带来的灾难深表忏悔,宣称从此皈依佛教,决心用教义而不是用刀剑去征服人们的心灵。他甚至派遣使臣到印度境外去传播佛教,使之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同时也为佛教艺术的兴起拉开了序幕。

    鹿野苑

    佛世后100年出现的阿育王,在印度各处设置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其中以鹿野苑中的舍利塔设计最为殊特,在鹿野苑的阿育王石柱顶端雕硺了四只石狮像,石狮的头分别朝向四方,表示了佛法四圣谛的精髓将遍传四方,张开的狮口代表佛法将如狮吼般震摄众生心中的无明妄念。石狮柱顶被安放在鹿野苑中的博物馆内,岁月的洪流终将腐蚀了这座精致石雕的外观,但法轮常转的寓意将在佛子生生不息的传诵当中。

    印度鹿野苑一带发掘出来的不同年代的石像及雕刻,主要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2世纪的作品,尤其以芨多王朝时期的杰作最多。展品中最闻名的是阿育王四头雄狮柱顶。阿育王石柱坐落在室利达磨罗吉迦塔之前,是阿育王时代艺术的代表物,由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崇佛而下令建立的,今日印度国徽上的图案就是来自这根阿育王石柱。阿育王石柱为青灰色大理石所造,柱高15——25米,底部直径0.8米,刻有阿育王铭文,柱上端为雕刻华丽的柱头,柱头第一层是钟形的倒垂莲花,第三层是线盘及饰带,上面雕刻着一只大象、一匹马、一头牛和一只老虎,彼此间都用象征佛法的法轮隔开。第三层是四只背靠背的圆雕雄狮,前腿挺立,面对四方。阿育王石柱现已经碎成5段,下部还有2.1米仍埋在地下,其余4段散落周围。柱头高约2.03米,四面各刻有狮面,造型优美,是古印度佛教艺术的极品。

    这座四狮柱头被收藏在鹿野苑博物馆中,而这四狮形象也已成为印度政府的国徽印记,在纸币和海关官防上均可看到它的身形。

    阿育王柱简介

    阿育王柱:离红堡不远,在朱木拿河畔,一根光秃秃的石柱高高地矗立在一座古堡之顶,这就是有名的“阿育王柱”。公元前孔雀王朝的名君阿育王为了弘扬佛法,晓喻子民,竖立了不少此类石柱。阿育王柱高12.97米,底部直径约1米,顶部直径约0.65米,重27吨。柱表原为镏金,现已脱落。

    石柱顶端则雕刻有不同的图案。在著名佛教圣地鹿野苑竖立的石柱,柱头原是四头威猛的狮子,四狮雄视眈眈,形态逼真。石狮昂首蹲踞在钟形的倒置莲花上。莲花四周分别雕有牛、马、象、狮四种动物,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每种动物又以法轮隔开。整个柱头以灰色大理石雕成,雕造精美,打磨细腻,光可鉴人,有冰莹玉润之质感。以雄狮为喻,象征着孔雀王朝大一统帝国的威严气势。莲花和法轮则是佛教的象征,表明阿育王以佛法治理天下,教化四方。这一石柱于19世纪出土后,成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征。印度政府于1950年决定将其作为国徽图案,以其体现印度悠久文化和国家独立的民族自豪感。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阿育王石柱】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阿育王石柱 小编为您整理阿育王石柱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