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小仙鹟

时间:2024/9/16 0:20:4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小仙鹟前部额基、眼先、耳羽、眼周黑色,前额、头顶两侧眉区、腰、尾上覆羽和颈侧块斑辉钴蓝色,头顶至后颈、背、肩、两翅和尾表面概为紫蓝色或深蓝色,翅上大覆羽和飞羽褐色或黑褐色、具窄的暗蓝色或紫蓝色羽缘,颏、喉和上胸黑色或深紫蓝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尤以腰和尾上覆羽较棕,两翅褐色,羽缘棕色,中央一对尾羽棕色,其余尾羽褐色或暗褐色,羽缘棕色,颈侧有一辉蓝色斑。

  • 中文学名: 小仙鹟
  • 拉丁学名: Niltava macgrigoriae
  • 英文名: Small Niltava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鸟纲
  • 亚纲: 今鸟亚纲
  • 目: 雀形目
  • 科: 鹟科
  • 属: 仙鹟属
  • 种: 小仙鹟
  • 亚种: 2亚种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小仙鹟(学名:Niltava macgrigoriae):体长11-13厘米,是一种深色鹟。雄鸟深蓝,脸侧及喉黑,臀白,前额、颈侧及腰为闪辉蓝色。与大仙鹟的区别在体型较小,胸蓝色,臀白色。雌鸟褐色,翼及尾棕色,颈侧具闪辉蓝色斑块,喉皮黄,项纹浅皮黄。与大仙鹟的区别在体型较小,颈背褐色,项纹色浅。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栖息于海拔900-2400米的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中。藏匿于森林林下的茂密灌丛。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活动大林下灌丛和山边疏林中。性活泼,频繁的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尤其在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东北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常见种类

1 小仙鹟指名亚种 Niltava macgrigoriae macgrigoriae Burton, 1836

2 小仙鹟华南亚种 Niltava macgrigoriae signata McClelland, 1840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1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中,尤其上临近溪流等水域的疏林和林缘地带较常见,冬季多栖于山脚平原地带。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华南亚种分布于中国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形态及特征

小仙鹟前部额基、眼先、耳羽、眼周黑色,前额、头顶两侧眉区、腰、尾上覆羽和颈侧块斑辉钴蓝色,头顶至后颈、背、肩、两翅和尾表面概为紫蓝色或深蓝色,翅上大覆羽和飞羽褐色或黑褐色、具窄的暗蓝色或紫蓝色羽缘。颏、喉和上胸黑色或深紫蓝色,下胸暗灰色,腹、两胁淡灰色,腹和尾下覆羽淡灰色或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尤以腰和尾上覆羽较棕,两翅褐色,羽缘棕色,中央一对尾羽棕色,其余尾羽褐色或暗褐色,羽缘棕色,颈侧有一辉蓝色斑。颏喉皮黄色,其余下体赭灰色或皮黄橄榄褐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角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9-12克,♀10-14克;体长♂112-136毫米,♀118-127毫米;嘴峰♂8-11毫米,♀9-11毫米;翅♂63-67毫米,♀61-65毫米;尾♂51-56毫米,♀47-52毫米;跗蹠♂16-19毫米,♀16-18毫米。(注:♂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900-21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巢多置于山边岩石洞穴中,也在溪边树洞和岸边岸壁洞穴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构成,内垫月细草根和动物毛。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卵乳白色或粉红色,被有暗红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一个圆环状。卵的大小为16.0-19.1毫米×12.9-14.2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2天,雏鸟晚成性。

价值及其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小仙鹟】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小仙鹟 小编为您整理小仙鹟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