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特征
战国水晶杯高15.4cm、口径7.8cm、底径5.4cm,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酷似现代的玻璃杯。杯身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无纹饰,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
流传历史
1990年10月下旬,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工农砖瓦厂的工人在取土烧砖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不大的洞口,直径不到一米。当地文物部门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收集遗物。
经过考古人员的清理和考证,认定这个窖藏属于战国晚期。半山镇一代自从20世纪80年代就几乎年年都有秦汉墓葬被发现,考古专家猜测,这个窖藏不应该是独立存在的,在这附近应该还有别的战国遗址,于是他们组织了大范围的发掘,果然就在附近发现了一座战国大墓。在对这座战国大墓进行考古发掘时,挖到距离地面一米深的时候,泥土里忽然出现了点点晶莹的亮光,半小时后,一件通体透明的水晶杯出现在大家面前。随后这件水晶杯被运送到北京鉴定,最终确定为战国年间的水晶杯。
现藏于杭州博物馆。
出土环境
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一号墓,位于黄鹤山西麓一处草木丛生的小溪坞内。战国一号墓共清理出水晶、玛瑙、琉璃、玉、原始瓷等质地的附葬器物51件。石塘战国一号墓是杭州地区首次发现的较大型的先秦墓葬,墓室约15米长,5.4米多宽。墓中有熟土二层台,墓室里面有排水沟。更罕见的是,墓中有大量的木炭。在二层台的边上有宽20厘米,高30厘米的木炭层,墓底也铺有木炭。
制作技术
战国水晶杯主要运用的是弧面打磨工艺和抛光工艺,这对于玉器加工技术已进入鼎盛阶段的战国时期来说已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了。由于玉器加工的关键工具砣在材质上的改变,使玉器碾琢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战国时期的许多玉件线条干净利落,边角磨得锋利如刃。水晶在地质学上属石英,硬度为摩氏7度,虽然是宝玉石中硬度较高的品种,但使用金刚砂类的中间介质对其加工还是可行的。
文物鉴赏
战国水晶杯的稀有之处在于它是由一整块水晶打磨而成,经过细致的抛光处理,是中国早期水晶器皿中个头最大的。这么大的形体必然増加了制作的难度,而这么大的一块完整的高品质水晶也是极其罕见的,所以无论是从原料还是从工艺上来说,在战国时期的生产条件下都是出类拔萃的。
当然真正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原料工艺,而是它和当今人们所用的玻璃杯极其接近的外形,这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巧合,也可能是一种必然。战国时期的古人在用一块巨大的水品磨制器皿时,限于制作水平而选择这样的线条轮廓来达到美观、实用,并且降低制作难度的目的;几干年后的人们所使用的这种形态的玻璃杯,也一样有着经济耐用和美观的特点,虽然材质不同,制作手段也不同,但所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
文化寓意
古人认为嘴里含上冰冷的水晶能止渴,所以先辈以水晶制杯可能并非纯粹出于实用,除了受财富占有欲支配外,或许还有某种信仰寄托。
文物价值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战国水晶杯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战国水晶杯不仅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就其工艺水平而论,也是无以伦比的珍品。是杭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重要展览
1993年7月6日至8月26日,战国水晶杯在深圳举办的“杭州文物精品展”中展出。
2000年10月22日至11月1日,战国水晶杯在杭州市园文局主办的“杭州文物精品展”中展出。
文物争议
材料问题
浙江省地矿厅表示中国找不出这样的高纯度水晶。这么高的纯度,这么好的水晶,中国是没有的。所以到现在为止,水晶的来源还是一个谜。
抛光问题
外壁抛光相对简单一些,但是因为水晶杯上宽下窄的特点,手伸不进去,里面的部分很难打磨到。古代人是如何把内壁和底部打磨的那么光洁平整,也是一个问题。
取芯问题
首先是水晶的硬度很高,很难加工;其次,杯子是斜壁,上面宽,下面窄,这就导致了加工更加的复杂。苏秉琦先生在看到战国水晶杯之后,对它的制作工艺很疑惑。推断水晶杯可能使用了和玉器一样的制作方法,用了管钻的方法;也可能使用金刚砂磨。但是水晶杯究竟使用了哪种方法,现在还无法确定。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战国水晶杯】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战国水晶杯 小编为您整理战国水晶杯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