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白鱀豚

时间:2024/11/24 2:38:45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白鱀豚(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仅产于长江中下游水系,有“长江女神”“水中大熊猫”“水中国宝”之称。2006年白鳍豚被认为功能性灭绝,但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鳍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中国相关的专家都在尽力寻找这种动物,并加以严格保护。

  • 中文学名: 白鱀豚
  • 拉丁学名: Lipotes vexillifer
  • 别称: 白旗豚,白鳍豚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纲: 哺乳纲
  • 目: 偶蹄目
  • 科: 白鱀豚科
  • 属: 白鱀豚属
  • 种: 白鱀豚
详细介绍

生长与分布

白鱀豚寿命估测为20-30年。雄性4岁、雌6岁性成熟。野生状态下,成年两性比例为1:1,但雌性受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成年雌性一年中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3-6月和9-11月。妊娠期10~11个月,翌年2-4月分娩。每两年繁殖一次,每胎一仔,偶有双胞胎。母豚长有乳裂,哺乳时乳房从乳裂中伸出。幼豚会被母豚哺乳8-20月,活动时主要靠母豚带游。

历史上西起宜昌西陵峡,东至上海长江口,全长约1700千米的长江江段都有白鱀豚出没,包括洞庭湖、鄱阳湖等毗连长江干流的大小湖泊及河港,甚至还曾在富春江出现过。

受上游建坝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白鱀豚的分布区域逐渐缩减,1990年以后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绝迹,在长江干流的分布上限也移至宜昌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便已踪迹罕至。1997-1999年国家农业部组织的三次大规模考察中,南京下游临近江阴以下就再未有发现。

2000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洪湖段、九江段和铜陵段三个区域。最后一次发现白鱀豚的确凿记录,是2004年8月在南京江段搁浅的一具尸体。

形态及特征

白鱀豚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光滑而富有弹性,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产生的阻力。

新生幼体肤色略深,成体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白色。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由水面向下看时,青灰色的背部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鱀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

白鱀豚吻部极其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微上翘,后方的嘴角闭合线也轻微上扬,看上去像在微笑。约有130颗圆锥形的同型齿,上下颌两侧各有31-36颗,受颞颌关节功能的限制而无法用于咀嚼,但对猎物可造成瞬间性的杀伤,并能将猎物牢牢地固定在口中,防止其挣脱。眼极小,在嘴角后上方。耳孔小如针眼,闭塞不通,但听觉十分灵敏。头顶左侧具有单一的圆形喷气鼻孔,孔缘有活瓣,能自由开合,出水换气时开启,入水潜泳时闭合。鳍肢较宽,末端钝圆;背鳍低矮,呈三角形;尾鳍分为两叉,呈新月形,扁平宽阔且与水面平行,可上下摆动推动身躯前进。

初生幼体全长 80-90 厘米,重 2.5-4.8 千克;成体全长 1.4-2.5 米。雌性体型大于雄性。成年雌性最大全长 2.53 米,正常体重 116.5-166.5 千克,平均重 145.7 千克,最大体重 237 千克;成年雄性最大全长 2.29 米,体重 64-142 千克,平均重 99.8 千克。

中国共有三种鲸豚类被列入一级保护动物,除白鱀豚外还有两种是江豚和中华白海豚(江豚原为二级保护动物,2017 年5月国家农业部将其提升至一级)。三个物种间常有混淆,实际它们形态差别显著,进化谱系上分属不同的类群,三者间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江豚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新的研究认为是独立物种,保守的意见一般还是视它为 窄膂露脊鼠海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的长江亚种N. a. asiaeorientalis,属于鼠海豚科,体型较白鱀豚小,吻部短而圆钝,并且没有背鳍。窄膂露脊鼠海豚另有一个东亚近海亚种N. a. sunameri,栖居在马祖列岛以北的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沿岸海域。窄膂露脊鼠海豚的 同属近亲 是 印太露脊鼠海豚(N. phocaenoides),分布在马祖列岛以南,向西沿着东南亚、南亚、西亚一直延伸到波斯湾的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近岸海域。

在水面上翻腾跳跃,活力十足的,基本都是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系 太平洋驼海豚(Sousa chinensis)的中国通称,属于海豚科,是名副其实的“海豚”,分布在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中国见于东海和南海,并不生活在长江里(偶尔在长江入海口出现)。其体型较白鱀豚大,中国海域的种群成年后全身呈粉白色,明显异于白鱀豚的青灰色。此外,中华白海豚常以整个身子跃出水面,而白鱀豚生性羞怯,仅在换气时将头部和背部露出水面。

生活习性

白鱀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会远离船只,人类很难接近,加之种群数量稀少,活动区域较广,所以野生状态下对其生活习性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鱀豚有恒定体温,在 36℃ 左右。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水温变化后又迁入另一区域。喜欢结成 2-16 头个体的小群活动,常见其与江豚共游,交配期间的集群行为尤其明显。习惯栖息于江流中心的深水区,也会进入湖泊、支流与干流汇合处。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休息。胆怯害羞,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常在晨昏时游至浅水区捕食鱼虾。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消化能力很强,捕到食物不经过咀嚼,整口吞入腹中。食量很大,日摄食量可占总体重的 10%-12%。主要猎物是草鱼、青鱼、鳙鱼和鲢鱼,尤其偏爱体长不超过 6.5 厘米的小鱼。

白鱀豚用肺呼吸,每隔 10-100 秒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并发出“嘘哧、嘘哧”的响声,有时会喷出水花。换气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出水呼吸时间约 1-2 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 20 秒,受惊后或察觉到危险的特殊情况下,可长潜 200 秒不出水呼吸。正常情况下,呼吸频率为每小时 109-150 次。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会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故而白鱀豚又被称作“拜江猪”。

顺流中白鱀豚的游速一般保持在 7.5-40km/h,逆流中为 2.7-4.9km/h,逃避危险时最快可达 80km/h。在浅水区换气较频繁,游速较快;在深水区换气间隔的时间较长,游速较慢。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白鱀豚】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白鱀豚 小编为您整理白鱀豚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