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栖息于中、高海拔180038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底层丛薮中,不过在玉山国家公园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以海拔高度23002550米发现的次数最多,而且比较喜欢在山坡坡度较陡(30至60度之间)的地区活动,也见于次生林和人工造林地。冬天有向较低海拔迁移的现象。
地理分布
黑长尾雉分布于台湾的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嘉义、花莲、高雄、屏东、台东等县境内的中部山地。
形态及特征
雄鸟头、颈和上背紫蓝色;上背具宽阔的钢蓝色羽缘和黑色矢状次端斑。下背和腰浓黑色而具金属蓝色羽缘;翅上覆羽也同,仅微杂有白色斑点,但一般不外露。大覆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显著的白色横带。初级飞羽黑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亦黑,具窄的白色羽端。尾上覆羽黑色,具白斑;尾羽16枚,甚长,呈楔状,中央尾羽最长,往两侧逐渐变短,颜色为黑色,稀疏的被有数道白色横斑。胸深蓝色而富有光泽。腹黑色,尾下覆羽亦为黑色,具窄的白色端缘。
雌鸟头和颈橄榄褐色,头顶及枕黑色,具暗棕色羽缘;上背及翅上覆羽黑色,具白色羽干纹和橄榄褐色羽缘,且杂有棕褐色斑;下背及腰橄榄褐色,缀以黑斑;尾上覆羽淡灰褐色,具宽阔的黑色横斑和杂有棕褐色;飞羽黑色,除三级飞羽外均具淡棕褐色横斑。中央尾羽栗色,外侧尾羽棕色,均具黑色横斑。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均具白色羽端。颏和喉均褐白色,胸和两肋均呈黑白相杂状。腹灰褐色,也具黑色横斑和灰白色羽端。尾上覆羽棕色,具白色羽端和黑褐色斑点。
生活习性
发现其活动的地点多在林道路面地表植物和落叶覆盖多的地方,也会在陡峻的峭壁上行走。多单独活动,不群聚。活动的时间多半在双高峰时段,在关高地区为早上5点到6点和下午6点到7点,在瑞岩溪自然保护区是早上7点到8点和下午4点到5点,而最喜欢在下小雨、中雨、起雾或阴天时出来活动。行走时沉稳地昂首慢步,少出声,谨慎而机*。如发现有人出现时,雌鸟会立刻快步逃离或飞走,并同时发出“咕、咕、咕”声;雄鸟的反应则较为镇定,会在原处呆立片刻,再缓慢向前行走,如距离太近,则立刻窜入浓密的杂草丛中,或往下坡疾飞,并同时发出尖锐的叫声。此时尾羽展开成扇形,拍翅声很大。如成对在一起行走觅食,彼此相距不远,通常雄鸟会陪伴雌鸟左右或尾随其后,时时保持*戒状态,扮演者护卫者的角色,雌鸟则安心觅食。遇有敌害或观察者,雄鸟往往昂首挺胸,羽毛贲张,并发出急促的*戒声,缓步行至空旷地以引起入侵者的注意,等到雌鸟从容进入丛薮中,才向不同的方向逃逸。疾走时头部前后晃动,尾羽向下垂,不常惊飞。
晚上会在树上停栖过夜。一般在傍晚上飞跃上树,有时会由一树枝跳跃到另一树枝,然而每一只的树栖地点并不固定。早晨自树上跳动地面上觅食,往下跳时,身体向前倾,尾羽张开。
杂食性。觅食时,以喙直接啄食地表植物的新叶、幼芽、花、各种浆果、草籽,也常在走动时用喙或爪扒开地面落叶或腐植土,再用喙啄食土中的蚯蚓、蚂蚁、蝴蝶幼虫和其它昆虫,此外会啄食地上的小石子。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4至8月之间。多数学者(欧保罗等1990,姚正得等1998)观察其繁殖初期雌雄成对活动的次数较多,推测其婚配为一夫一妻制。但也有学者(Delacour 1951,Stokes & Williams 1971)认为其婚配为一夫多妻制。繁殖配对的时间可能在每年10月或11月即已完成。
发情期约始于3月中旬,一直延伸至6月。雌鸟在繁殖前,体重有显著增加的现象,可能是为了产卵和孵卵需耗费的庞大体能预作准备。春天求偶时,雄鸟会为了争夺地盤和配偶而大打出手。打斗时两只雄鸟挺胸对峙,其中一只突然趋前,另一只立地跃起,当其落地时,趋前的那只随即跃起,彼此一上一下的跳动,有时两只同时跃起,用爪当武器攻击对方,然後同时落地。此时雌鸟谁也不帮,仅在一旁观战。雄鸟发情时,脸部肉垂呈鲜红色,并竖立引颈挺胸向雌鸟展翼,快速地连续颤动双翼。
成熟雄鸟的换羽在7至10月之间完成,这段时间正是雌鸟抚育幼鸟的重要阶段。雄鸟完成换羽,展现一身亮丽的新羽,此时正是幼鸟离开雌鸟,让雌鸟恢复单身的时候,也是成熟雌雄鸟再次配对的时机。
一般筑巢在地面或树干上,巢位於面向骤降陡坡的凹陷处,或岩石下的凹洞,或陡坡上缘树干基部的树洞里,甚为隐密。巢材多为就地取材的枯枝和落叶,内衬有羽毛。产卵期在3月底至4月初,每窝产卵3至5枚,卵乳白色至淡褐色,卵重48.45g,平均大小为40.7×55.0mm。由雌鸟单独承担孵育的责任,雄鸟不参与育雏的工作。雌鸟孵卵时,会有起身转向、四处张望、啄理巢材、梳理羽毛和翻卵等行为。在雷雨的恶劣天气,雌鸟整日不离巢活动。孵化期约28天。6月底可见雌鸟带著幼鸟在林道觅食,在路上慢行雌鸟也时时保持*戒,幼鸟追随其左右,并啄食地表上植物的种籽。雌鸟在雏鸟出壳的二星期内,会在巢内或巢附近的隐密处,让雏鸟钻入雌鸟的翼下过夜(姚正得1996)。在这个携幼活动的时期,它们无固定方向,而是四处游荡并逐渐远离巢区。到了8至9月时,幼鸟的体型已经长得跟雌鸟差不多,随著成长而与雌鸟日渐疏离,最後独立生活,而且可以上树过夜。然而雌鸟会在下次繁殖前,回到原来的巢位附近活动。
价值及其他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被描述为常见物种。玉山国家公园约有10,000只(Madge &McGowan 2002),占该鸟种群相当大的比例。全球种群约10,00019,999只,成年个体约6,66713,333只。台湾估计有10010,000繁殖对。种群趋势数据缺乏,由于捕猎和栖息地减少,种群可能处于下降状态。
保护级别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近危物种(NT),2012年评估。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黑长尾雉】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黑长尾雉 小编为您整理黑长尾雉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