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栖息于热带雨林、亚热带森林、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偶尔也出现于森林平原地带。
分布范围
仅分布于中国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中国仅有台湾亚种,分布于台湾南部的屏东以及兰屿等地,是罕见留鸟。
形态及特征
黑颏果鸠是小型鸟类。颏及胸部的紫色横带为该物种识别特征。雄鸟的前额、头顶、眼先、头侧、下喉和胸部为淡灰色。额部栗色,上喉黑色。枕部、后颈和上背为淡灰绿色,其余上体翠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与绿鸠类的橄榄绿色体羽相比较,差异非常明显,而且也没有绿鸠类翅膀上通常所具有的黄色斑。飞羽黑色。尾羽的颜色与背部相同,具淡绿色的尖端。下胸部有二条紫栗色横带。腹部为淡灰绿色,两胁绿色,尾下覆羽栗色。雌鸟的羽色大致上和雄鸟相似,但头顶、颈部和胸部为灰绿色,头无白色但具胸带。
体形较为肥胖,头部稍微较小,颈部粗而短,羽毛较为柔软而稠密。嘴短,嘴基有由软的皮肤所形成的蜡膜,上嘴的先端膨大而坚硬,嘴尖稍稍弯曲。鼻孔被羽毛所遮盖。翅膀长而尖,初级飞羽为11枚。尾羽为圆形或楔形。跗跖的前缘被盾状鳞。脚短而强,适于在地面行走。4个趾均在同一平面上,趾间没有蹼。尾脂腺裸出或退化。
嘴为鲜黄色,下嘴的基部红色。脚暗红色。
生活习性
黑颏果鸠是留鸟,常单独活动,很少集群。性怯,遇到危险时总要停留片刻才起飞。飞行快速而有力。常在树冠层活动,特别是早晨和黄昏,常栖于大树顶端的枯枝上,一般很少下地,通常仅在需要啄食泥上和沙粒时才下地。觅食多在白天。主要以树木和植物的果实和浆果、种子、芽、叶等为食,也吃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繁殖方式
黑颏果鸠在森林中树上营巢。巢呈平盘状,甚简陋,主要由枯枝构成。每窝产一枚卵,卵白色,大小为31-35毫米×23-25毫米。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7天。雏鸟晚成性,经过20-35天后飞翔离巢。
价值及其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黑颏果鸠】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黑颏果鸠 小编为您整理黑颏果鸠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