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与分布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四川大凉山地区,甘肃、湖北、西藏、汉源、石棉、冕宁、美姑、昭觉、峨边地区。
形态及特征
大凉疣螈雄性全长18.6至22㎝,雌性19.4至23㎝。头部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平切而较高,近于方型。尾基部较宽,后段甚侧扁,尾背鳍褶薄,腹鳍褶厚,尾末端钝尖。体尾褐黑色或黑色,体腹面颜色较体背面略浅。皮肤粗糙,颈褶明显,散布大小疣粒,腹面密布细横皱纹,体侧没有成行的圆形瘰粒。大凉疣螈尾长9—13厘米。沿吻背缘向两侧经上眼睑内侧至颗部耳后腺显著隆起成嵴棱状,耳后腺后端略向中线作弧状弯曲,鼻孔近吻端,唇缘平直,无上唇褶或在口后缘微显。犁骨齿“八”形,前端一般达内鼻孔水平部位。舌椭圆,两侧游离。躯干粗壮,背正中自头后至尾基部嵴显著。四肢长。前肢前伸指端达吻端或略超过,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略重叠或相互达对方掌、跖部;指长顺序为2、3、4、1,趾长顺序为3、4、2、5、1,均较粗扁,尾长超过头部和身体的长度,尾肌不发达,极为侧扁,尾背鳍褶在尾基部一开始就很明显,薄而高,尾腹鳍褶低厚。雌性在繁殖季节肛部成丘状隆起,肛裂较短,雄性的不成丘状隆起。皮肤很粗糙;除唇缘、指、趾及尾下缘较光滑以外,其余均满布大小疣粒,头部及背嵴有明显之嵴棱,有的在背嵴上出现分节的凹痕,体侧或有凹痕,但没有明显的分离成行排列的圆形瘰疣;腹面密布细窄横纹,颈褶明显。全身为黑褐色,背面色较深。耳后腺、指、趾、肛裂周缘至尾下缘为桔红色。雄性上臂前缘有小放耳后腺大小的桔红斑;肛缘之桔红纹较窄。
生活习性
栖息:栖息于海拔1390-3000m植被丰富、环境潮湿的山间凹地,高山溪中或林下阴湿处。成体以陆栖为主,5-6月进入静水塘、积水、洼地、稻田以及缓流溪沟内繁殖。非繁殖季节成体营陆地生活。常见于山顶水圹及其附近草丛中。
进食:非繁殖季节为夜行性动物,以昆虫和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蚯蚓等为食。
繁殖方式
大凉疣螈雄性第一次参加繁殖的年龄为4龄;繁殖群中数量占优势的是5龄、6龄、7龄。而在7龄以后参加繁殖的雄性个体数便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参加繁殖的雄性中年龄最大的个体为10龄。平均年龄为6.7龄。
大凉疣螈每年5~6月为繁殖期,进入水圹、水洼中求偶、排精、纳精与产卵。分散产于水生植物间或水底。繁殖期间大量出现在缓流溪沟或静水洼地。此间雌性肛部成丘状隆起,肛裂较短,有较宽的桔红色周缘。交配时雌性在雄性的上方,下面的雄性以其前肢向前翻转将雌性的前肢挽住,藉尾的摆动在水中游泳;也有在陆地上爬行的,爬行时是以雌性的前肢和雄性的后肢在地面上交替走动。很可能在产卵以后,均离开水域营陆地生活。卵单个地分散于水中。卵径为2一2.2毫米,外面的胶膜达5毫米,卵单粒附于水草上。动物极的棕黑色约占1/3,植物极为乳黄色。估计每个雌性可产卵250枚以上。刚孵出的幼体有平衡枝,体长约20毫米时即消失。幼体的尾鳍和外鳃均发达。体一般生活于水中,有外鳃,先长前肢,再长后肢。大凉疣螈雄性生长特点表现为性成熟后生长缓慢的特点。
价值及其他
药用,科研;
药名:羌活鱼;
别名:杉木鱼、雪血;
归经:肝;胃二经;
功效:行气止痛;
科属分类:小鲵科;
主治:行气止痛、肝胃气痛、跌打损伤;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捕得后用酒碎死,洗净晒干或以微火烘干,或鲜用。
出处:《中华本草》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大凉疣螈】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大凉疣螈 小编为您整理大凉疣螈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