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人物明星榜 > 正文

萧军

时间:2024/9/16 3:18:26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萧军(1907年7月3日~1988年6月22日),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等,辽宁省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人,是中国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萧军的作品富于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洋溢着一种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正气;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和粗犷、刚劲、潇洒、豪放的风格。萧军是自1917年的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涌现出来的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 中文名: 萧军
  • 外文名: Liu Honglin
  • 别号名称: 萧军,田军,三郎
  • 出生日期: 1907年07月03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
  • 星座: 巨蟹座
  • 生肖:
  • 去世日期: 1988年06月22日
  • 职业职位: 作家
  • 代表作品: 《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一、萧军

  • 萧军,中国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1907年7月3日出生在辽宁省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
  • 1949年中国解放以后,萧军继续从事文学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工作,京剧《武王伐纣》、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过去的时代》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 在文化大革命中,萧军受到迫害,曾被关押8年。
  • 粉碎“四人帮”后,他重返文坛,整理了诗词旧作800余首。
  • 1979年,萧军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详细介绍

主要经历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军一直从事工人业余文艺教学工作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他到达延安,在延安的五年中,他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艺日报》主编,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员等职,还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9年中国解放以后,萧军继续从事文学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工作,京剧《武王伐纣》、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过去的时代》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在文化大革命中,萧军受到迫害,曾被关押8年。粉碎“四人帮”后,他重返文坛,整理了诗词旧作800余首。1979年,萧军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8年6月22日,萧军病逝。

1907年7月3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三)出生于辽宁省凌海市沈家台镇下 碾盘沟村(现凌海市大碾乡),七个月时母亲由于不堪父亲毒打而自杀,萧军自幼生长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与父亲关系疏远。 1913年进入本村私塾学习。

1925年改名刘吟飞在吉林参军。怀揣报国梦踏入巴尔虎兵营,但很快兵营内的黑暗就让他厌恶,他开始钟情于诗歌创作。

1927年改名刘羽捷考入东北陆军讲武 堂宪兵教练处。 1928年在哈尔滨当上一名宪兵;同年, 改名刘蔚天,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炮兵科。 ?

1929年,萧军以“酡颜三郎”为笔名,写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懦……》,发表在当年5月10日沈阳《盛京时报》上,该小说愤怒地揭发了军阀残害士兵的暴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正式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2年,与落难中的萧红结识,一见如故,遂共同生活。

1933年,开始《八月的乡村》的创作,10月与悄吟(萧红)出版小说、散文集《跋涉》。其中收有三郎(萧军)的《孤雏》《烛心》《桃色的线》《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等6篇小说。

1934年,《八月的乡村》创作完成,11月与萧红流亡上海,见到鲁迅先生,并得到鲁迅先生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诸多帮助。

1935年,萧军在鲁迅的帮助下,他的文学创作进入高产期,同时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一名“主将”。 7月,《八月的乡村》秘密自费出版,系“奴隶丛书”之一。该作品奠定了萧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6年,萧军编辑《鲁迅先生纪念集》。

1937年,在武汉与胡风等人一同编辑《七月》,并与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地开展斗争。

1938 年2月,赴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文艺指导;第一次到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后到四川任《新民报》副刊主编,开展抗日文艺活动。

1940年6月,萧军第二次去延安,萧军携妻子王德芬奔赴延安,成为“边区文协”的专业作家。毛泽东请他帮助收集延安文艺界的意见和情况。同时,续写长篇小说《第三代》。10月19日成立“文艺月会”。

1941年1月,创办会刊《文艺月报》,由他和丁玲、舒群、刘雪苇轮流主编。参加“延安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担任“延安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其间经常与毛主席见面畅谈。

1942年5月2日,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大礼堂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大会由凯丰主持,毛主席致开幕词,萧军作了《对于当前文艺诸问题的我见》发言。

1943年,受“王实味事件”牵连,萧军受到冷落,几乎搁笔三年。

1944年3月,萧军和夫人王德芬领着孩子,在延安县刘庄山沟里,度过了一段自食其力的村民生活后,被毛 泽东召回了延安,住在中央党校。 担任鲁迅艺术文学院讲师。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延安党中央派彭真等人,去东北建立东北局和民主政权。离开东北家乡多年的萧军怀着“回东北去剥国民党的皮,掘他们的根”之决心,在延安主动提出要求去东北工作,彭真当即表示同意。 11月中旬,萧军临离开延安前,到毛泽东住处辞行。 毛泽东又一次对萧军说 : “听彭真说,你要入党,我们欢迎,只要你自己什么时候下决心,一个党员不是说要取消他的一切特性,创造性。”萧军说,他主要是怕他自己发脾气。毛泽东表示,“这不要紧,发一点脾气可以的,这叫做大团结里的小 摩擦。”毛泽东对萧军说了这番话,令萧军感动。

1946年8月,中共东北局作出决定:任命萧军为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随后东北局书记彭真派专人,迎接萧军赴东北。 萧军辗转到了哈尔滨后,不顾复杂的政治环境和自身的安全,立即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活动中。 50天左右连续到各单位、机关、学校,作了60多场的专题演讲,听众达七八万人。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阐明民主政府的主张,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到了晚上,还要及时向彭真汇报白天演讲的情况,然后加以研究、分析、商量,再做准备。他将群众提出的2000多个问题,分门别类,整理出四大本子,交给党和政府做参考。 ?11月赴佳木斯,就任东北大学鲁迅文学院院长。

1947年,在彭真的支持下,萧军多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亲手创办了鲁迅文化出版社和文化报。由于不是共产党员,使群众大惑不解。当时,在东北局的舒群(于20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就与萧军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诚恳地劝说萧军尽快写一份入党申请书。

1948年7月25日,萧军生平第一次向东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凯丰递交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申请书,内容如下:

多少年来,萧军他留在党外,这绝非从个人动机出发,而是从革命客观需要出发——这是他个人的认识——几次和彭真、毛泽东以及其他同志谈到入党问题,他是坚持这看法,同时也觉得他自己思想、感情还未成熟,因此拖到如今。 他个人感到现在已是他自己走入共产党内的时期了——因此他郑重提出,请求加入共产党,请凯丰转达东北局,如何考虑给以回答。此信由舒群转达。

1948年8月,萧军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并没有因此得到东北局党组织的任何关照,反而遭到东北局刘芝明等人的围攻和批判。11月20日被迫将《文化报》停刊并离开哈尔滨。 随之,刘芝明在东北地区组织了为期3个月的“萧军思想批判”。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萧军担任抚顺矿务局京剧团顾问。

1952年,被分配到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文物组当考古员。中国国务院派人和萧军谈参加党小组生活问题,萧军因东北局和东北文协对他的不公正“决定”,在感情上还没有转过弯来,他表示不想考虑,以后再说。萧军坚持完成了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和《第三代》 的创作,修改了旧作《八月的乡村》和京剧剧本《武王伐纣》,然而出版遇阻。

1954年9月,再版《八月的乡村》。10月出版《五月的矿山》,但该作品很快被批判成了“禁书”。

1955年,弃文学医,学习针灸、正骨等专业知识。

1958年,中国文联机关的《文艺报》把萧军同丁玲、冯雪峰、艾青等“右派”的名字并列一起批判。萧军用4 年时间学习中医,但“弃文从医”也未成愿。

1959年,被文化局戏曲研究所录用为戏曲研究员。

1960年,萧军开始创作京剧剧本《吴越春秋史话》。

1962年,京剧剧本《吴越春秋史话》完成,结果是:“不予出版”。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几乎将萧军置于死亡边缘。日常的批斗、 抄家、关押尚可忍受。8月23日, 萧军和老舍、骆宾基、荀慧生等近30人,被押到北京东城区国子监“文庙”,遭到红卫兵轮番的毒打,后背的衣服被打到肉皮里。老舍就是在这天被打之后,次日投湖自杀。萧军的大儿子萧鸣被多次毒打昏死过去,幸亏在火葬场被工人发现尚有口气,给拉了回来。期间,萧军的小女儿萧黛被毒打致精神失常而死。

1978年,整理完成《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及《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

1979年4月28日,萧军接到北京市文联的通知,他的档案由西城区新街口办事处转到北京市作协。当年,萧军出席中国的全国第四届文代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会上,作了题为《春天里的冬天》的发言。 随之,萧军出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出版作品。

1980年,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宣传部批准,做出萧军问题的复查结论,推翻了几十年来强加在萧军头上的种种罪名,但不知何因,萧军的党籍没有恢复。萧军是位极其坦率坦荡的人,在临终前对女儿萧耘说:他之所以追随中国共产党五十几年,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忠实的老群众,就因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目标和他追求的目标一致:一是求得祖国的独立,二是求得民族的解放, 三是求得人民的彻底翻身,四是求得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的实现。他从来没有反对过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他反对的只是那些共产党里的蛀虫。

1981年,应邀到美国参加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1983年,东北三省举行“萧军文学创作五十年学术研讨会”,对萧军的文学成就给予最高的肯定。

1988年6月22日,于北京逝世,享年81岁。

主要作品

作品   作品类型 首发时间

《懦……》 白话小说 1929年

《跋涉》(与萧红合著) 短篇小说、散文合集 1933年10月

《八月的乡村》 长篇小说 1935年7月

《羊》 短篇小说选 1936年1月

《江上》 短篇小说选 1936年8月

《绿叶底故事》 诗、散文合集 1936年12月

《第三代》(1—2部) 长篇小说 1937年12月

《十月十五日》 小说、散文集 1937年

《涓涓》 中篇小说 1937年9月

《侧面》 报告文学 1938年11月

《从临汾到延安》(《侧面》续集) 报告文学 1941年

《幸福之家》 四幕话剧 1940年5月

《五月的矿山》 长篇小说 1954年11月

《过去的年代》(上、下册) 长篇小说 1957年6月

《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 长篇小说 1980年7月

《我的童年》 自传 1982年

《人与人间》 回忆录 2006年6月

贡献影响

主题思想

萧军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新英雄主义

新英雄主义是以工、农、兵为服务对象,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以毛泽东思想、鲁迅精神为武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英雄主义。新英雄主义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延安,发展、成熟于哈尔滨,是萧军运用“鲁迅精神、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对小资产阶级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进行批判而形成的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它是实现对落后国民改造的一种必要途径,它的原则是‘为人类,强健自己,竞取第一’”。为区别传统的英雄主义,而称之为新英雄主义。

新英雄主义虽然脱胎于传统英雄主义的母体,但却与之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价值核心的不同。尽管都是英雄主义,但二者在价值取向上却存在着根本性区别。传统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追求一种绝端地自由。

新英雄主义在这一点上与之全然相反,其利益着眼点不是个人而是“集体”,是以工农兵服务为己任。所以,新英雄主义追求的自由是一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目的、受“集体观念”约束的有限制的自由。其次是思想核心不同。

传统英雄主义的思想核心是朴素的、单一的民主主义思想,而新英雄主义是以双核心的毛泽东思想和鲁迅精神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思想的结合体。新英雄主义作为萧军思想性格的核心对其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时时能看到这种新英雄主义精神熠熠闪烁的光辉。

1940年—1948年间是萧军的新英雄主义的发展和成熟时期,从《也算试笔》正式提出新英雄主义到《目前东北文艺运动我见》将人民确定为工农兵,标志着萧军的新英雄主义逐渐成熟。经过长时期的思想构建,新英雄主义的思想核心也由鲁迅思想的单一主体过渡成鲁迅思想与毛泽东思想共存的双核心思想。本时期萧军杂文体现着新英雄主义的坚持正义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小说——新英雄主义的“英雄”载体

萧军的小说创作起于《跋涉》集,他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视角看待阶级对立现象,劳动人民萌芽状态的反抗意识开始进入他的书写范围。萧军的小说创作有一个从英雄主义到新英雄主义的过程,这一转变在《八月的乡村》、《第三代》和《五月的矿山》这三部长篇中有着清晰的脉络。三部小说中,前两部是萧军英雄主义无意识的书写,《五月的矿山》则是作者新英雄主义有意识的创作。

萧军新英雄主义的理想主要寄托在小说的人物身上,这些小说塑造了一批鲜活的形象,成为新英雄主义英雄形象的载体。《八月的乡村》中胡子出身的铁鹰队长、小资产阶级出身的萧明、农民出身的唐老疙瘩、李三弟;《第三代》中的井泉龙、林青、土匪海交、半截塔、刘元;《五月的矿山》中的鲁东山、张洪乐、杨平山、林风德、艾秀春英雄形象,汇成了旧式英雄群像和新儿女英雄谱系两个系列。

旧式英雄群像可分为三类形象,即知识分子群像、胡子群像和农民群像。知识分子群像中的人物不多,主要有安娜和萧明,他们都是顺应时代要求,走上抗日救国道路的英雄。尤其是萧明,他热爱革命,相信革命,并不是懦夫和叛徒,但是,革命的信念竟然被恋爱和革命的矛盾击碎,为了个人的私欲最终放弃了对队伍的领导,放弃伟大的革命事业,“这种极端自私利己的思想面貌,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待革命的态度”。胡子群像中的人物较多,有既做过红胡子又当过兵,后又参加义勇军的铁鹰队长,有农民出身的海交、半截塔和刘元。这些土匪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胡子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当胡子完全是被旧社会逼迫的,所以,他们为匪而不乱杀,占山而不扰民,忠肝义胆、义薄云天,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浓郁的英雄主义精神。特别是海交和刘元两代土匪有着相同的命运,最终连胡子都当不成,他们的结局也预示了被逼上梁山的农民面临的也是绝路。

萧军笔下的土匪形象与同时代的端木蕻良、梁山丁等人笔下的土匪截然不同,有着萧军固属的独特审美情趣和美学风格。

最后一类群像是农民,这也表明了萧军对农民命运的热切关注。李三弟、唐老疙瘩、井泉龙、林青等人被作者塑造得有血有肉;唐老疙瘩健壮勇敢,但为救倒下的情人敢于离开队伍慷慨就死;默默无闻的李三弟在部队危难之时毅然担负起领导重任;性格倔强,具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性格的义和拳老英雄井泉龙,在地主面前无所畏惧;乐天而叛逆、足智而多谋的林青,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带头请愿。这些人物身上都有着与作家精神相通的强烈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萧军着重揭示了他们反抗意识的觉醒,挖掘他们历史深层结构积淀下所形成的文化基因。因受传统英雄主义民主思想的影响,这部分人物群像体现的英雄主义行为仅仅是作家无意识的描写,而不是新英雄主义有目的的指导。

新英雄儿女谱系的人物多出自工业题材的小说《五月的矿山》,这部小说最能体现萧军的新英雄主义精神。作品中塑造了三类英雄形象,有新中国第一代矿山领导、老一代的煤矿工人和新一代模范矿工。作为矿山的领导,严和、骆刚夫以及裴玉峰都经过革命烽火的洗礼,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革命热情,但却不熟悉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摸着石头过河,边工作边探索。这些人都是矿山党的好干部形象,在新一代矿山领导的身上体现出他们旺盛的革命意志力和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杨春是老一代矿工代表、是走过冬天迎来春天的老煤矿工人,新社会的矿山生活仿佛为他残疾的身体注入了新生,他参加培训、参加代表大会,提高了觉悟。他见利而不忘义,儿子工伤后断然拒绝矿上的慰问金。他情系矿工,60岁仍申请下坑,坚信“人对于自己愿意的工作和战斗是唯一美丽的、愉快的。”

新英雄儿女谱系中,萧军着墨最多的是新一代的矿上的主人——鲁东山、张洪乐、扬平山、林风德、艾秀春等劳动模范。这是一群具有崇高思想品质的先进工人,他们身上寄托了萧军的新英雄主义的革命理想。他们个个公而忘私,将自身的利益和矿山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同矿山同呼吸、共命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即是获得最高的革命利益。他们的无私境界几乎是一种极端,扬平山固执的坚持先入团、后结婚,张洪乐连妻子生产都不在身边。

最能代表萧军新英雄主义精神的鲁东山,为实现自我价值,他不顾特务的谣言、落后群众的嘲讽、领导的官僚而拼命工作,甚至连送病中的女儿上医院的时间都没有,致使女儿夭亡。最后在其不懈的努力和党的培养下,鲁东山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些优秀的矿山儿女被萧军注入了英雄主义灵魂,成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排头兵。

萧军的作品中没有理想化的人物,新英雄主义谱系中的人物形象也并非高、大、全,作者也刻画了他们身上与自身的无私境界不协调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但这恰恰是英雄人物在发展成熟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正是这样的描写才使得这些新英雄主义儿女的形象有血有肉,更加丰满。

在萧军的新英雄主义思想的双核——毛泽东思想和鲁迅精神的指导下,暴露黑暗和歌颂光明这组对立矛盾在萧军身上实现了二元对立的统一。反映矿山生活的工业题材小说《五月的矿山》和描写农民的代表作《第三代》、军事题材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一起,实践了他新英雄主义的奋斗目标—— “为人类,为人民,为工、农、兵”服务。

创作风格

萧军的作品富于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洋溢着一种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正气;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和粗犷、刚劲、潇洒、豪放的风格。

1、富有鲜明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

在《八月的乡村》、《第三代》等反映东北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仅人物的性格、命运有其独特之处,而有些场景描写简直是可以当做东北地方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来欣赏的。

2、粗犷、豪放的文笔,跳跃性的情节结构,雄浑而富于力感

这一风格是从他的第一部小说集《跋涉》就开始形成而逐渐发展开来的。《八月的乡村》近于楞角分明的炭墨画,而《第三代》则更多了平易、浑厚的特色。

3、散文化的手法,强烈的主观抒情成分,给人一种真与质朴的感觉

《跋涉》《羊》等表现得更为鲜明生动。

他的作品,让读者感到除了作品描写的人物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主人公在牵动着人物的活动。

4、频繁、细致的心理描写,画龙点睛式的肖像刻画和富有立体感的人物塑造

萧军的作品长于发掘人物的心理活动,常常大段大段地反复抒写人物的意识、幻觉、联想和独白。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外部特征模糊而内心世界丰富。

他作品中的人物肖像描写则常常是突出一点而不及其余,有一种画龙点睛之妙。这种艺术手法和风格贯穿在作品的创作中,而又以《八月的乡村》、《第三代》等长篇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萧军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呈现着某种独特性和复杂性。而且,他的艺术风格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到逐步形成的过程。

从《服涉》到《八月的乡村》是初期阶段,艺术上尚有某些粗糙松散之感,而到《羊》、《第三代》时期,则逐步呈现着艺术上的成熟和创作风格的最后形成。

人物评价

萧军是自1917年的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涌现出来的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

萧军同志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

——北京市委(1980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批复了北京市委给萧军做出的政治结论)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萧军】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萧军 小编为您整理萧军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人物明星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