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1938年4月生,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青衣,也反串小生。曾先后到中央文化部戏曲演员讲习会、上海戏校、北昆剧院和北京声乐研究所等地学习深造。现任广东省汕头文化艺术(戏曲)学校名誉校长,戏曲表演专业高级讲师。
1953年参加怡梨剧团;
1958年至1984年,广东潮剧院一、二、三团演员;
1984年至1995年,任广东省汕头文化艺术(戏曲)学校副校长。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剧协理事、汕头市居协副主席、汕头市政协岭海丝竹社副社长、汕头市女知识分子联谊会顾问、汕头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等职;
1959年至1960年在京、沪、杭、香港和柬埔寨等地演出时,被誉为“潮剧一颗明珠”。中国唱片社录制和出版她的一批录音带和个人唱腔精选一、二辑;她主演的《刘明珠》被摄制成潮剧彩色影片;
1991年入选《潮汕人物辞典》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3年荣获江泽民总书记题词的“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材系列词典》的入典证书中国华桥出版社;
1993年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院辞书编辑部;
1996年被特邀为湖南省娄底市楚天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
1997年入选《世界名人录》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
1996年入选《中华中国人才选》河南省管理科学研究院;
1997年入选《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新华社湖南分社事业发展部;
1997年入选《中华人物大典》中国文学企业联谊协会长江经济信息报社。
主要经历
初恋潮剧
一九三八年某月某日某时,广东省普宁县洪阳镇新安村,范厚都、林玉兰夫妇喜获一名千金小姐。女婴的哭声煞是好听,清婉柔丽,内行人听了,说是“有戏曲韵味”,恭祝范先生家里出了个“花旦”。
范先生夫妇听了,似不感兴趣这么预示。夫妇家里已有“几条龙儿”,希望这一“凤儿”将来长得艳光四射,故而取名范艳英。心里预祝范艳英成为才女淑女,压根儿不愿女儿去唱戏当什么花旦,所以不赞成“戏曲韵味”,而偏要说“好听过福音。”
不久家道中落,范艳英寄居普宁果陇乡外婆家。世上的外婆,都是菩萨心肠,见范艳英长得天真活泼,爱唱爱跳,情如掌上明珠。当时就有人戏称她是“明珠女”。果然,到了一九六三年潮剧彩色影片《刘明珠》开拍,她一亮镜就唱“明珠女一片心香”,此是后话。
再说范艳英十岁才入学,在校是文娱活跃分子,尤其酷爱戏剧,成为洪阳镇新安村洪新剧社的主角之一。尽管父母不希望她发展,但父母总拗不过“女大十八变”。
首先,女儿就不喜欢父母之命名中的“艳英”二字,自己宣布改名为“泽华”。好一个大胆的小丫头,在名字上不听“父母之命”,长大婚嫁时当然不听“媒妁之言”了!
被当时误认为“大胆的丫头”,后来人们不得不赞扬她是一个有主见有心思的姑娘。因为“艳”字实在很俗,而她的品性不趋艳不随俗,她爱“泽之华”的清丽纯洁,映水芙蓉乃水泽之花(花即华),多么清爽可人。更重要的是带有男子气质,泽是毛泽东时代,华是中华民族之意,我们相信当年的她不会测字,不甚懂字义词蕴,但她心爽口快地宣布改名为“范泽华”,历史证明她是有见识的。从曲韵音律上讲,“范艳英”三字拗口没韵味,而“范泽华”三字抑扬有致、曲旋韵绕,正是一代名青衣相配之芳名!
其次,她小小年纪就离家出走、“私奔”艺术团体。一九五二年,这个为自己命名的小丫头,背着家人师友,私自从普宁来到汕头市报考艺术团体,立志要当一名演员。此举在当时来说“实非凡”,舞台、戏曲,象磁场紧紧吸引着她;表演艺术象电波时时在她心头呼应。结果,终因年幼在学,家长千万不放行,小丫头范泽华被两个哥哥和一位亲友“抓”回家里,象“老鹰抓小鸡”一样抓了回去。然而,倔强的小丫头、迷恋戏曲的小丫头,心里暗许宏愿:等我翅膀长硬、羽翼丰盛时,一定要飞!
心要飞,谁能阻?兴趣和爱好的磁场,有万钧引力。她积零钱买票进戏院;她省钱看“天光戏”;她把眠床作舞台,蚊帐作帷幕,手帕作道具,忘情地学,自唱自演,痴迷爱好成癖。一九五三年七月底,范泽华终于飞进了恰梨潮剧团。年仅15岁,还没有脱尽小丫头的稚气,就首演《樊娇夺后》。好厉害的小丫头呀,一下子扮演了樊娇,居然要夺取皇后之高位!
然,好事多磨,入团才数月,范泽华的声音,越唱越不行,甚至嘶哑、破裂。团里议论:“趁早让她回家读书吧,别误人子女!”一时间,范泽华顿觉天乌地暗,苦恼叠至,小女子珠泪涟涟……
幸而有经验者认为:这女孩发音准、节奏好,眼前怕是“风水声”,过一段时间看看吧!
古先贤有训云:天将降大命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磨其心志。范泽华苦苦挨了一年左右,经老师们苦心栽培,一字一句,日日夜夜,曲不离口,终于挨过了变声期,逐渐亮出清爽委婉的声情,再经诸多名师的指导,终于一曲“芦林会”,满座争夸范泽华!
这个“普宁洪阳范氏女”,如果不是一个“迷恋戏曲小丫头”,早就回家读书干于别的去了,哪有后来的著名青衣、闺门、反串小生?此乃潮剧之幸,观众之幸也。
崭露头角
范泽华复声之后,真象彩凤舞半空,声情色彩引人瞩目。她先在《红楼二尤》中扮演尤二姐,悲剧形象清丽委婉动人,“金银纸它原本是白纸一张”等唱段获好评,初步显露了她唱声的柔和优美特色和青衣行当演悲剧人物的功力。后在《穆桂英》中扮演穆桂英,跨刀马旦表演。“家住在山东穆柯寨”等,“轻六”曲唱得轻巧圆润,有节奏,有美感。这些演唱为范泽华奠下实践的良好根基,是她艺术之花舒根、拔节、长茎、叶茂的阶段。
范泽华艺术之花亭亭玉立之际,又喜逢阳光雨露滋润。一九五六年她被选派进汕头戏校戏曲演员训练班学习表演艺术四个月;得到艺术熏陶与提高。一九五七年她荣幸地参加中央文化部第三届戏曲演员讲习会,会长梅兰芳、副会长罗合如、阿甲。得到了大师名家的指导,学习四个月,可谓终生受益不尽。
这一年,她在怡梨潮剧团的主要剧目《春香传》中扮演春香,连演数百场而不衰,范泽华以演唱其中的“爱歌”和“别歌”“狱中歌”而受到观众赞扬。
《春香传》移植改编来自之于朝鲜人民喜爱的古典戏剧。“爱歌”和“别歌”叙述三百年前,朝鲜全罗道南原府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艺技女儿春香。端阳节那天,春香正和少女们在广寒楼前春游,遇见当地使道公子李梦龙,一见钟情。是晚,李梦龙向春香求婚,春香之母见他诚恳,同意定婚,但三个月后,李梦龙的父亲借故将其调往汉阳,把他们活活拆散开来。这样的爱与别,最是叩人心弦。
范泽华扮春香,以闺门旦应工。她把“爱歌”唱得柔情款款,明朗欢快。其中尤以订百年之约的情感想象最为奇妙:梦龙唱“我变作紫禁城内龙凤鼓,你变做长安钟楼万寿钟。”春香唱“钟声呜,当当当。”梦龙唱“鼓声响,咚咚咚。”春香唱“钟声敲醒干家梦。”梦龙唱“鼓声诉尽百姓哀。”春香唱“别人只闻钟鼓响。”梦龙唱“谁知是你我两心通。”春香唱“春香当当当。”梦龙唱“梦龙咚咚咚。”春香唱“沧海桑田多变故。”梦龙唱“钟鼓万年永敲动。”
“爱歌”不仅曲文美丽形象,而且音韵旋律隽永明快。范泽华唱得如林中金雀欢快,似水上鸳鸯柔意绵绵,把“轻六”调式的音韵发挥到了极其微妙的地步。尤以“春香当当当”曲句象春风吹送情语,拂人面脸,沁人心田。“爱歌”直接展示青年男女欢爱之情,大胆热烈,柔情万种,特别受到当时年轻人的内心强烈感应,也让上了年纪的观众“重温旧情”而共鸣。因而它借助着范泽华甜润优美的唱声而流行起来,成为一支潮剧流行歌曲,脍炙人口!
“别歌”以“重六曲”谱出,缓慢深沉,圆润饱喉。当范泽华唱出“你明日欲登汉阳道……欲去无从去,欲留无计留”时,声腔里情如胶漆,音韵中“藕断丝连”,令人惆怅、心酸!
妙嗓子得到天才的显示和发挥。
如果说,唱“轻六”、“重六”,是她的高招,那么,唱“活五曲”,便是她的绝招了。
范泽华于一九五八年调进潮剧院之后,先后演过《孟丽君》中的主角、《芦林会》中的庞三娘、《白兔记》中的“井边会”、“磨房会”,她把剧中李三娘咬指写血书一段的唱腔,发挥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咬破指头血斑斑,
十指连心痛难言,
罗裙当纸指当笔,
血书一幅诉苦冤。
别郎容易见郎难,
遥望关河烟水寒,
数尽飞鸿书不至,
井台积泪待君看。
十六年前容颜改,
八千里外心怎安,
早回一日能相见,
迟来一刻见面难。
血纵流尽言不尽,
交与将军妥收藏。
这是千古一血书,字字血,声声泪,句句悲。绝妙的曲文为演员提供荡气回肠的共鸣唱腔声情,调动演员创造角色的契机。
这是一段运用潮乐富有特色的活五调谱写的唱腔。活五曲是潮剧最具特色的曲调,也是最难掌握、最不易唱好的曲调,然,范泽华能以她娴熟的演唱技巧,恰切地处理好感情、咬字、吐字发音和活五曲风格的关系。如开头以长拖腔,表现李三娘如泣如诉咬指写血书的悲哀凄楚心情;接着以平稳的二板慢,一字一泪地倾诉了十六年日夜思夫想子的柔婉心声。范泽华的唱腔朴素大方,高音处似蓝天白云般明朗,低音时似花间泉水般温柔,有着完美的艺术效果,有余音绕梁三日的音乐效应。
芦林盛况
一九五九年,她随潮剧团到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受到中央首长的鼓励、赞扬。同时还到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巡回演出,范泽华名贯大江南北,被誉为潮剧青衣之佼佼者。一九六零年,她随团出国到柬埔寨演出《芦林会》,轰动整座金边城市。当时任团长的王昆仑激动得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了一首124行的长诗,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演出的盛况和令人激动的场面。长诗赞扬范泽华卓绝的曲艺技巧,诗末这样写道:
犹使忍痛演员心欲碎,
吞声观众泪盈眶,
满座凄凉灯似暗,
一人哀怨夜增长。
我也思量难入睡,
中宵长句咏三娘。
范泽华的一曲芦林会,是潮剧青衣的绝唱,庞三娘形象的塑造,标志着她艺术造诣的高峰。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出国演出,感动满座观众皆掩泣,轰动了异国京城,这在中外文艺史上是罕见的。范泽华演《芦林会》塑造人物之成功,受到了红学家王昆仑、戏剧家老舍、阳翰笙等的高度赞扬,挥豪赠诗,这在演员的个人艺史上,也是凤毛麟角的荣耀。
范泽华以她自然深沉的气息,烘托着悲痛凄切的歌声曲越。她吐字清晰,有起有伏,如泣如诉地抒发了庞三娘含冤受屈,无辜被弃的沉痛心情。
范泽华并非天生一副好嗓子,她的嗓音素质本很平凡,她是经过长期刻苦学习磨炼,从自己的嗓音实际出发,广采博取而形成独特优美的唱腔的。例如她善于细腻地进行润腔,获得优美柔润、色彩鲜明、独具一格的演唱效果。她从人物感情、潮州语音和风格特点出发,恰切灵活地在行腔中的字头、韵尾上,揉进了装饰音和滑音,以增强唱腔的婉转与韵味。她的《范泽华唱腔精选》之一、之二,发行数万盒,流行海内外,是潮剧唱腔的精品,也是潮剧青年一代学习她那优美动听,韵味浓郁的唱功范例。为此,她不仅被赞为浑身是戏,还被美誉为满腹是旋律、亮曲流韵的潮曲歌唱家。
明珠耀眼
在范泽华表演艺术、唱腔艺术蜚声海内外之际,又一出很切合她戏路的长剧《刘明珠》,在舞台上实践了一段时间之后,于一九六三年搬上银幕。潮剧彩色影片《刘明珠》由珠影和香港鸿图公司联合摄制。
这是潮剧史上一椿盛事,著名青衣,闺门旦范泽华在影片中扮演刘明珠,著名老旦洪妙扮演皇帝母后,著名老生张长城扮演海瑞,表演之成功和拍摄之出色,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赞扬。
范泽华扮演的刘明珠,几个层次,几重功力。形象佼美逼真,情真意切。演出了将门之女的忠情义胆,表现刘明珠的智慧个性和才艺。一开始的花园挂绣轴,唱出了“明珠女一片心香”,祝河山锦绣、愿爹爹福体康强。一个贤慧孝女、关心社稷的小姐,历历在目,通过婢女碧玉说出了“小姐,你绣的花卉把蝴蝶也招来了”的眼前景,揭示了明珠的工刺绣。这样就奠定了人物的外忠内孝、聪明贤慧的情感内蕴。这段表演以闺门旦应工,唱做道白,灵活清晰,抒情优美,闺门唱“轻六调”,和谐流畅。
接着是闻凶讯,知父刘光辰总兵遭奸王朱厚燔播所害,刘明珠决心只身进京报父仇,表现了明珠女立誓表衷心,洗冤雪恨除蟊贼的大志大勇。范泽华表演得银牙咬朱唇、孝笃孝思感动人。途中昏倒为孙何氏所救,在其家中见“大明总兵刘光辰之灵位”,爆发出撕心裂胆的哀鸣:
哎!爹爹啊哙!
祗道天涯无处寻亲骨,
不料荒村先得祭亡灵。
范泽华把几句重力转“活五曲”唱得声泪俱下,表演时把灵牌搂人胸怀,然后,将身拜倒尘埃地。“叩谢妈妈肝胆情”,这种动人肺腑的唱腔,诉之真切的表演,令观众同声哀鸣,悲恸不已!
“哭坟”一场,把唱腔和表演推上高潮:“痛彻孺怀,泪洒尘埃,荻白草黄枫染血,疏星冷月照坟台。嗳爹爹,你魂兮归来,不见跃马挥戈威武态,不闻温言抚慰唤珠孩,慈乌绕树声凄沧,爹爹你音容何在?”
这大段“活五调”曲文,情景凄怆,撩人肺腑,追写人物的威仪情态,十分感人。在这里,范泽华发挥她演唱“活五调”的持有风味和技巧,细针密线,依情行腔,把声、字、情、风格,交织为一体,有刚有柔,起伏自如,获声情卓绝的艺术效果。尤其是接唱“这大仇何日报,问天眼何时开,这惨案向谁诉,教孤女怎安排”时,更为奔放、嘹亮、含情达意,感人肺腑。深刻表现刘明珠为父报仇、为民除害的坚强性格和愿望。
潮剧彩色影片《刘明珠》在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放映之后,大为轰动!一九七七年在汕头地区重映之后,其盛况是彻夜放映,倾城而出。真是倾城争看《刘明珠》,闾里都说范泽华!如果剧中的刘光辰刘明珠父女有知,也该深深拜谢范泽华!既范泽华在柬埔一曲芦林会之后又一大轰动,可以说,范泽华艺术之声、戏曲之光,有着非凡的反响,“范泽华”三字,成为人们熟悉的名字!
范泽华不仅能演清丽秀逸的闺门旦,善演委婉凄楚的青衣,而且能演文质彬彬的文小生。反串小生,范泽华是有其资历的。早在一九六0年,范泽华赴上海戏校学小生的表演基本功,先后学了南昆的《游园惊梦》、京剧的《穆柯寨》。特别是学习折子戏《百花赠剑》,反串小生江海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锻炼。一早在一九六一年,她赴北京向北京京剧团学习梅派表演艺术和北昆剧院学习小生行当身段,得北昆著名小生白云生和马玉森的指导,回潮剧院青年剧团后,在《宝莲灯》中扮演文生刘彦昌。一九八0年又在潮剧院一团扮演《香罗帕》中的文小生欧阳子秀。
她反串小生欧阳子秀,台步、水袖,严然书生风范。看惯她演青衣的观众,称赞“著名青衣亦小生”,格调清新,另有一番风采和滋味。特别是看到她被藏在箱里,出来后唱一声“藏在箱里好难受,故此冲撞老岳母”(洪妙扮岳母),她那种文绉绉、憨厚情态,令观众忍俊不禁!
传授后人
范泽华跟戏剧界其它著名演员一样,多多少少经历了人世一些沧桑。在“四人帮”垮台之后的文艺春天,她重返舞台,为观众重亮歌喉和风采,受到普遍赞扬和欢迎。但鉴于她积数十年丰富的艺术表演经验和培养扶掖戏曲新人的需要,上级把她调往戏校任副校长,专事艺术教育工作。
数十年舞台艺术积累之经验,不容易,也很宝贵。因此,她把艺术表演的基本功动作系统化、拍摄成一幅幅照片,供传授新演员教学之用。其中有成套的”“水袖”功,“激面组合”、“仙拂”功,扇子功等共一百多幅照片。
这些程式动作是范泽华学习京剧、昆剧、川剧等兄弟剧种和提炼潮剧青衣、闺门旦表演技艺的结晶,各有其表演功能和造型美感。这套珍贵的照片已为广东潮剧院艺术研究室所收藏珍存,也是艺术学校和她本人珍贵的艺术教育资料。活跃在当今潮剧舞台上的部份新秀,都得到范泽华的指导和以这一套基本功为示范。
范泽华于一九八四年六月调任戏校副校长以来,分管教学及协助正校处理行政事务,她还担负着繁重的实践性很强的“学戏课”。几年来,先后为新一代演员传授了《芦林会》、《思凡》、《磨房会》和《安安送米》等传统折子戏。特别是亲自实践了《安安送米》谱曲和导演,闯新路获成功,得到市文化局一级嘉奖。
《安安送米》是名剧《芦林会》的续折,写善良的庞三娘被休弃后寄迹林姑庵,七岁儿子安安前往送米。剧情单纯,如果音乐设计和导演上没花大心思,就会平谈。范泽华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循着人物性格特征而设计音乐形象。如安安天真活泼,心直口快,她便运用轻快跳跃、简单的旋律去塑造人物。庞三娘是贤妻良母、温柔多情、受尽委屈但又思念婆婆、丈夫,疼爱儿子,盼望骨肉团圆,因而曲调多带深沉、忧郁、委婉,节奏稍慢,刚柔结合。范泽华又以基于“芦林”、创新“安安”的立意构思处理风格色彩,收到明显特色的效果。
难得的是,她把作曲导演融为一体来考虑,设计演唱、口白和做工。例如高潮处理采用说白和动作表情来完成,当安安说:“儿书念不完,爹爹要打;在家哭娘,婆婆要打;今日来看毋亲,母亲又要打;看来处处要受打。师父你勿保,就让我母亲打几千百下,儿还是要在此留宿一夜,母亲你就打下来吧!”
这是以白描的手法来导演,摒弃音乐渲染,让人物凄楚哀语,句句流人观众心田,巧妙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曲。这种没有音乐歌唱的“无曲、空白”处理,收到了此时“无曲胜有曲”的艺术感染力,至此,不少观众流下同情眼泪。此是范泽华作曲之一高招。这一招功夫不浅,是多年舞台实践给她的启发和顿悟。她不因有“满腹旋律”而滥用曲韵,相反的,她理解“间隙艺术”、“空白艺术”的效应。正象著名画家一样,有时浓墨重彩,有时惜墨如金。
女演员作曲兼导演,在潮剧史上,范泽华是首创,而且获成功,几乎达到“一鸣惊人”。然,范泽华是严谨虚心好学的,她敬老尊贤,关怀年青一代,这尤为可贵!
失声之憾
“我文革之后接触了两部戏,同时演这两部戏,一个是,现代戏又不能说是什么行旦,可以说是青衣行旦。因为她是一个支部书记,是现代戏,三十来岁这样一个青年和中年中间阶段的人。所以在那个时候,一个是要唱宽厚、洪亮这样的声音。一个是要唱比较接近青年的声音。那个时候就总是混杂。白天排练晚上演出,那个时候混来混去声音受损,就是声带有些磨损,这是我自己估计的。后来再学戏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有困难了,经过医生的检查,有一个医生五官科的,他说了三句话,他说,声带闭合不佳,双侧后失代偿,后记热症。说了这三句。我就问他怎么办。他说最好是半休,不能继续这么吼。如果继续这样,就可能有去无回。五官科的医生非常专业的,他就敢跟你这样说。但是没办法,那时候,我觉得那是演员的饭碗,演员如果不唱戏,不演戏要干什么。领导分配给你的事你不能说你没办法。必须等到你真正倒下去了,那时候人家才承认是真的没办法。在你还能够坚持的时候,就只能坚持。”
70 年代初期,她被调回去排样板戏《沙家浜》,然后是《迎风山》。白天排戏,晚上演出,高强度的工作,使她有些负重,排练的时候,演员被要求按正式演出的样子排戏,现代戏高亢,唱工也重,演员扛不住,也不敢抗拒。结果,演《沙家浜》的时候,她还有声,演《迎风山》的时候,就感觉到吃力了,到《龙江颂》时就没法做了。经查,说是“ 声带闭合不佳,喉肌弱症,双侧喉室代偿 ”,劳损过度,她不能唱了。她不能唱了,就对她意味着什么,潮剧就是她的命了。她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经过尝试和努力, 80 年代初的时候她唱《赵氏孤儿》庄姬的时候,需要把曲调改低,在作曲的同意之下,她自己完成曲子的调整;李志浦写完《安安送米》,想请杨广泉谱曲,广泉先生却对范泽华说,“泽华你去写就好。”听了先生这句话,她心里“扑扑”跳。先生再加一句,“不怕,你会的。在师父的支持下她果然去写了。这是个巨大的挑战,但她欣然接受,因为她不死心,万一嗓子好回来了,她唱着自己写的曲……写完了,哼给熟行的郑志伟听,他说不错。惴惴地来到广泉先生家,给先生看,毕竟初作,信心不足,唱给先生听。要上市的先生娘听说泽华要唱曲,把菜篮子往墙角一放,坐下来听曲。从头至尾,唱到最后一个音符,先生娘说;“泽华你唱到这么好听,将来谁能这样唱!”先生却一直挂着浅浅的笑意,最后暗自长舒一口气。
文革后演几个现代戏我都非常好后来要恢复古装戏那时声音越来越不好 我也不知为什么 不管是男是女 我觉得40岁这个时候 我觉得是炉火纯青我自己说炉火正旺在这个时候失声我自己感到很可惜 别人也为我可惜 我只好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剧团有时就分配我去辅导一些青年演员。
主要作品
1953年 《樊娇夺后》,饰演樊娇
1954年 《青梅求婚》,饰演青梅
1955年 《红楼二尤》,饰演尤二姐
1956年 《穆桂英》,饰演穆桂英
《春香传》,饰演春香,主要留下“三歌”录音——《爱歌》《别歌》《狱中歌》
1957年—1958年 《孟丽君》,饰演孟丽君。主要录音《游园》《逃婚》《别母》
1959年 《芦林会》(折子戏),饰演庞三娘,整折录音。
1962年 《思凡》(折子戏),饰演色空,整折录音。
《宝莲灯》,饰演刘彦昌,全剧录音。
《磨房会》(折子戏),饰演李三娘,整折录音。
1963年 《井边会》(折子戏),饰演李三娘,整折录音。
1964年 《刘明珠》(戏曲电影),饰演刘明珠,全剧录像。
1965年 《万山红》(现代戏),饰演春嫂
1970年 《沙家浜》(样板戏),饰演沙奶奶
1980年—1981年 《香罗帕》,饰演欧阳子秀,全剧录像
1982年—1984年 《赵氏孤儿》,饰演庄姬(十六年后),全剧录像。
1984年 《安安送米》(折子戏),导演、作曲,选段录音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范泽华】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