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行业综合榜 > 正文

玉组佩

时间:2024/11/17 4:01:45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玉组佩全套共由53块玉组成,通长53.6厘米,皆为白玉质地。最上面一块是镂雕骑凤的寿星,其下是五行,每行四组,分别有雕玉叶、“卍”字、“寿”字、双鱼、麒麟、凤鸟、仙桃、双柿、宝盖及四仙人等,皆挂缀于铜镀金双龙首横梁上,此套玉组佩,可挂于胸腹部,走起路来略一摆动,上面的32片玉叶与其他二十几件玉饰便会互相撞击,因而发出十分美妙动听的声响。

    详细介绍

    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专指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此佩玉现今所知最早见于春秋早期,战国达到极盛,汉代逐渐消亡。其后南北朝、唐,元等朝代虽偶有出土,但在当时社会中不具有较大的影响。

    玉组佩以镂雕绶带纹长方形玉饰系鎏金银链下挂5件玉坠而成,玉坠分别为摩羯、双鱼、双凤、双龙、鱼衔莲枝佩。龙、凤、鱼等吉祥题材的运用以及雕琢刻划中所表现出的写实风格,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气息,显示出辽地诸族文化的交流及玉器制作的发展水平。

    来历

    春秋、战国组佩,一般由璜、环、珑、琥、觿、珠等组成。人们佩戴成组佩玉,不只是出于纯粹的饰目的,更是由于玉具有坚硬、润泽、纯净,美观等属性,因此被当时士人看成是人的完美品德的象征。组佩通常用玉环(璧),玉璜作主体,以珑、琥、觿为悬饰。

    从考古发掘所得几套组佩的复原图中可知,龙形佩(珑)和虎形佩(琥)是春秋战国组佩中最具特色的。龙形佩为片状,多数镂刻成“s”形身躯,腹部上拱,中间有孔用于悬挂在组佩正中。头部有孔的身形较长,有的作钩形,应是悬挂在侧翼的饰件。龙的身形雕刻得健劲有力,除春秋早期部分平素外,常见的玉龙首、爪、尾刻琢精细,身上饰图案纹饰。春秋早中期以蟠螭纹、蟠虺纹为主,战国时则普遍施谷纹、涡纹、勾云纹等,或者几种纹饰交织装饰,变化丰富。龙首爪用隐起法雕刻,视之如同浅浮雕。龙形象狰狞,表情夸张,形式各异。除龙形佩外,还常见有虎形佩、鸟形佩和冲牙等。这些玉件的特点与龙形佩基本相同。

    西汉初年,战国风格的组佩曾流行过一段时间,串联形式趋于简化,西汉中后期组佩基本消失。南北朝、唐、元墓葬中曾发现过当时新形式的成组玉佩,但玉件的造型风格、组佩的串联形式与战国已完全不同。玉件除少数刻阴线花鸟流云纹外,多为光素,与同时其他种类玉器相比,显得较粗糙。宋至清代,关于战国组佩的确切形式,已不为世人所知。

    出土文物信息

    玉组佩(M92:83)

    最大的璜长8.5厘米

    1994年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

    出土于墓主的胸腹部,过颈佩戴。由282件形制各异的玉器组合而成,主要有玉珩、玉璜、玉圭、束腰形玉片,以及玉贝、玉珠、玉管、玛瑙珠、玛瑙管、绿松石管、料珠、料管等。过颈部分为三列珠、管,两侧为成串的珠、管,并各有两件束腰形玉片,下端分别系有一玉贝为坠。中间自上而下为4珩4璜,末一行珩的两端分别系有2件玉圭。珩、璜中素面2件,其余均单面刻有相交的龙纹,珩的龙首相反,而璜的龙首向对,布局对称,刻工细腻,颇为精致。据研究,大型玉组佩的使用,有严格的制度,使用范围有可能仅限于公、侯等诸侯国国君及其夫人或有相应封号的贵族。多璜组玉佩是国君与高级贵族区别贵贱,等级的标志之一。

    形状特征

    玉组佩,明晚期,通长53.6cm。

    清宫旧藏。组佩由53件玉饰串成。上部以一件寿星骑鹤式玉纽总揽组佩,其下有金质横梁,横梁两端为龙头。横梁下悬有4串玉片,每串由上下5组构成,横向相对。上4组玉饰每串各为3件,其中2件为玉叶,1件为玉镂件,玉镂件分别为“卍”字、“寿”字、凤、双鱼、双桃、华盖、麒麟等,第5组均为单个玉文臣。这类成组玉饰产生的年代很早,与《诗经》中所言“杂佩”类似,按不同的部位,玉件被称为“珩”、“琚”、“瑀”、“冲牙”,佩戴于人身,行走时玉件相触而有声。明代墓葬中出土有成组玉佩多套,如定陵中即有与此件类似的组佩。这组玉佩所用白玉质地优良,加工精致,是宫廷玉器中的精品。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玉组佩】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玉组佩 小编为您整理玉组佩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行业综合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