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人物明星榜 > 正文

何镜堂

时间:2024/11/17 5:13:51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何镜堂,男,1938年生,广东东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其获得“梁思成建筑奖”。何镜堂曾主持设计了包括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长春烈士陵园、天津博物馆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标志建筑。作品获国家级奖项3次,省部级奖项30余次。
  • 中文名: 何镜堂
  • 出生日期: 1938年04月
  • 性别:
  • 毕业院校: 华南工学院
  • 职业职位: 建筑师
  • 代表作品: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
详细介绍

主要经历

1961年,何镜堂于华南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五年)。

1961年至1965年,在华南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攻读研究生。

1965年至1967年,在华南工学院任教。

1967年至1973年,在湖北省建筑设计院工作。

1973年至1983年,在北京轻工业部设计院从事工业建筑设计。

1983年,调入华南工学院。

1992年,晋升为教授。

1993年1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1997年,被华南理工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至2004年,任中国工程院学部常委。

主要作品

建筑作品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

设计坚持“少、空、透、低”的原则,力求创造空灵通透、步移景异、典雅端庄、节能高效的岭南新建筑,并通过人的穿行和使用达到人、自然、建筑的共生,共筑诗意空间和场所。

设计融合于校园的整体环境,以充满时代感的形体组织和造型语汇塑造了丰富的校园交往空间,充分表达了校园文化特色。光在水面上、树丛中、建筑空间中穿透和流动,隐约的景致相互交织,场景伴随着“穿行”而切换,多样的空间形式生成多样的行为模式,建立起不同区域人、自然、建筑的视觉对话关系,开放空间和开放的交通体系多元化的人文交流,实现了教育与生活区域的转换。设计充分结合岭南及地区气候特点,在兼顾整体造型的同时以遮阳棚架等技术手段巧妙的解决隔热和通风等问题。

长春烈士陵园

陵园以纪念性建筑之形,立缅怀革命英烈之意为设计目标。整个陵园以大地景观造势,以大气朴实的手法造型,以高耸入云的纪念碑聚气,在奠定了陵园悲壮的气势同时,表现了一种理性和刚毅的气质。

在整体规划上,纪念馆立意为烈士陵园主雕塑的背景墙,形体方整稳重、象征盛装长春革命史的容器,建筑外立面由大小不同的方块叠加而成,寓意英雄辈出前仆后继。这一极具雕塑感的外墙,承载革命岁月和浩然正气,为长春革命历史之墙。

建筑形体简洁硬朗,碑体石材从上而下又粗犷到光滑,视觉效果强烈。整个碑的基座和碑身浑然一体,犹如春笋般从大地之中生长出来,逐渐消失与苍穹之中,象征长春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设计把握“战争——杀戮——和平”的主题,尊重原有建筑,突出场所和意境的创造,以墙、伤痕、死亡之庭、祭奠庭院、烛之路等为建筑元素,结合现代手法以及材料、技术,表现特定的场所精神,从东到西顺次营造出“折断的军刀”“死亡之庭”“和平之声”三个意境空间,形成序曲——铺垫——高潮——尾声的完整空间序列,建筑空间从东侧的封闭、与世隔绝过渡到西侧的开敞,与城市、自然融为一体。

设计采用无生命特质的级配碎石来反映“生与死”的场所精神;增设大型雕塑“冤魂的呐喊”与原有的*钟和十字架结合,点明场所主题;新馆内部空间结合形体运用倾斜的墙体和缓坡地面,组合成错乱、冲突的非常态空间,表达场所意境;空间序列位于悼念广场后的冥思庭,人的活动、特殊光影传达了悼念的哀思。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馆的创作构思凝聚力全球华人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创作理念。

在总体布局上,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庄严华美,形成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主体造型——“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汇聚人流,以基座平台的舒展形态衬托国家馆,展现出属于城市、面向世界的中国大舞台的形象。

在场地设计上,整合南北城市绿地,形成坐南朝北、中轴统领、大气恢弘的整体格局,体现了传统中国建筑与城市布局的经验与智慧。

在技术设计上,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对生态节能技术的综合运用显示出我们对环境与能源等当今重大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馆将站在中国文化、东方哲学的立场上,对21世纪的城市与人居文明作出自己的诠释与展望。

天津博物馆

设计以“世纪之窗”为空间主题,再现天津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这是回顾天津设卫建城600年的文明之窗;是再现中华百年看天津的历史之窗,是展望天津美好前景的未来之窗。

“世纪之窗”是贯穿博物馆,联系各个展厅的宽敞、宏大的公共大厅;博物馆北向主入口以6层逐渐放大的叠涩象征天津设卫建城600年悠久历史;公共大厅纵向逐级上升,层层叠叠,仿若时光隧道,依次连接古代、近代、现代展厅,带来公众游历天津的文明和历史发展;大厅在南端横向展开成110米宽宏大的全景大厅,充分展现天津文化中心和城市景色,于是这天津的美好未来。

贡献影响

科研成就

何镜堂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两观三性”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和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作品。

他尤擅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设计,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地、钱学森纪念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等一批精品工程。

人才培养

教育成果

何镜堂领衔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获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建筑学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等。

指导学生

至2013年11月何镜堂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0名,博士后5名,硕士44名,其中9名获得全国青年建筑师奖,有的已经晋升教授、院长、总建筑师,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建筑设计和教育领域的骨干。

人物评价

何镜堂院士长期从事建筑及城市规划的教学与研究,提出了“两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哲理和创造思想,体现于大量的建筑创作作品中。(中国建筑学会评)

何院士“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建筑师中的一个,既完成了多样性建筑实践又通过理论分析来阐述实践, 其方式能真正地在与西方交流过程中产生共鸣”,他的“作品微妙而复杂,空间移动在限制与大胆之间穿梭,并没有刻板单一的设计模式”。(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斯科特·科恩、中国建筑学会评)

何镜堂主持完成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个分水岭、开创了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馆的设计恰恰是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个很好转折点,是当代中国建筑的新语言”,“代表中国建筑的未来”。(意大利著名建筑评论家卡萨帝(Cesare Maria Casat)、中国建筑学会评)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何镜堂】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何镜堂 小编为您整理何镜堂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人物明星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