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十月革命

时间:2024/11/25 3:35:44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俄国十月革命又称红十月、十月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或布尔什维克革命,发生在俄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获胜的苏联红军一方称之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天以列宁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是经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革命推翻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俄罗斯共和国),为1918年—1920年的苏俄内战和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奠定开端。
    详细介绍

    人文地理背景

    革命城市的历史沿革

    1703年5月27日,于兔子岛上举行了隆重的圣彼得堡奠基仪式;彼得大帝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岛上修建了彼得保罗要塞,驻重兵把守,以防御瑞典军队的进攻,后扩建为城;至此,波罗的海出海口从此纳入俄罗斯帝国版图,彼得大帝在圣彼得堡创建了波罗的海舰队,使俄罗斯帝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海军。

    1712年,俄罗斯帝国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定都200多年,直到1914年,这一时期一直叫圣彼得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俄罗斯帝国同德国是敌对国,因为圣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语发音,当局决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

    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了纪念列宁,城市改名为列宁格勒,“格勒”在俄语中为城市的意思。

    1991年9月6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颁布法令宣布列宁格勒恢复圣彼得堡旧名。

    1992年1月,为了给城市重新命名,圣彼得堡市又举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结果,大多数人赞同改回圣彼得堡老名。这样做,一是为了纪念彼得大帝,同时,也标志着苏联时代的结束。

    社会背景

    沙皇早期

    (以下布尔什维克简称布党,孟什维克简称孟党,社会革命党简称社党)

    1903年布党与孟党决裂后,布党开始建设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方式的秘密革命家组织。布党自1903年开始的组织工作实质上就是在为旷日持久的革命征途作组织上的准备。在这个阶段,俄国的人民战争尚处于襁褓中。

    2年后,1905年革命爆发。在工人阶级和其他被压迫民众的推动与积极参与下,布党于1905年12月掀起了莫斯科起义,起义持续9天并且引起了其他各地的暴动与起义,起义最终因遭到血腥镇压而失败,但这也标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再也难以维系下去了。此后,武装斗争没有因为大规模起义被镇压而停止,游击战争被到处发动起来。布党战斗队在各处组织武装示威,暗杀镇压人民、不得人心、罪大恶极、为人不齿的官僚及职员等。通过这种方式,布党用战术上的进攻进行战略上的防御,用退却战为重整党的组织提供有效的掩护,为党积累了武装斗争的经验;同时在社会上,布党所发动的各形式武装斗争增强了布党的影响力,为在第二届杜马内展开的合法公开斗争积累了一定群众基础。战略防御阶段从1905年莫斯科起义开始,起初的革命力量还很弱小,革命力量只能对反革命力量采取战略防御。

    1906年到1907年有两届杜马。在1906年,由于认为革命高潮将如闪电般重新归来的缘故,布党抵制了1906年杜马选举,但由于孟党只采取了半抵制策略,同时由于农民中的群众工作在民粹派的影响以及布党自身尚幼稚的缘故而开展不足,布党的抵制行动实际上并不成功。列宁在此后的总结中明确,由于革命已真正转入低潮,因而抵制政策是错误的。

    在1905年后的革命低潮期,革命派内产生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召回派与右倾机会主义的取消派(经验批判主义、托洛茨基主义、普列汉诺夫),前者要求召回党团,只进行非法斗争,后者要求取消非法斗争,只进行合法的斗争。列宁等布党党员对这两种思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封建残余-不得人心

    1907年后,布党暂停了武装斗争。尽管暂停了武装斗争,但是布党没有放弃暴力革命的准备,其将将任何一个可供宣传的地方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工人革命觉悟的战斗舞台。

    布党不放弃暴力革命的事实还表现于在其推动每一次“革命高潮”发展成起义的行动中。从1907年到1917年这十年当中有多个时期被布党判断为“革命高潮到来”,而在每一个“革命高潮到来”时期,布党实际上都在进行武装起义的实际准备,诸如制造炸弹、收集武器等,这些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实际上也一定程度地磨练了布党及其群众组织,促进了其战斗力的提升。从这一角度,尽管布党暂停了武装斗争,但是其仍是“半武装”的,布党也仍是“半”军事的。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执政,政治上依靠铁腕政策维护沙皇专制,残酷镇压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经济上实行寡头资本主义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实现了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其掠夺性私有化改革的极端不公正,使得底层民众并没有从经济的发展中获利太多,反而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私有财产遭受损害,社会不满度急剧上升。

    由于当时俄国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是德国人(黑森和莱茵大公国阿历克丝郡主),战争期间曾向前线发了一封电报要求皇帝宣布停战,加上皇后派中坚人物拉斯普廷也在1914年极力反对俄国同德国开战,结果俄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的一系列军事失败,使皇后派被国内各方指控为德国间谍,皇后也被称为荡妇(实际上二者都无任何确凿证据)。这导致罗曼诺夫皇室成为众矢之的,彻底摧毁了沙皇“小父亲”的形象,这个形象在俄国百姓的心目中保持了几百年。

    1916年12月29日(俄历12月16日),拉斯普廷被暗杀,暗杀者包括尤苏波夫亲王、皇族成员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罗曼诺夫大公、俄罗斯杜马右翼议员普利什凯维奇、尤苏波夫的密友苏霍金大尉。这场暗杀事件使俄国国内各方矛盾表面化。

    1917年,拉斯普廷死亡不到一个月,社会民主工党率先在首都彼得格勒策划了反帝国主义战争示威运动,要求停止战争,运动接着扩展到莫斯科、巴库等大城市,获得了反战者的支持。3月8日,彼得格勒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罗曼诺夫王朝灭亡,俄罗斯帝国政权瓦解。

    二月革命时期

    在1917年3月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反对沙皇的主力军,布党则号召:“推翻沙皇制度,争得民主共和国”,大地主和资产阶级因拒绝暴力而没有领导这场令他们惊恐的暴力革命。胜利后,便由工人和士兵组织了自己的领导机构——苏维埃,并由士兵苏维埃掌握了首都的主要武装力量。俄历3月2日沙皇退位后,国家机关的要害部门都掌握在苏维埃手中。

    两个政权同时在首都并存,是因一战俄军失利和工兵起义推翻沙皇从而武装了苏维埃才最终形成的。

    政权并存-七月事变

    二月革命后,俄国存在着三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个是以立宪民主党为政治代表的资产阶级;一个是以几个小资产阶级政党控制的苏维埃;另一个是以布尔什维克为首的几个较小的革命派社会主义政党,十月革命即将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而小资产阶级政党的终局就是根据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而来。

    俄历2月27日二月革命胜利的当天,主要由孟党和社党两党联合召开了首都苏维埃代表大会,绝大多数代表都是由两党所委派。

    布党在其中成为少数派的主要原因是:

    一,布党长期地下工作,缺乏参与普选的合法选举的经验;

    二,俄国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小资产阶级最多;

    三,布党的工人、士兵正在同沙皇的军*作战而不能参会;

    四,一战期间,城市市民中大批老城市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

    五,战争镇压,致使多数布党领导人还在监狱或被流放。

    退位当天,资产阶级与苏维埃达成协议,第一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且资产阶级掌握临时政府的所有主要部门。

    政府成立后发生政权危机,于是企图通过战争来摆脱危机。但军事冒险遭到惨败。激起了人民的愤怒,特别是士兵。7月3日,工兵们进行街头示威,示威即将激化的时候,布党紧急做出劝阻,但起义还是发动了。布党又决定于第二天进行和平示威,使游行成为和平有组织的运动。

    自推翻王权后,布党就主张两个政权并存,实际上在由苏维埃起着主导作用的有利条件下,可以和平地消除与资产阶级妥协的幻想。这不能改变农民的小资性。但会及时促使农民离开资产阶级并同工人联合起来。这是布党对革命可能和平过渡的一个基本认识。

    7月4日,和平示威在布党的组织下,高呼“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大量彼得格勒工兵参加了游行。当日下午,临时政府进行镇压,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这就是著名的七月事变。

    粉碎叛乱-时机成熟

    七月事变把小资产阶级推向了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为保权,调和矛盾,推举小资政党社党人克伦斯基出任总理。但无力解决工兵农强烈要求的“和平、土地和面包”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八月底,俄军最高总司令、沙皇将军科尔尼洛夫发动了一起反革命叛乱。目的是要消灭革命力量,解散苏维埃,建立反动的军事独裁,准备恢复君主制。

    俄历8月25日叛乱开始。叛军攻向首都,首都内反动组织也准备叛乱。布党是反对叛乱斗争的领导组织者。三天内有大量工人参加赤卫队。叛军受阻,内部瓦解。8月31日,叛乱平息。在群众压力下,临时政府被迫下令逮捕科尔尼洛夫及其同伙,交付法庭。

    临时政府暂时保住了,但其威信已被严重损害,加重了小资产阶级政党政权的信任危机。

    在芬兰的赫尔辛基,列宁主张,党的全部领导力量必须集中在工厂和兵营,并为此草拟计划。他主张工人,海军和陆军配合起来,首先占领基础设施。最坚决的分子当成立小队去占领最重要的据点。最优秀的队伍去占领中枢机关。握住起义的适当时机。列宁一再坚持鼓动立刻发动武装起义。

    1917年10月10、16日,布党中委会在彼得格勒召开秘会,列宁出席,为统一布尔什维克的思想,有效地领导将来的武装起义。

    起义由军事革命总部领导,原本一切顺利。但有两位委员强烈反对。第二天,季诺维耶夫和加米涅夫在公报上泄露了布党准备起义的全部信息,在这成败攸关的时刻,他们出卖了自己的组织和同志。

    列宁强烈地批评了他们。

    列宁没有胆怯,起义仍将举行,地点设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在彼得格勒所有工厂的两万余工人赤卫队全副武装,他们等待军事革命总部发出开始起义的一声号令。

    主要过程

    “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列宁的《四月提纲》→“七月事变”→粉碎叛乱,革命时机成熟→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其他起义→“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二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列宁前往斯莫尔尼宫

    七月事变成为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终结点,资产阶级已经举起了刺刀,和平过渡的通道已经被关闭,自此政权基本上已经转到反革命的临时政府手中,苏维埃成了它的一个软弱无力的附属品,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临时政府得到了布党要起义的消息。他们仇恨害怕得要命,疯狂地纠集力量。

    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党决定提前起义。彼得格勒工兵,已转到布党的领导下,军事革命总部负责起义总指挥。

    临时政府是不会罢手的,他们准备封闭桥梁。但很快他们的努力就被赤卫队员破坏了。

    列宁得知后,没说一句话,迅速掏出了假发,穿了件大衣,急匆匆地走出大门。交通委员拉希亚跟随着列宁。上了电车,朝车场开去。下了车后,突然两个士官生骑在马上冲他们叫道:“通行证!”他们没在意列宁扮成的老头,他迅速离开。拉希亚拖时间让他走远,之后士官生并没有伤害拉希亚。

    “谢谢!”列宁简短地说了一句。

    斯莫尔尼宫内集合了大量武装的工兵。列宁盼望已久的时刻即将到来了。他走进去,摘下帽子,同时摘下假发。大家认出了他,非常高兴!好像力量、胆量和列宁一起来了。

    联络员进来领取了指示。命令是:

    占领电报局、电话局、火车站、桥梁,占领政府的所有机关。

    “赤卫队,集合!”在斯莫尔尼宫的场地上,口令立时如雷贯耳。火堆在燃烧,满载着武装工人的卡车向前开去,消失在10月的夜色之中。士兵和水兵也出发了。

    起义爆发

    儒略历10月24日至25日(公历1917年11月6日至7日)夜里,像久蓄能量的火山,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了!

    10月25日晚九时,列宁领导赤卫队员、士兵和民众包围了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并于次日凌晨两点占领之。

    根据前苏联官方的说法:晚上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而且在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而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在冬宫附近并未发生武装冲突,守卫冬宫的仅有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在人群的冲击之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他们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而阿芙乐尔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被临时任命的阿芙乐尔号的政委别雷舍夫仅仅向冬宫打了几发空包弹(没有弹头)。起义当晚,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1917年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从1917年11月6日夜间到11月7日上午,二十多万革命士兵和起义工人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各个战略要地。7日凌晨1时起义部队占领了邮政总局。2时攻占了波罗的海火车站和尼古拉耶夫斯基火车站。接着关闭了政府大楼的照明电路,电话局切断了临时政府和司令部的大部分电话。6时左右,赤卫队员、士兵和水兵已经占领了皇宫大桥。除了宫廷广场和伊萨基耶夫斯卡广场地区,其他地区几乎都掌握在起义者的手里。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坐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皇逃跑。10时,革命军事委员会散发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已转归苏维埃。但临时政府仍负隅顽抗,2000多名军官和士官生继续盘踞着冬宫。1917年11月7日下午5时~6时,2万多名革命士兵和赤卫队员、9辆军车包围了冬宫。军事革命总部向临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命令它于1917年11月7日6时20分缴械投降。8时过后,遭到拒绝。晚上九点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发出了总攻的信号。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在雷鸣般的“乌拉”声中越过了街垒,迅猛的冲向冬宫,在冬宫的楼梯间里和楼梯上,革命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员同士官生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到1917年11月8日凌晨1917年11月8日1时50分,临时政府的成员(除克伦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终于被攻克。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击垮,布尔什维克夺得政权,俄国革命将要由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战略相持转为革命力量的战略反攻。

    结果

    当夜,在攻打冬宫的隆隆炮声中,全俄罗斯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首先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1917年11月8日,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愿望,建议一切交战国立即进行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土地法令》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归国有,交给劳动农民使用。最后,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下设各部,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各种职能。斯大林当选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当选为外交人民委员。

    列宁彻夜工作,写出了《土地法》。

    11月9日清晨大会胜利闭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成立。

    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毛泽东在1949年写了一段这样的论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十月革命也结束了资本主义独占天下的局面,并为之后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评价

    积极观点

    由于列宁承诺会在革命后为人民带来和平,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后被枪决。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极度的恐慌,并支持俄国的对抗势力,希望扼杀革命,从而引发战争,托洛茨基说苏维埃的权力是由内战建立的,事实上俄共的权力是在内战后才建立起来的。

    十月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胜利。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因此诞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传统资本主义世界受到极大的冲击。也有人认为此革命是曲解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触发了此后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对抗也从此开始,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进步(比如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随着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扩大,《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评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后续延伸

    立宪会议

    注意:以下日期转换为俄历

    在临时政府执政期间,克伦斯基曾多次推迟立宪会议的召开,为此列宁曾多次猛烈抨击临时政府。在1917年10月25日(1月7日)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中,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再次宣告:“将保证按时召开立宪会议。”1917年1月12日,举行立宪会议选举,结果获得多数票的是社会革命党人——40%,布尔什维克只获得约23%的选票,处于失败的状态。尽管如此,立宪会议还是定于1917年1月28日召开。但是,28日这天,立宪会议没有召开,人民委员会决议将立宪会议的开幕时间推至1918年1月5日。28日,立宪民主党人和右派社会革命党人在彼得格勒的塔夫利达宫前游行示威,对布尔什维克政府推延立宪会议的召开表示抗议。人民委员会下令镇压,禁止立宪民主党的活动,并逮捕该党的领导人。

    1917年12月6日,列宁以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表了《关于召开立宪会议的声明》:“主要由于前全俄选举委员会的过错,立宪会议的选举拖延了下来,加之反革命集团组织了立宪会议特别委员会同苏维埃政权建立的人民委员会对抗,因此到处都在传说,立宪会议绝不会按照目前组成的情况召开。人民委员会认为必须声明,农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敌人恶意散布的这些传闻纯属谣言。根据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的人民委员会的法令,立宪会议的代表只要有半数即40名按照规定到达塔夫利达宫办公室报到,立宪会议即可召开。”同一天,列宁在起草的《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告农民书》中,直接向农民呼吁:“让每个村庄都从立宪会议中召回那些没有公开声明和没有利用行动证明自己完全承认这些决定的社会革命党代表或农民苏维埃和农民机关的代表吧。”

    实际上,列宁是寄希望于各地农村将参加立宪会议的代表召回去,使到达塔夫利达宫报到的代表不足40人。这样就可不召开立宪会议了。12月11日,列宁在《关于立宪会议的提纲》中,明确表示对立宪会议选举结果的不满意,他指责:立宪会议的选举结果没有“正确表达人民的意志”,从而产生了危机。他认为解决这一危机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改选立宪会议的代表,立宪会议无条件地承认苏维埃政权;另一是,“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因立宪会议而产生的危机便只有用革命手段才能解决。这就是说,苏维埃政权要采取最有力、最迅速、最坚决的革命手段来反对立宪民主党人和卡列金分子的反革命势力,而不管他们用什么口号和机构(即便是用立宪会议代表的资格)作掩护。凡试图在这场斗争中束缚苏维埃政权手脚的行动都是帮助反革命的行为”。

    一月剧变

    1918年1月6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法令,解散立宪会议。在会议上,列宁发表了讲话,他说解散立宪会议是“执行了人民的意志——人民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他还将来到准备召开立宪会议的塔夫利达宫比喻为是“好像置身于死尸和木乃伊中间”。他还对布尔什维克党人过去支持召开立宪会议作出了如下解释:“谁要是说我们以前拥护过立宪会议而现在却把它‘驱散’,那他就是没有一点头脑,只会说一些漂亮的空话。因为过去,同沙皇制度和克伦斯基的共和国相比较,立宪会议在我们看来,要比那些臭名昭彰的政府机关好,但是,随着苏维埃的出现,这种革命的全民组织当然无可比拟地高出世界上的任何议会。”

    1月10日召开的第三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成了苏维埃政权的“立宪会议”。

    会议通过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俄国为“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简称“俄罗斯联邦”,将“工农临时政府”改名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政府”。18日,这次代表大会颁布法令,取消苏维埃政权法律、法令和决定中一切有关立宪会议的内容。但是,迅速结束战争依然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摆脱困境的惟一出路。一开始,苏维埃政府建议所有交战国停战,进行和平谈判。这时,任代理最高总司令职务的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杜鹤宁将军受派和敌军司令部就和谈问题进行接触。但杜鹤宁并不承认苏维埃政府的权力,人民委员会以他不执行和德国人立即进行和谈为由,撤销了他的代总司令职务,任命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克雷连柯为总司令。

    俄国内战

    由于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中,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人民委员会,使俄国再次出现两个“政权”现象。以布尔什维克党为首及工人、士兵为代表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与以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为首及资本家、地主、军官为代表的临时政府发生了内战,俄国革命力量对反革命力量的战略反攻阶段正式开始。布尔什维克原本上是不承认临时政府,将临时政府的进攻叫做“叛乱”。

    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3月9日,第一批英国陆战队就以履行盟国职责,防止德国舰队入侵为由,在苏俄北方重镇摩尔曼斯克登陆。法美意的军队也接踵而来。1918年3月9日协约国开始武装干涉苏俄。

    8月,协约国军队侵占了阿尔汉格尔斯克。

    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于4月5日出兵占领海参崴。8月,美军也在该地登陆。德国军队则占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乌克兰。这时外国干涉军尚未公开打出颠覆苏维埃政权的旗号,没有向苏俄中心地区进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加紧了武装干涉,于1919~1920年先后利用高尔察克、邓尼金等白卫军组织了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均遭失败。

    1922年10月,外国干涉军全部被逐出苏俄领土。

    建立国家

    在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后,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俄国资产阶级、封建地主残余势力被击垮。

    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列宁同志病情急剧恶化,当晚于哥尔克村逝世。

    斯大林同志在《悼列宁》中写道:“列宁同志和我们永别时嘱咐我们要忠实于共产国际的原则。列宁同志,我们谨向你宣誓:我们一定奋不顾身地来巩固并扩大全世界劳动者的联盟——共产国际!”

    当代有关活动

    节日

    俄罗斯自1991年以来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将11月7日确定为十月革命节,纪念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式举行50周年。1917年俄历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苏联时期,11月7日是传统的全国性节日。每年的这一天,苏联都要在首都莫斯科的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1941年11月7日,苏联举行了最具历史性的阅兵式。当时,苏联正处于卫国战争期间,纳粹德国军队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形势非常严峻。为了鼓舞士气,苏联政府在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斯大林站在克里姆林宫钟楼下的列宁墓上检阅苏联红军,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许多部队从阅兵式现场直接开赴前线。

    这次红场阅兵显示了正义之师必定战胜邪恶的魄力与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苏联官兵的斗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莫斯科保卫战以胜利告终,它粉碎了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在1990年的十月革命节,威武雄壮的苏联武装力量再次通过红场——这是苏联举行的历史上最后一次阅兵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官方不再庆祝十月革命节,但这一天仍是休息日。从1996年起,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将11月7日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6月21日,俄罗斯修订的联邦法律《俄罗斯军人荣誉日和纪念日》规定,从2005年起,11月7日重新被当作十月革命节来庆祝,但这一天首次不再是休息日。该法律还将11月7日定为“军人荣誉日”。

    启示

    历史问题与理论根源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十九、二十世纪重要的世界历史潮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推动,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共产党宣言》发表,使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全世界的无产者带来希望、指明方向,进而推动各国工人运动由零星、自发转向大规模、有组织。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国迅猛展开。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相继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持久的低潮。这种持久低潮的出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严重的失败。它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但是,如此重大的失败,没有理论指导上的原因,那是说不通的。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理论方面的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久低潮的发生,也有其理论方面的根源。

    (二)这个理论根源,在于过多强调阶级矛盾而忽视民族矛盾,忽视革命过程中物质利益的驱动作用,忽视革命只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与落后民族的无产阶级,存在“长远”的共同利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但与本国资产阶级则有直接的共同利益:资产阶级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结果,使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利润,也使无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待遇。因此,在帝国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实际上充当资产阶级“高额利润”的分赃者。因为这种“分赃”而滋长机会主义,放松或放弃对本国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归根结底,就形成恩格斯所讲的“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和“剥削全世界的民族"。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形成受剥削的民族。

    所以,在实践中“剥削民族”中“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更多是根据其直接利益和民族观念,与本国资产阶级实行联合。而不是根据实现共产主义的长远利益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友情,与受剥削民族的无产阶级实行联合。这也是列宁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里“只有李卜克内西一人代表社会主义,代表无产阶级事业,代表无产阶级革命”的真正原因——因为德国的无产阶级实行与本国资产阶级的联合。同样的,在遭受“剥削民族”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时,受剥削民族的无产阶级也与本国资产阶级实行联合,以抵御外敌。抗日时期中国各阶级统一战线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抗日时期日本无产阶级大部分在事实上充当日本资产阶级侵略中国的附庸)。所以,在世界已经划分成剥削民族和受剥削民族的时代——无论在剥削民族还是在受剥削民族,其国内阶级矛盾或因“无产阶级参与掠夺后的分赃”而获得缓和;或因遭受外来压迫而被搁置—总之是阶级矛盾普遍降到次要位置被民族矛盾所取代。所以就本时代的现实而言,无产阶级首先是民族的无产阶级,其次才是世界的无产阶级,民族的凝聚力远超过阶级的凝聚力。无产阶级的民族性对“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影响和冲击,已经构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的局限。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先哲们虽然很早就有所认识,但始终没有把它上升到原则的高度和理论的高度,来指导革命实践。因而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地。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归于低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久低潮的出现是实践的失败,也是理论的失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这一理论失败的要害,是没有把“全世界受剥削民族联合起来”放到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样重要或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帝国主义始终是无产阶级革命最大的敌人和最大的障碍。任何有利于战胜和克服这一障碍的策略都是革命的和科学的。要克服这一障碍,没有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联合是不可能的。要联合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就不能把尚未发生革命的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即统治阶级)推向帝国主义一边。被压迫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也压迫和剥削本国的无产阶级,但他们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决定他们必然有民族革命的要求。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少数国家和地区首先发生,首先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只有联合大多数被压迫民族资产阶级,才能最终战胜世界的帝国主义,完成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首先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国家激烈的国内阶级斗争,正是在这一点上帮助帝国主义。他们没注意到只有对本国资产阶级采取一定的阶级联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真正联合尚未发生革命的被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只有联合被压迫民族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才能联合到他们所统治的整个民族。只有联合大多数的被压迫民族,才能最终战胜帝国主义,完成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所以结果是,把应该联合的力量吓跑,还推到帝国主义一面。正是由于这一战略性的错误,才使无产阶级革命在二战刚过不久即陷入停止不前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停止不前的状态,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大量以资产阶级为统治阶级的被压迫民族投靠帝国主义。所以,二战后出现的帝国主义阵营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本身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错误的最严重后果。这种对峙的第一个产物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停止不前,第二个产物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不断改变颜色。苏联崩溃时的苏共早已不是无产阶级的苏共,而是一个质变为资产阶级的苏共,所以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并不是消灭苏共的元凶,他们只是办理一个终止苏共的法律手续而已。

    (四)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变化。首先是各国资产阶级由于害怕无产阶级革命而普遍在其国内采取较大程度的阶级让步措施,改善本国无产阶级的政治待遇和生活状况,所以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均较缓和。其次是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对被压迫民族资产阶级采取政治拉拢和经济援助措施,加强资本主义国家的团结。这时候的共产主义领导者们,则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停止不前对革命前途丧失信心,信心丧失导致信仰丧失,信仰丧失使革命队伍发生异化和质变。于是,无产阶级政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资产阶级政党。所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是从各国共产党的质变开始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就其实质而言,并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它的意义不过是帮助人们确认共产主义事业已发生多时的质变。因此从这一点上讲,它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积极的意义无疑是主要的。

    (五)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是以苏联十月革命为重要标志的二十世纪共运高潮的一个终结,也是新的共运高潮的开始。随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以及资产阶级对共运失败的庆贺,各国资产阶级曾经长期执行的阶级缓和政策会发生变化,帝国主义曾经长期执行的拉拢被压迫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普遍于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与广大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矛盾激化,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新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必会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高潮准备好一切条件。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十月革命】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十月革命 小编为您整理十月革命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