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犹大之吻》是十三世纪后期佛罗伦萨大画家乔托·迪·邦多纳创作的湿壁画,现收藏于意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
《犹大之吻》主要描写了犹大与耶稣之间的事情。在画中画家运用戏剧化的处理手法,将尖锐对立的矛盾双方的核心人物—耶稣和犹大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其余人物以主体人物为中心,呈对称式,分列两旁。
内容介绍
犹大正在亲吻耶稣,这是他事先已安排好的暗号,以此确定谁是耶稣。此时的犹大带领了一大队兵马,里面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等,他们有的拿着兵器,有的拿着火把,有的拿着号角,人多势众,直接奔向耶稣和他的门徒们。
背景介绍
从1305年至1308年,乔托在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创作了一组壁画,在教堂的左、中、右三面墙上一共绘有37幅连环画,其内容是描绘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迹,《犹大之吻》是其中之一。
《犹大之吻》是《圣经》故事之一,犹大是出卖耶稣的叛徒。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耶稣,他以亲吻作为暗号。油画表现的正是这一个故事场景。
作者介绍
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托是近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开拓者,“近代美术的奠基人”。乔托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壁画,其中以1305—1308年在帕多瓦的阿累那教堂绘制的壁画最为有名,被称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
鉴赏评价
艺术鉴赏
构图
乔托从构图上尽量采用活的人物和真实的世界,体现出了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虽然这个富有戏剧性的场面还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的僵硬呆板的构图形式。
色彩
从整体上看,全部画面用重色调,上部深蓝,下部褐色,造成一种沉重的黑暗感,周围罗马官兵手持兵器高举火把,一片杀气腾腾,使人感到一种斗争的紧张气氛:通过这种方式,画家将耶稣与犹大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其余人物则分列两旁,做对称式向着中心主体人物,以此表现出生活的黑暗面与光明面,体现正义与邪恶之间尖锐的冲突。
技巧
在艺术手法上,画家除了从整体突出人物,还从细节上对各种人物予以刻画。在画中,耶稣相对高大、从容,面对即将降临的灾难,无所畏惧,双目紧紧盯着犹大,目光冷静、锐利,充分体现了对叛徒的仇恨。犹大则较为矮小,向上做乞求状,但却有着一副魔鬼般的面孔。在耶稣身后的使徒彼得,显得非常气愤,为了解救耶稣,他抽刀割掉了敌人的耳朵,这更增添了这场斗争的紧张气氛。在画面的右方,则突出了不安的祭司长,他非常想杀掉耶稣,但是看到犹大背叛耶稣,情况对耶稣不利的这一幕时,他又对犹大的这一行为感到可耻,并且犹豫不前。在耶稣和犹大头部的空隙之间,有两个罗马十兵的眼睹和鼻子,暗示他们俩也参与了这一冲突二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乔托开始摆脱僵硬的拜占庭绘画风格,那种僵硬、教条的神化形象被富有生活气息的世俗人所代替。
名家点评
现代画家赵敏:画面中人物众多,气氛紧张,善恶之间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更衬托出了耶稣的崇高形象。画家借圣经上的故事讴歌了光明、善良,鞭挞了黑暗、丑恶。(《审美大辞典》)
后世影响
《犹大之吻》是13世纪后期意大利佛罗伦萨大画家乔托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杰作。
《犹大之吻》改变了中世纪绘画简单和呆板的传统,开始反映世俗世界。
历史传承
《犹大之吻》是乔托于1305年左右为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而创作的壁画,现仍归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犹大之吻】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犹大之吻 小编为您整理犹大之吻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