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景观
挹清堂
小西湖北岸的挹清堂,位于南北景观主轴线上,是可园的主厅之一,堂前池水清浤可挹,故而起名挹清堂。挹清堂古时为书院掌教接待客人的场所。
博约楼
博约楼原为祭祀和藏书之地,是一座较为典型的藏书楼。博约楼底层两厢房恢复古时陈设,分别供奉东汉经济大师郑玄和宋代理学家朱熹画像。
学古堂
学古堂为书院掌教与同行、学员探讨学问的地方。堂前遍植梅花,旧时曾有古梅“铁骨红”,有“江南第一枝”之誉。屏风前设有一个宋式长塌,周围布置鼓凳、书籍,营造的是古代老师坐在塌上授课时的生动场景。
实用信息
地址:姑苏区人民路708号(近沧浪亭)。
地铁4号线三元坊站可到达。
可园和沧浪亭仅一桥之隔,出售联票,成人40一张。单张可园票成人25一张。
历史沿革
五代末年,此处是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一隅,后渐废。北宋时系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韩世忠居沧浪亭时,辟其址为宅院,增修扩建,成为“韩园”宅邸。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巡抚沈德潜在此重筑园林,名为“近山林”。再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又名“乐园”。乐园建成后,其东面为正谊书院,西面是沈氏宗祠和宅院,三部分实为一体。沈德潜曾读书于此。有人曾误以为是“行乐”之乐,乾隆间大吏说是“行乐不可训也”。道光七年(1827年),布政使、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加修葺,划归正谊书院,成为书院园林,易名为“可园”。当时占地20余亩,有挹清堂、坐春舻、濯缨处等景点。泾县朱珔来主正谊书院讲席,他在《可园记》写道:“园之堂,深广可容,堂前池水,清法可绝故颜,堂曰艳清。池亩许,蓄倏鱼可观,兼可种荷,缘崖磊石可憩.左平台临池可钓,右亭作舟形曰坐春舫,可风,可观月,四周廊庞可步,出廊数武屋三楹,冬日可延客,曰灌缨处,旧园外隔溪即沧浪亭,故援孺子之歌,可以灌缨也。”由此可见,园址与沧浪亭同源,园名也与沧浪亭同源,取自《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之句。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也曾在园内讲学。
咸丰、同治年间,可园受到兵火破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重修,成立“学古堂”,建“博约楼”,藏书八万卷。园中增植梅树逾百。“铁骨红”古梅有“江南第一枝”之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在洋务派主持下宣布全面废除科举制度,并先后颁布《鼓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和《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使留学生可经过考核获得等同科举的仕途出身。江苏巡抚陆元鼎停办学古堂,改设游学预备科,作为本地选送出国留学生的专门机构;并于当年选送6名公费生赴英国留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改为存古学堂。辛亥革命时期,张默君女士在此创办《大汉报》。1914年,设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于此,“挹清堂”为阅报室,“濯缨处”则为儿童阅览室。园中植梅百余株,红白绿色俱备,其中古梅“铁骨红”传为黄彭年办学古堂时植,有“江南第一枝”之誉。民国二十五年,举办“梅展”,张默君重来故地。与邵元冲、汤国梨等步韵唱和,传诵一时。抗日战争胜利后仍荷花满池,梅林书楼,相互掩映。1951年,可园为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办公及师生疗养用,1957年后为苏州医学院使用。因地势颇低,每逢台风暴雨,积水受淹,“铁骨红”梅等古树于50年代陆续枯死。园内建筑也年久失修。1963年,园被列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医学院曾拨款修缮。如今的可园归苏州大学管理,是中华预防医学会自由基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会办公场所,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苏州可园】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苏州可园 小编为您整理苏州可园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