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趣闻探索榜 > 正文

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时间:2023/10/7 14:49:46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唐代金银器,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罐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14.3厘米,重达1879克,罐体中心以鹦鹉纹作为主体纹饰,鹦鹉抬首,展翅,翘尾,栩栩如生;折枝花团围绕着鹦鹉,将器物簇拥而绕,形成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器身其余空白处用鱼子纹填满象征着多子多福;盖内有墨书一行“紫英五十两,石英十二两”。此罐造型浑圆丰腴,装饰题材又以鹦鹉为主体,恰好与圆浑的外形、饱满的团花相协调,既创作出实用价值又充分体现了唐代人的审美情趣,体现出唐代工匠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是一件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稀世珍品,也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
    详细介绍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唐代,国宝级文物。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银罐装饰精美,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鹦鹉周边装饰有艳丽的团花,余白处还衬填以折枝花草。鹦鹉展翅飞翔于花丛之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鹦鹉的形象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而且这件器物圆润饱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

    这件器物是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最华丽的提梁银罐,同时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国宝级文物之一。罐体中心以鹦鹉纹作为主体纹饰,鹦鹉抬首,展翅,翘尾,栩栩如生。折枝花团围绕着鹦鹉,将器物簇拥而绕,形成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鹦鹉在唐代被称为“神鸟”,其毛色多彩而艳丽,能学人言,因而刺激了唐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受到了唐人的格外喜爱。受此影响,鹦鹉成为地方和邻国向大唐王朝所敬贡品之一。器身其余空白处用鱼子纹填满象征着多子多福。花纹平錾,纹饰鎏金。银罐的肩部有一提梁,提梁能自由活动。银罐盖子内有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紫石英、白石英均为矿石类药物,是炼丹的重要原料。由此可判断,此罐应为何家村储存药物而用,盖子经过转动盖合非常严密。古人认为用金银器盛放炼丹要物可以提高其药效,因此在何家村发现的药材均盛放在金银器中。这件银罐体现出唐代工匠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流传历史

    1970年10月,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挖出了一个陶瓮,里面装有大量金银器;在第一个陶瓮出土地点的北侧不远处,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大小类似的陶瓮,内有金银器和玉器;考古人员在陶瓮的旁边还发现了一个银罐,即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银罐出土时罐内尚存有半罐水,水上浮着一张极薄的金箔,其上立十二只精致纤细的赤金走龙,水中还散落着十余颗颜色各异的宝石,历经千年岁月依然璀璨夺目。

    文物特征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重1789克。银罐大口、短颈,罐腹圆鼓,喇叭形圈足,罐的肩部有两个葫芦形附耳。提梁插入焊接在罐肩部的两个葫芦形附耳内,底部为圈足,足与罐体的连接处加焊一圈圆箍。罐体为纯银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纹饰鎏金,鱼子纹地。腹两侧均以鹦鹉纹为中心,四周绕以折枝花,形成两组均衡式圆形图案。鹦鹉展翅于花丛间,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盖顶中心为宝相团花,盖面周围饰葡萄、石榴和忍冬、卷草纹,提梁上饰有菱形图案。盖内有墨书两行:“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表明这件银罐是收藏中药的器具。

    提梁银罐的用途比较广泛,主要用作饮食器,如盛水、盛酒等。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的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的具体用途,看法还不太统一。从其盖内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看,此器当为盛放炼丹药物的器具,因为紫英和白英是“壮元气”、“补不足”、“久服轻身延年”的药物,并均为炼制丹药不可缺少的原料。据文献记载,唐代统治者尊崇道教,迷信道教丹药,认为服食丹药可致长生不老。

    提梁银罐为纯银所制,纹饰全部鎏金,罐体与纹饰色泽形成反差,产生了一种明显的主体效果,正是唐代冶银技术水平的体现。金银器的造型及装饰题材作为一种直观形象,不仅起着美化器皿的作用,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征。这件银罐大口、短颈、腹鼓而圆,喇叭形圈足,罐肩之上有两个葫芦形附耳,提梁插入并焊接在附耳之内,整个造型给人厚重饱满的美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代以胖为美和崇尚力量、健康美的时代风尚;银罐的装饰题材以鹦鹉为主体。鹦鹉因美丽能言,成为唐代王公贵族喜爱的宠物。

    制作技术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使用的工艺十分复杂,采用了锤击、浇铸、切削、抛光、錾刻、涂金、焊接等7种工艺完成。而且,更加令人惊奇的是圈足底内加焊一圈圆箍,这样使得底部不易脱落,更加结实。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为纯银所制,纹饰全部鎏金,银白与金黄形成对比反差,产生了一种层次分明的立体效果,体现了唐代冶银技术水平的精湛。金银器的造型及装饰题材作为一种直观形象,不仅起着美化器皿的作用,也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出土环境

    1970年10月发掘的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发现的十分偶然。当时一单位的基建施工人员在挖地基时,突然发现了一个陶瓮和一个提梁银罐,里面装满了金银宝物,他们立即将这一发现报告原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文物工作者迅速赶至现场,接收了这批珍宝,并对周围展开钻探调查,10月11日探铲下传来了清脆的金属声,随后第二瓮珍宝也出土了。两瓮一罐共计收纳金银器、宝玉珍饰、贵重药物、中外钱币等文物共计1000多件。

    文物价值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是国宝级文物,是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最精美的一件。整体造型浑圆丰腴,装饰题材又以鹦鹉为主体,恰好与圆浑的外形、饱满的团花相协调,不但给人艺术上拔俗超凡的审美愉悦,还给人一种和合团圆的喜庆吉祥。使人感觉艺人们是在迎合唐人以胖为美的风尚,彰显华丽的富贵之气由此可见,这件银罐是一个将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对于研究当时的医药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物鉴赏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大口、短颈、腹鼓而圆,喇叭形圈足,罐肩之上有两个葫芦形附耳,提梁插入并焊接在附耳之内,整个造型给人厚重饱满的美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代以胖为美和崇尚力量、健康美的时代风尚;银罐的装饰题材以鹦鹉为主体。鹦鹉因美丽能言,成为唐代王公贵族喜爱的宠物。

    整体造型浑圆丰腴,装饰题材又以鹦鹉为主体,恰好与圆浑的外形、饱满的团花相协调,不但给人艺术上拔俗超凡的审美愉悦,还给人一种和合团圆的喜庆吉祥。使人感觉艺人们是在迎合唐人以胖为美的风尚,彰显华丽的富贵之气。

    文化寓意

    鹦鹉因其五彩绚烂或洁白如雪的羽毛,以及善作人言的乖巧,使人对之喜爱有加,更成为唐代王公贵族最珍爱的宠物。唐代写鹦鹉的诗不少,朱庆馀《宫词》说:“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白居易《鹦鹉》写道:“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李白《鹦鹉洲》云:“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杜甫《鹦鹉》说:“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明皇杂录》中还记载:“开元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岁久驯服,聪慧而洞晓言词,上及贵妃皆呼‘雪衣娘’。”可见当时人们有多喜爱鹦鹉。

    从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的构图看,罐腹两侧均以鹦鹉为中心进行装饰。鹦鹉是能言之鸟,在古代又被称作“神鸟”。唐时鹦鹉主要栖息于南方和西北的陇蜀等地。由于唐代宫廷达官贵族多喜畜养,因此,各地常把鹦鹉作为“土贡”进献朝廷。

    除此之外,唐朝新开发的岭南、交趾等地也在向唐王朝进献本地鹦鹉。与此同时,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唐王朝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天竺、波斯、林邑等国也经常向唐王朝进献鹦鹉。如七世纪时,林邑国向唐太宗贡献过一只五色鹦鹉,太宗极为喜爱,但由于这只鹦鹉不适应寒冷的气候,太宗特意下诏将其放送回国。

    保护措施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18件组国宝级文物之一。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小编为您整理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趣闻探索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