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无锡市南长区水仙道院

时间:2024/9/18 21:51:51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别名: 无锡市南长区水仙道院
  •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南长街598号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水仙道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598号,历史悠久,始建于清康熙22年(1683年),为纪念嘉靖无锡知县王其勤而建,王其勤庙头门前临古运河,二门建有戏台、看楼、庑廊后为正殿、二殿,为庙祀无锡县令王其勤。该庙原地有“双忠祠”和“松滋王侯庙”。元明年间,双忠词为渔民朝拜,称为南水仙庙。解放前称为“南辰道院”,还有旧称为“南水仙庙”;道院于1989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经修复后,定名为水仙道院。

水仙道院始建于清康熙22年(1683年),为纪念嘉靖无锡知县王其勤而建,王其勤庙头门前临古运河,二门建有戏台、看楼、庑廊后为正殿、二殿,为庙祀无锡县令王其勤。该庙原地有“双忠祠”和“松滋王侯庙”。元明年间,双忠词为渔民朝拜,称为南水仙庙。1928年南水仙内创办了培南小学,1946年成了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机关所在地。康熙22年(1683年),为纪念嘉靖无锡知县王其勤而建,王其勤庙头门前临古运河,二门建有戏台、看楼、庑廊后为正殿、二殿,为庙祀无锡县令王其勤。该庙原地有“双忠祠”和“松滋王侯庙”。元明年间,双忠词为渔民朝拜,称为南水仙庙。1928年南水仙内创办了培南小学,1946年成了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机关所在地。

历史沿革

始建于宋代德祐元年(1275年),为祀文天祥部将麻、尹两将军,在南上塘立庙称“双忠祠”。

明代嘉靖年间,为纪念无锡知县王其勤修建“松滋王侯庙”。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纪念嘉靖无锡知县王其勤敇建,并敇封为水仙,该庙与“双忠祠”合并被当地人玉封为水仙庙,亦称“松滋王侯庙”。

清乾隆四十六年(1707年),重修殿宇。

嘉庆十四年(1809年),部分庙宇被毁,拓地扩建后厅花园,名为“憩园”。

咸丰年间(1851-1861年),此庙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同治中(1862-1874年),又重建。庙宇有头山门、二门、戏台、大殿、酒厅、茶厅、蚕师殿及右旁的双忠祠正殿、书厅等建筑。

1928年起,借用成为了谷余小学的校舍.后更名为培南小学。

1941年,邱宝瑞由党组织委派,由沪来锡搞地下情报工作,他们在培南小学以教师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后又成立了中共无锡市工作委员会,直至无锡解放,他们经常在这里领导无锡的地下斗争。

建国后,水仙道院曾一度成为米厂粮库和部分居民住所。

80年代中期,市委、市政府在这里立有“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机关旧址”碑牌。

1986年,公布为无锡市文保单位。

1998年,由市公用房产公司出资修复。

2001年,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把南、西水仙庙、双忠祠、张元庵四个场所合并并更名为水仙道院,同为道教协会所在地。

2008年,由市政府规划并修复由古戏楼、道教音乐馆(国家级非遗)、中共无锡党工委旧址、王其勤纪念馆组成的文化广场,将修复后的原南水仙庙冠名为水仙道院,并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同时被列为古运河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重要节点之一。

荣誉及其他

相关背景注解

“双忠祠”

水仙道院原名双忠祠,此地早先原有麻、尹两将军庙,所祀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两位部将麻士龙、尹玉。

宋末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八月,文天祥率兵到临安,担任平江府知府。十月,元巴延将军至镇江,分兵趋常州,常州告急,朝廷派遣张全将军救之,至平江府。文天祥亦派遣部将尹玉、麻士龙、朱华与张全率三千军士援助常州,行至虞桥,战于五牧。据清代黄元杰记载,尹、麻二将在常锡交界处的五牧血战抵抗元兵。麻士龙奋力战死。尹玉率领残兵五百人夜间发起战斗,直至第二天早晨战死,文天祥赋《吊五牧》诗云:“我做招魂想,谁为掩古缘,中原须再举,寄语慰重泉。”两将军壮烈殉国于五牧南彭郎村。世人以二将军之英灵,立双忠庙祀奉,分别在五牧和无锡南门外南上塘立庙祀之,叫“双庙”(又叫“双忠祠”)。

“松滋王侯庙”

松滋王侯庙,位于南上塘塘泾桥堍,现南长街598号,祀奉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1553-1557年)无锡县令王其勤,尊王其勤为南水仙老爷。王其勤,字时敏,号少月,湖北松滋人,百姓又称松滋王侯庙。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适逢倭寇搔扰。王其勤获悉倭寇将进犯无锡,为保护城邑,决定修筑坍败的城墙,把全城军民组织起来,并号召全城百姓有钱出钱,有物捐物,有力出力。经过大家夜以继日的紧张劳作,至四月二十日,新城墙竣工,周长18里,高2丈1尺,阔1丈多,辟4座城门。率众筑墙建城仅用70余天,执法如山,为抢时机筑城墙而不惜挥泪斩侄的悲壮义举(义子王克宝督工修城,立了军令状,连干三天三夜,大家疲惫不堪,王起怜悯心,同意休息片刻,谁知军民大睡,贻误军机,王不顾亲情,秉公执法)。

五月初八早上,倭寇来犯。由于锡城城墙建的牢固,加上全城人民早有准备,同仇敌忾,全民皆兵,与倭寇决战,经过多日激战,使倭寇遭到重创,不得不退走。

王其勤在领导无锡百姓获得抗击倭寇胜利之后,察访民情,鼎力革除积弊,改革了当时不合理的赋役制度,开展大规模全面重丈田亩,顶住豪门、劣绅的干扰,查处漏税的无良田16万亩,责令权势家一一补交,免去贫困户田粮7000余石(1石为150斤),无锡农民感恩不尽。当他调升南京户部主事临去之日,无锡民众夹道欢送,依依不舍。百年之后,无锡民众为颂扬其功绩和恩惠,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东林名儒高攀龙从孙高菖生和士绅周询,捐田五亩多,在双忠祠南侧(南门外塘泾桥)建松滋王公祠,尊王其勤为南水仙老爷,此地又俗称南水仙庙。后祠庙合一,松滋王侯庙自此落成。

“翠辇停骖”

旧传大门上方高悬“翠辇停骖”匾额,皇帝的御驾为何到此停车下马?

相传农历三月初七王其勤的生日,松滋王公祠总要举行隆重的祀典,烧香,邀戏班演戏,以示纪念,庙外则有手工业品、农副产品、日用品以及农具等摊贩,罗列近二里,形成庙会。

(1684年)康熙南巡,途经庙前,适逢农历三月初七王其勤诞辰庙会,见此地人们摩肩接踵、熙攘往来,曾停舟岸边码头、命太监入庙祭祀。

故庙内二门悬有“翠撵停骖”竖额,旁款“恭逢圣祖仁皇帝南巡驻跸庙庭”。壁间嵌有王其勤手书“湖山盛概”石刻。

另还有康熙二十四年刻石《南水仙庙免粮碑记》及《尹麻二将军忠迹碑记》和石楹联等。

“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机关旧址”

水仙庙又怎么成了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机关的旧址呢?

南水仙庙从1928年起被借用为了谷余小学(培南小学)的校舍。学校在抗战时期停办。地下党为了在锡开展工作,需要身份掩护,又复办培南中学。地下党员邱宝瑞亲任校长,其后陆续来了很多地下党员,皆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1941年,成了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机关所在地,因此,进香之地、读书之地和革命之地,就这样联系在一起了。

1950年10月18—20日,柳亚子夫妇来无锡,到培南学校(南门水仙庙内)参观中共地下组织的活动场所。1986年,公布为无锡市文保单位。

2001年,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把南、西水仙庙、双忠祠、张元庵四个场所合并并更名为水仙道院,同为道教协会所在地。

“道教音乐”

无锡道教音乐是吴地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支脉,在千余年发展的过程中,它承袭了中国道教经典音乐的传统,但又不墨守成规,在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吸收了民间音乐、苏南地方戏曲,尤其是昆曲等优秀成分,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从清末到民国是无锡道教音乐的辉煌时期,当时无锡道教乐坛人才济济,高手辈出,出现了“五个档”、“八兄弟”、“十不拆”等乐队组合,涌现过琴家阚献之、南鼓王朱勤甫、天才音乐家阿炳等杰出代表。

《二泉映月》、《十八拍》、《下西风》等就诞生于无锡道教音乐这片沃土。

1990年起,无锡群艺馆的音乐家们为抢救这笔珍贵遗产,先后四次组织了十位老道长录音录像,但是这些老人现在绝大多数都已仙升。据了解,无锡老一辈的道士从小就要学吹拉弹唱,乐器样样精通。

锡派正一道士素以吹、拉、弹、打、唱为做法事的基本技能,在斋坛上他们用独唱、吟唱、齐唱、鼓乐、吹打和器乐演奏等多种形式,表现召神遣将声势磅礴的场面,镇压邪魔剑拔弩张的威风,盼望风调雨顺求福祈愿的心情,清静无为的神仙缥缈的意境。南朝著名道士陆修静和陶弘景等人对江苏道教的变革,使醮规仪式趋于完善,推动了道教音乐的发展。

最后,感谢钱铁民先生为研究和保护无锡道教音乐投入几十年心血,他表示,此次无锡道教音乐能够成功入列国家级“非遗”,将会对其保护传承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无锡音乐家钱铁民、马珍媛记录整理编纂了无锡道教音乐之大成―《无道教科仪音乐研究》。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无锡市南长区水仙道院】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无锡市南长区水仙道院 小编为您整理无锡市南长区水仙道院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