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龙虎山上清国家森林公园于2000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公园位于龙虎山景区,总面积1.18万公顷,森林面积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5%,活立木蓄积量30万立方米,活立竹91万株。
上清国家森林公园于2000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距鹰潭市25公里,经营面积11800公顷,森林覆盖率85%,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上清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18万公顷。园内最高峰海拔1131米(中源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9度,森林覆盖率85%,植被资源为101科,800余种。
上清有悠久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道教始祖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相中这块福地,使这里成为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最大的道教活动中心。上清还是中国明朝宰相夏言的故乡,这里有江西四大书院之一的象山书院遗址,还有数不胜数的自然景观,令人流连忘返。
森林公园包括大上清宫景区、天门山景区、圣井山景区、应天山景区等八大功能区。鹰厦铁路、320、206国道贯穿其中,交通、水、电以及通讯设施一应俱全,诚挚欢迎海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沿革
上清林场创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秋,1954年开始大规模人工造林。
现经营森林面积7.3万亩,木材蓄积量21万立方米,年增长量为1.9万立方米。
1993年跻身全国500强林场之一,位居223位,是江西省六大重点消防林场之一,是一个集科研、生产、经营、销售、森林消防、旅游接待为一体的综合型林场。
下设二个公司(旅游开发公司、园林绿化公司)、四个分场、五个场办企业(建材厂、综合加工厂、招待所、陶器厂、仿古建材厂)、四个场直单位(职工子弟学校、医院、消防队、林技推广站),职工700余人。
资源条件
龙虎山上清国家森林公园于2000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公园位于龙虎山景区,面积1.18万公顷,森林面积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5%,活立木蓄积量30万立方米,活立竹91万株。上清林场实行限额采伐,每年生产、销售优质杉木商品10000立方米左右,另有湿地松6000亩、毛竹1000亩、天师板栗林1500亩、油桐440亩,楠木、银杏、梓木、香樟等珍贵稀树种200亩。
据统计,公园辖区有植被种类101科,254属,800余种,其中省级以上保护树种有水杉、银杏、红豆杉、香果树、竹柏等30余种。境内古树名木众多,树龄在100年以上具有科研、观赏价值的古树名木有24科、32种、236株。公园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50余科、12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白颈长尾雉;二级保护动物有红隼、白鹇、金猫、大鲵、虎纹蛙等。
上清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人文景观有上清古镇、大上清宫、嗣汉天师府等;自然景观有天门山天然瀑布群,圣井山风洞、古井;森林景观有翠竹映辉、松涛林海、千年古樟林、千年夫妻罗汉松等。
主要景区
应天山
应天山是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六大景区之一,又是龙虎山上清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景区,位于公园东北部,距大上清宫4公里。应天山海拔888米,山外环山,冬暖夏凉,环境优美。登山顶,可眺鹰潭、贵溪、龙虎山、鸡龙山、云台山万千气象,近可观牛皮滩七级瀑布、拱盘石、摸壁石、石雕神象等景色。应天山曾有许多名人志士在此建庙设院:唐朝佛教宗师马祖曾仙居于应天山北麓;北宋神宗元丰年莹老高僧在此建造应天山庙;南宋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偕友携子建“象山书院”,曾被列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名扬天下。
圣井山
公园以上清林场为基础,总面积1.18万公顷。园内最高山峰为海拔1131米(中源寺),公园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侯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7.9度,森林覆盖率为85%,植被资源为101科,800余种。这里山水风光旖旎,森林植被茂盛,历史文化遗存珍贵而丰富,是难得的避暑胜地。整个公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数不胜数,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寻幽探奇、科普教育为一体。山下地势开阔,适宜建设各类别墅。是理想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天门山
天门山生态游览区位于上清景区的东南,景区内最高山峰海拔1100米,是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岭壑相间、峰峦连锦、瀑布叠飞,三起三落,绿树遍野、郁郁葱葱,珍禽欢歌、异兽闲逸,环境幽静,天人合一。是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的好地方。
峨眉峰
峨眉峰景区是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四大景区之一,位于公园的东北部,距鹰潭市19km,面积12km2,最高峰张天堡海拔327米,丹峰碧林,自然环境优美,以密集型峰丛丹霞地貌景观为特色。区内有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古代军事遗址,其中,城墙延4km。据载,南唐司徒薛忠曾屯兵于此。
大上清宫
天下第一道宫——大上清宫,系道教祀神祈祷的活动中心,位于天师府东1公里处(现为总场所在地),始建于东汉末年,后经多代皇帝拨款增建,建筑宏伟,琼楼玉宇,鳞次栉比,鼎盛时期有四大殿、四大宫、二十四道院。清康熙五十年(1712年)为兵火所烧,现存文物较多,影响较大的有天师梦石床、万斤铜钟及水浒第一回描绘的伏魔殿、镇妖井、东隐院等。
象鼻山
正一观游览区是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中的一个主要游览区,这里丹霞仙峰秀美,移步成景。正一观是正一道祖庭的象征,历代天师在此开坛授箓,龙虎山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道教传播中心。游览区有巨大的天然石象鼻、仙丹盒、天作高山、雄狮回眸等景点,是游览观光、地质科研、养生保健和道教朝圣的好去处。
传承意义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道教创始张陵(亦称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自张陵以后,道教天师在这里承袭了63代,历1900年,是中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历来被尊称为“道教祖庭”、“百神授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
龙虎山建有91座道宫,81座道观,50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这些宫、观、院多已不存,但规模宏大的上清宫部分建筑和历代天师起居之所的“嗣汉天师府”至今尚存。
婚俗表演
龙虎山的历史非常悠久,民间的风俗习惯也非常丰富多彩。娶亲嫁女的“婚俗”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为了展示这一风俗,这里经常举行龙虎山婚俗表演,表演由轿夫、串堂锣鼓乐手、“新娘”、“媒婆”、司仪和由游客担任的“新郎”组成。当我们中的哪 个男同胞接受了“新娘”的传情绣球,便成了“郎君”。然后“夫妻”双双坐入古色古香的花轿,由花枝招展的媒婆引路,串堂锣鼓队紧随其后,吹吹打打在村内热热闹闹的巡游一圈,便在“新房”门庭前落轿,由司仪主持“婚礼”。先是进行“退轿煞”,司仪左手抓鸡,右手拿菜刀,一边在轿门上折打“祛邪”,一边唱口彩;然后“新人”下轿跨过放在地上的米筛、麻袋,象征夫妻将来生下好的后代,且代代相传;再由媒婆将新人引入厅堂落座,出谜语考新郎,答对了就拜天地,喝交杯酒,过独木桥,入“洞房”。其实,龙虎山民间的婚俗程序很多,寓意也很丰富,这只是其中最热闹的一部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也来当一回“新郎”,体会一下其中的情趣。
畲族风情
据史料记载,畲族的开山始祖叫“盘瓠”。因战功卓著而成为传说中上古“五帝”之一帝告的驸马,后移居山林,刀耕火种,繁衍后代,面发展成为现在的畲族。
据说,盘瓠原是一颗天星,后降于人世,投身帝告高辛氏皇后刘氏的耳内,皇后患耳疾长达三年,太医从其耳内取出一条小金虫,如蚕茧,十分美丽,皇后非常喜欢,令人装在瓠内,将盘盖着。养育了一年,金虫逐渐长大,变成一条狗,毛色花艳,非常贤能可爱,皇后便 赐名“盘瓠”。
不久以后,北方燕王为霸入侵,高辛帝征代不克,便下旨招募勇士:若能战败燕王,分国共治,并赐第三宫女为妻。盘瓠揭榜请战,高辛帝批准后,盘瓠便洋过海,七日七夜,随波爱浪,终至燕王殿前,会集百僚,欢乐饮宴,直到燕王沉醉,盘瓠取下燕王首级,夺回被侵疆土,凯旋而回,受到高辛帝的热烈欢迎,并下诏,抬盘瓠为附马。婚 后的盘瓠不习惯中原,特别是宫延的生活,便向皇帝请求隐居山林,帝告恩准。这样,盘瓠就带着妻子离开宫延,开始了新的山林生活,离开时,帝告敕赐盘瓠金精银精大夫,食邑千户,侯封一品,送入会稽山七贤洞,永为乐人,还诏天下就皇粮国税问题,对畲民实行“过关无税,过渡无钱”的优待;划定畲民“刀耕火种”的山界;规定军民不得侵扰,否则“即当部罚”。据《祖图》和《狗王歌》记载,盘瓠后生三子一女,由皇帝赐姓,分别姓盘、蓝、雷、钟。《狗王歌》唱到:“皇帝将儿安姓名,安姓天下伟古今......大子盘装(指出生时用盘子装装)称‘盘’姓,二子蓝装就姓‘蓝’。......皇未开口雷先响,就将三字安姓‘雷’。龙犬又生女一宫,年丁十似花红,招得官司兵为夫妇,女婿名字本姓‘钟’......”据说这就是畲族人姓氏的由来。在龙虎山一带的畲族人中,以“蓝”、“雷”二姓为主。
盘瓠作为远古畲族始祖,又与帝皇有密切关系,成为活动于会稽山一带的氏族首领。这个氏族部落以狩猎、游垦为生,是一支粗犷剽悍、骁勇善战的族群。由于盘瓠机智勇敢,功绩盖世,因而赢得了古代各族人民的敬仰,所以,有关盘瓠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南方流行也特别广。三国时,徐整作《三五历记》,就写了吸收盘瓠入汉族的神话。盘瓠不仅成了开天壁地的盘古氏,而且成了汉族在内的许多民族的英雄和始祖。
龙虎山畲族原本不居于龙虎山,是由于历史原因而迁移到此的。据记载,他们最早居于南京,后迁入潮州,因战乱移居龙虎山等地。《狗王歌》中记载:“南京路上祭祖坟,进出蓝、雷贤子孙。就内人多难罗衣,好入潮州广东村,好入潮州。”这就充分说明畲族人迁移路线是由南京下潮州,后入闽、赣。另外鹰潭市畲族人之间交谈的语言和客家方言极为近似,这也是他们来自潮州,福建附近的佐证之一。
畲族人居住龙虎山,繁衍生息,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形成了淳朴的民族风俗。畲族人舞蹈独树一帜。逢年过节或有客人时,畲族小伙子和姑娘就会跳起畲族的“马灯舞”来欢迎你,舞曲欢畅,节奏欢快,会使客人情不自禁的想加入舞者这中,这就是畲族舞蹈的迷人之处。现在畲族中淬着4000多首动人的山歌,特别是畲族人民用茶来招待客人时唱的请茶山歌,真可以把客人唱得如痴如醉,如饮美酒。
无蚊村
无蚊许家全村40多户人家,200余人口,据传是东晋道士许逊真君的后裔。许家族谱记载,唐末时,许真君部分后裔迁到龙虎山焦坑定居,以打猎捕鱼为业。老祖相一公打猎到到此,早上将饭筒挂于树枝上,中午时饭仍有余温,认为此地有神灵之气, 是居家的风水宝地。于是举家迁来。至今已衍嗣40余代。村民历来以打鱼、种地为生,现在以旅游业和种田为主业。村子面积不大,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出入主要靠船筏。由于一年四季没有蚊子,所以历史以来大家都叫它“无蚊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第一奇村。村里为什么没蚊子?
有的说是村子地理环境好,后山又有一个巨大的蝙蝠洞,成千上万只蝙蝠,蛟子吃得干干净净,别处的蚊子也不敢 轻意“光顾”;有的说村内种了许多樟树、桉树和竹柏,树的气味混合产生强烈的驱蚊作用。但村里更多的人至今只相信“张天师驱蚊孝母”的神话是无蚊的原因。相传800多年前,三十代天师张继先陪伴母亲来仙水岩游玩散心,夜间投宿许家村。时值盛夏,天气 炎热,蚊虫甚多,张母被蚊子咬得遍身红肿,责怪儿子不孝无能。天师忙请母亲息怒,随即口念咒语,手中宝扇轻轻一挥,村里的蚊 公蚊婆,连忙拖儿带女,逃出山窝。从此,村里再也没有蚊子骚扰
蚊虫的嗜血本性自古以来都令人憎恨。晋代傅选就曾作了一首《蚊赋》历数蚊子的罪恶祸害,可说是一篇嫉恶如如仇的讨蚊檄文:“众繁炽而无数,动聚众而成雷。肆惨毒于有生,及餐肤以逆疗肌。妨农工于南田,废女工于杼机。”宁代范仲淹感于蚊子的猖獗,也写了一首小诗《蚊》,将蚊子的劣迹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但知求旦暮,休要问前程。”清代的赵翼在被蚊子呆咬后,愤怒写下《憎蚊》:“其如簪我肤,嘴微偏善刺。”那么,张天师孝母而驱蚊,使这个小小的村子一年四季无蚊虫侵扰,那该是多么的让人惬意啊!所以这个传说至今仍为村里百姓津津乐道。当然为什么没有蚊子,也许答案还止这此,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进村探秘,揭开更实际,更科学的谜底吧
福石龟:这村口临水的一块巨石,形似龟的头部。据说以前村口并没有这块巨石,只要遇有洪水,村子就要被淹。村民们纷纷请天师帮忙整治一番。张天师便派来一只镇江神龟护村。从此洪水来时,神龟就驮着村子上浮,几百年来,村子再也没有被淹过,给村民带来了安定幸福生活。因“浮”与“福”同音,所以大家就亲切的称它为“福石龟”。
这块石头是进村必经之处,又是观看“九虎一龙壁”和“仙岩”的最佳位置,所以,历来许多人如乾隆皇帝、历代天师 、明朝宰相夏言、徐霞客、王安石都在此坐过,在此数过有几条龙虎,作画呤诗。元代文学家揭傒斯就曾与一帮好友在此一饮酒观景,一边信手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龙虎山》。诗中曰:“南溪流水是闽山,北阴重岩出汉关。自领名山司洞府,别开真境近人寰。池台如在琼花里,门巷多从翠竹间。把酒题诗须尽日,人生最乐是幽闲。”
许氏门楼:门楼原是氏族祭祀祖宗、天地的地方,后发展成具有宗族色彩的公共活动场所。这个门楼始建明朝永乐年间,清朝乾隆时重修,并御赐“高阳世家”匾额。
民俗馆:这是一栋南方典型的古代民居建筑,现作为许家村民俗展览厅,厅内陈列着村民们古朴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现着百姓恬淡的生活场景。这栋房子前后两部分,中间是天井,主要用来采光。门窗都是镂空雕刻,图案十分精美。中堂上是祖龛,用来供奉祖先位牌或神像,龛前的歌功颂德板叫“虹桥板”,扰说是祖先为保佑子孙通往天堂桥梁。中堂前摆放的这张长条桌,叫“香几”,主要是用于祭祀祖先时,摆放香炉、蜡烛等物品。平时也可摆放生活日用品,两头有橱柜,功能还挺多的。现祖龛内供奉的是许真君像。许真君名叫许逊,东晋时人,祖籍汝南(今属河南),又到江西南昌西山,曾任旌阳县(今湖北枝江县北)县令,因感晋室纷乱,弃官从道,周游江湖,在龙虎山逍遥峰炼丹数年,受太上老君派遣,在仙水岩大战孽龙精,功德圆满,得道升天。据传,现今许家村人是他的后代。
古越民俗文化村
古越民俗文化村,它背靠来龙山,面临泸溪河,南接无蚊村,北连象鼻山游览区,完成是依据古越人“水行而山处”的生活习性而设计建设的,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研修考察为一体的文化园地。村内建筑多为竹木干栏结构,曲径回复、山水相间、独具匠心;结内民风民谷表演、生产生活方式展示 珍贵文物展览,返璞归真,原汁原味,令人赏心悦目
民俗风情广场:古越民俗文化村的建设,非常巧妙地与山谷、溪流、丹崖、树木、农田、河塘相配,与古越时期的生活、文化相依附,古朴、恬静。这里的建筑风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制,主要特点是干栏式,即用竹森建筑的高脚屋。这种建筑源于古人的巢居习惯,是江南江河湖畔低洼潮湿地的主要建筑形式,其特点是高爽,并有利于减少野兽害虫的侵扰,同时可避免建筑在雨季被洪水浸泡而遭破坏。但又不同于巢居,是用竹木依山扎架,形成高脚屋,分上下两屋,上层居人,下层养禽畜。房屋的墙面结构为竹木围护,屋顶为草泥覆盖,地面为圆木及木块,屋面多为山、歇山、攒尖形式,平面形式多为矩形和圆形。有些讲究一些的房子,在二层楼边还建有走廊,廊边设有栏杆。由于古越人对蛇的崇拜,建筑中常出现蛇或类似蛇的形象。歌舞文化:古越族人,既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又是智慧而能歌善舞的民族。
我们从其后裔现在的苗、黎、畲、侗等民族的,就可见一斑。而且,我们从崖墓中出土的十三弦筝和木制扁鼓这些珍贵文物来看,就不难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朋友们,让我们与“古越人“手拉手,一同唱起来,舞起来吧。
歌舞文化:古越族人,既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又是智慧而能歌善舞的民族。我们从其后裔现在的苗、黎、畲、侗等民族的现实,就可见一斑。而且,我们从崖墓中出土的十三弦筝和木制扁鼓这此珍贵文物来看,就不难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多彩。
出土的两件筝形制基本相同,由梓木做成,放置在棺木上。一件保存较好,长166cm、宽17.5cm,一件尾已断残,残长174cm.筝面创制平整,鱼尾状筝头,向下弧弯,筝尾棱起呈凸形,尾宽15.5cm ,有弦孔13个,筝头呈弯形,有弦孔2行,孔距相错。它的张弦方法是从尾端弦孔开始,然后由尾及首直接拴于木枘上,一弦一枘,换弦十分方便,而且,可直接旋转木枘起调音作用。这在当时来说,调弦系统已十分先进。筝是越族人民的乐器,但通常人们却称筝为“秦筝”,如晋代的谢灵运《燕歌行》有“对君不乐泪沾缨,辟窗开幌弄秦筝”,唐代张九龄的《听筝》有“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宋代晏几道的《蝶恋花》有“绿柱频移弦易断。细看秦筝,正似人情断”等等,几乎没有“越筝”的记载。这大概是因为秦国派大将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后,将“越筝”在全国推广,便有了“秦筝”及其记载吧。
特色美食
鹰潭购物
赣东商城:是集商业零售、批发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多 项功能为一体。它座落于鹰潭火车站西侧,风格迥异的建成筑高低错落,成为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
莲花眼镜市场:鹰潭市莲花眼镜市场是全国四大眼镜市场之一,其价格之便宜,质量之上乘,品种之繁多,令商贾游人云集采购。
鹰潭美食
鹰潭餐饮以龙虎山上的风味最为有名,龙虎山作为历代张天师修道炼丹之所,饮食文化十分丰富,形成了独有的道教饮食文化,天师道菜也形成了系列,如上清豆腐、天师八卦宴、天师板栗等。到了鹰潭您不仅要领略一下大自然赋予的秀丽景色,更要品尝一下这里的传统美食,才会不枉此行。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斌斌有礼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江西上清国家森林公园】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